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 庫爾勒 841000)
維寶鉛鋅礦地處塔里木板塊南緣,祁曼塔格早古生代島弧帶內,屬新疆祁漫塔格地區,區內具有非常優越的成礦條件,找礦潛力巨大,構造特征突出,巖漿活動頻繁,出露地層時代跨度大,主要為古元古代的金水口群和新元古代的長城系中淺變質巖、奧陶系祁漫塔格群和石炭系等地層,多為零散分布,印支-喜馬拉雅期構造對區內地質體改造作用比較突出,分割為不同規模的菱形或條帶狀塊體而廣泛出露。文中在對該礦地質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其礦床成因,歸納其找礦標志,希望能夠區內同類型礦床的尋找提供一些參考。
塔里木板塊南緣地區是新疆維寶鉛鋅礦大地構造位置所在,該區主要有祁漫塔格北坡早古生代巖漿弧以及祁曼塔格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縫合帶與祁曼塔格南坡東昆侖中段晚古生代巖漿弧等不同構造單元相互交接所形成。
金水口群(古元古代)以及長城系淺變質巖(新元古代)地層出露時間最早。石炭系地層與祁曼塔格群(奧陶系)分布于青海省和庫木庫里盆地南側區域相互交接的地區,該盆地的北部屬于新生代上疊盆地,古近系陸相碎屑沉積巖以及新近系陸相碎屑沉積巖在區內分布廣泛(圖1)。

圖1 維寶鉛鋅礦床區域地質草圖
(1)金水口群主要有變質程度較深的石英巖以及石英巖夾片巖變粒巖和黑云母斜長片麻巖與大理巖和夾石英巖的黑云母斜長角閃巖等所構成。
(2)維寶鉛鋅礦主要賦礦于狼牙山組(薊縣系),主要有淺變質的板巖以及大理巖和石英砂巖所組成。
(3)超鐵鎂質蛇綠巖(祁曼塔格群奧陶系)與復理建造。
海西-印支期花崗閃長巖(中細粒)以及二長花崗巖(斑狀)所構成,與造山活動(晚古生代)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
該區具有非常突出的斷裂構造特征,昆中斷裂(晚古生代)特別明顯,展布特征呈現NWW向。區內呈現EW向構造(基底變質巖系內)以及NNW向構造(奧陶系淺變質火山沉積巖內)是該區最早的構造特征。
礦化蝕變帶在維寶鉛鋅礦床地表非常突出,礦體總體展布特征為EW向,其達到3公里的長度,寬約150米~300米的范圍,矽卡巖鈣質粉砂巖夾層(狼牙山組)是礦化體及礦體產出的主要部位,層控特征非常明顯。
磁鐵礦以及方鉛礦和磁黃鐵礦與黃鐵礦和閃鋅礦等是其主要的金屬礦物,白鎢礦以及褐鐵礦和菱鐵礦與孔雀石與斑銅礦和孔雀石和銅藍等分布現對較少。
礦石結構 包括星點狀結構與他形粒狀結構以及半自形結構和網脈狀結構和固溶體分離結構和交代殘余結構等。
鉛鋅是礦石的主要有用組分,Cu以及Ag和Ga與Cd等相互伴生其間。
依照礦物組合的不同,和不同礦物之間存在的穿插與切割情況,主要劃分為4個礦化時期。①矽卡巖時期,又有兩個時期的劃分,早期階段鈣鉛榴石透輝石形成,屬于干矽卡巖時期。②赤鐵礦以及磁鐵礦主要形成于氧化物時期。③絹云母以及黃鐵礦和綠泥石與黃銅礦和黝銅礦與方鉛礦和斑銅礦等主要形成于石英硫化物階段。④鐵白云石和石英以及重晶石與方解石等主要形成于碳酸鹽階段。
綜合分析該礦的礦體形態以及其產狀特點和礦物組合和圍巖蝕變礦石的具體結構等,認為該礦為層控型礦床,其形成和二長花崗巖、閃長巖漿(海西-印支期)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該礦礦化分布主要受地層以及層間斷裂和矽卡巖等控制。
(1)細凝灰巖以及粉砂巖等是礦體與其圍巖的原巖,與火山結構沉積物具有較遠的距離。
(2)原巖成巖之后出現的靜壓力環境是形成矽卡巖化的有利條件。
(3)與泥質巖石相比粗粒的巖石發育的空隙較多,給含礦熱液的流動與其交代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于靜壓環境下含礦熱液發生順層交代過程中,泥質和粗粒部分相比,存在非常多的原巖成分,其交代呈現不徹底的特征。
依照上述對礦床地質特征以及其成因探討,得出該礦的找礦標志主要為:①構造巖漿活動帶;②地層巖性組合帶;③大理巖化熱力變質帶;④矽卡巖干濕階段蝶姐的蝕變帶順著地層分布;⑤Cu以及Pb和Zt與Ag等元素呈現大范圍的高異常背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