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生,李金生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化探隊,四川 德陽 618000)
偏巖子金礦位于四川省康定市城北4公里處,大地構造屬楊子地臺西緣康滇地軸南北向北端與北西向鮮水河斷裂和北東向龍門山斷裂交匯處,屬丹巴—康定金成礦帶[1]。
偏巖子金礦賦礦層位屬震旦系上統燈影組(Zbdn):為一套淺灰色、黃灰色富藻白云巖、中薄層塊狀白云巖、砂屑白云巖和碳質白云巖等(圖1)。
區域地質構造復雜、活動強烈,北西向、北東向、南北向及弧形構造斷裂十分發育,為壓扭性賦礦斷裂,巖石破碎、蝕變強,為金礦提供了運移、儲集條件。礦區發育一系列沿走向彎曲的褶皺和小斷層,主要分布有向陽溝斷層、剪刀溝斷層、郭達山斷層、淘沙坪斷層、偏巖子斷裂和燈盞窩斷層,而偏巖子斷層是金礦體的主要控礦構造。
區域巖漿巖發育,而與金礦形成密切相關的主要發育晉寧期基性巖和印支—燕山期酸性巖。礦區內發育輝綠巖脈,呈脈狀、似層狀侵入,區內輝綠巖經變質作用形成各種綠片巖,呈灰綠色變余輝綠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千枚構造,巖石成分主要為綠泥石、綠簾石、長石、絹云母等。
礦區所處的康定南北向構造帶為以金—多金屬為主的地球化學富集區,元素組合為Au、Ag、Hg、As、Cu、Pb、Zn等,異常廣泛發育,多數異常元素組合好,濃集中心明顯,分帶特征顯著,而金異常集中分布在大渡河兩岸,與已知金礦床(點)分布一致,且與斷裂構造蝕變破碎帶和含金硫化物石英脈關系密切,而偏巖子金礦位于偏巖子—燈盞窩金異常中,金異常對找礦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偏巖子金礦床產出和分布受地層、巖性和構造控制。產出地層為震旦系上統燈影組(Zbdn),賦存在富藻白云巖中,受南北向斷裂附近北東帶擠壓帶控制。礦區共發育4個礦體,分布相對集中,呈近南北向分布,礦體呈不規則狀產出,長45m~124m,平均55m,礦體厚1.5m~8m,最厚可達14m,礦體延深可達40m~131m,礦體平均品位6.8-12.28×10-6,礦體產狀傾向340°左右,傾角65°左右。
礦石礦物十分復雜,已知礦物多達50余種,其中礦石中金屬礦物超過礦物總數的70%,主要金屬礦物有自然金、黃鐵礦、方鉛礦,次為黃銅礦、黑銅礦、砷硫銻鉛礦、針碲金礦、蘭銅礦、孔雀石等,非金屬礦物種類約30%,主要有絹云母、白云石、氟鎂石、石英、白云母、方解石和螢石等。
偏巖子金礦礦石結構主要為結晶結構和交代結構,次為應力結構,而礦石構造主要為次生構造和原生構造。
偏巖子金礦圍巖蝕變最常見為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納長石化、碳酸鹽化等。
黃鐵礦—石英型、多金屬硫化物—氟鎂石—石英型、蝕變巖型等3種。

圖1 偏巖子金礦床地質簡圖
金礦體賦存于震旦系上統燈影組(Zbdn)富藻白云巖中,成礦對圍巖的層位、巖性具有一定選擇性。
金礦體嚴格受控于南北向斷裂附近北東帶擠壓帶中,斷裂活動的期次對成礦作用有較大影響,后期斷裂的多次活動,有利于成礦物質在構造破碎帶中多次疊加聚集,形成一定規模的富礦體。
侵入的輝綠巖脈經變質作用形成的各種綠片巖。
金異常與中低溫熱液成礦元素(Cu、Pb、Zn、Ag、As、Sb)組合異常,是直接指示尋找金礦的最佳條件。
根據偏巖子金礦形成及演化研究,其成礦期主要為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成礦期,而以熱液成礦期持續時間長,為燕山早期至喜山期。結合礦脈的相互滲透、礦石的結構與構造、礦物共生組合和礦物溫度測量數據,初步劃分熱液成礦期為三個階段:
金—黃鐵礦—石英礦化階段。此段可簡稱為黃礦階段,為成礦早期階段,主要分布于礦床東北側。本階段礦液成分單純,共生組合較簡單,結晶環境穩定,主要產出黃鐵礦石英脈,礦石礦物為粗粒黃鐵礦和自然金,脈石礦物為石英,次為白云石、絹云母。
金—硫化物(硫鹽)—石英—氟鎂石—螢石階段。此階段分布范圍較廣,是偏巖子礦床最重要的礦化階段,產出形式以金屬硫化物—氟鎂石—石英含金脈、含金氟鎂石脈為主,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黃鐵礦、車輪礦、砷硫銻鉛礦等,少量閃鋅礦、斑銅礦、偶見六方硫錫礦、碲鉍礦等。金礦物主要為顯微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螢石、絹云母和氟鎂石。
黃鐵礦—石英—白云石階段。此階段礦化范圍狹窄,為成礦晚期階段,僅分布于礦床的下部南側。主要產黃鐵礦石英脈,礦物共生組合簡單,礦石礦物為黃鐵礦和細晶方鉛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白云石等,本階段礦脈含金性差。
偏巖子金礦成礦過程為在燕山早期—喜山期,在中—低溫、中—高鹽度及弱堿性還原條件下,熱鹵水和巖漿攜帶著成礦物質沿郭達山斷裂及其次級斷裂,順層破碎帶及裂隙上升,在礦液不斷上升到地殼淺部,直到接近地表時,由于碳酸鹽地層的破碎而產生了大量的裂隙和溶隙,所以地表水開始下滲,形成冷地下水,并在接近地表位置與含礦熱液相遇并混合,從而使含礦熱液開始冷卻,由于熱液中F-(Cl-)離子活躍度因冷卻而降低,使得礦液中金的絡合物開始沉淀,形成了金屬硫化物、石英、氟鎂石和自然金等礦物,并由此產生了各種氟鎂石型的含金礦體[2]。
偏巖子金礦賦存于震旦系上統燈影組富藻白云巖中,近南北向偏巖子、郭達山斷裂附近北東帶擠壓帶破碎蝕變是金的主要賦存構造,金異常及與中低溫熱液成礦元素,(Cu、Pb、Zn、Ag、As、Sb)組合異常是金礦的最佳指示信息,金礦可能形成于燕山早期—喜山期,成礦期可劃分為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成礦期,而熱液成礦期又可劃分為金—黃鐵礦—石英礦化階段、金—硫化物(硫鹽)—石英—氟鎂石—螢石階段、黃鐵礦—石英—白云石階段三個階段,屬古生代—中生代沉積蓋層中金礦,亦為產于碳酸鹽巖中的中低溫熱液多金屬石英脈型金礦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