□萬德林
中國人崇尚主食的歷史由來已久。在距今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成功種植出粟、黍、水稻等谷物,告別了朝不保夕的狩獵生活,獲得穩定食物來源。隋唐后,稻米飯成為南方人餐桌上的最重要主食。與此同時,北方人也將小麥炮制出萬般花樣,逐漸形成了“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
由于地域和飲食習慣的不同,我國居民在主食攝入上存在較大差別,甚至顯現兩個極端。如西北人嗜面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營養攝入的不均衡。南方人的主食也十分單一,幾乎頓頓吃大米。有時換花樣,也不外乎米線、米糕等大米制品。
此外,在部分相對封閉、物產不夠豐饒的地區,人們至今還會用各種方法制作主食類菜肴,如釀皮、米皮、涼粉、烤麩等,蔬果肉蛋攝入嚴重不足。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介紹,主食吃太多且單一,就容易因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脂肪堆積過多,導致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高發。
近20年來,我國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主食攝入不足問題。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人們對主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解,認為它熱量高,吃多了會發胖、不健康。而事實上,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營養物質,對構成機體組織、維持神經和心臟功能、增強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義。美國營養學會發言人馬約莉·諾蘭科恩曾表示,主食是飲食的基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并不科學,可能會導致口臭、腹瀉、疲勞等。
盡管有著數千年歷史,國人吃不對主食的問題依舊長期存在。范志紅說:“人們在制作主食時,為了追求美味,喜歡多加料,導致糖、油、鹽等過量,嚴重危害健康。黏米升糖指數高,以它為原料制成的食物不利于控制血糖,古人只有過節時才吃,而現代人隨時隨地都能吃到,食量也不加控制,很容易埋下健康隱患。”
食物不分好壞,產生什么效果關鍵在于如何吃。
少點細精,多些粗雜。米面加工過細會損失大量營養,特別是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也就是說,粗雜糧應占主食的1/3左右。
重食材,輕做法。人們在選擇主食時,要盡量讓三餐主食的食材豐富,而不是“早上吃饅頭,中午吃面條,晚上吃餃子”,看似換著花樣吃,實則沒有跳出面食的圈子。“最好的主食應該是不加糖的八寶粥,米、雜豆等全有,營養更豐富。”范志紅建議。
小口吃飯,大口吃菜。“過去資源匱乏,為了保證能量攝入,人們往往就著幾根咸菜就能吃下一大碗飯,逐漸養成了‘大口吃飯、小口吃菜’的飲食習慣,這是十分不合理的。”范志紅強調,現代人應當提倡將菜做得清淡一些,一大口菜配著一小口飯吃,營養搭配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