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偉 姚 衛
(常州市規劃設計院,江蘇 常州 213000)
常州市作為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第一批試點城市,根據《常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規劃總面積達1 862 km2,海綿城市建設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常州城市水生態的修復、水環境的改善、水資源的涵養、城市內澇防治能力的提升,為常州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指導。
然而在工程設計中,由于經驗匱乏,填料選擇失當,導致生物滯留設施下滲速度過快或過慢,植物無法成活,失去對雨水自然凈化與處理特性,反而成為景觀的敗筆,本文將重點介紹一種適合常州市的生物滯留設施的設計、調蓄容積計算、植物選擇及后期維護管理。
生物滯留設施結構層從上到下依次為滯留層、覆蓋層、過濾層、過渡層和排水層,其中,滯水層高200 mm,且滯水層距離周邊匯水面保證100 mm的超高;覆蓋層厚50 mm,敷設材料選用鵝卵石,并在雨水入口處增加消能石,防止沖刷;過濾層厚600 mm,滲透率100 mm/h,有機質含量不小于3%;礫石排水層為厚度200 mm的5 mm~10 mm瓜子片,詳見圖1。

穿孔收集管、溢流管可采用UPVC,PPR,雙螺紋滲管或雙壁波紋管等材料,沿寬度方向每1.5 m設置一根穿孔管,穿孔收集管管徑宜為DN100 mm,開孔率應控制在1.5%(1%~3%),開孔孔徑8 mm,坡度大于0.5%,穿孔管大樣如圖2所示。穿孔排水管接入生物滯留池溢流井,排入周邊雨水管網。

生物滯留帶有效蓄水深度0.2 m,覆蓋層孔隙率50%,過濾層厚0.6 m,孔隙率為15%,其單位面積調蓄量包括表層蓄水,土壤、礫石空隙蓄水能力及生物滯留設施滲透量。
VS=V-WP。
其中,VS為滲透設施的有效調蓄容積,包括設施頂部和結構內部蓄水空間的容積,m3;V為滲透設施進水量,m3;WP為滲透量,m3。
即:V=VS+WP。
滲透設施滲透量:
WP=K·J·AS·tS。
其中,K為土壤(滲透層)滲透系數,取值100 mm/h;J為水力坡降,一般取J=1;AS為有效滲透面積,m2;tS為滲透時間,h,指降雨過程中設施的滲透歷時,一般可取2 h。
根據生物滯留池大樣圖進行計算,同時考慮到道路路基等因素對滲透面積及空隙體積的影響,考慮設置滲透面積折減系數0.80,覆蓋層、過濾層空隙體積折減系數0.85。
滯留池滯留體積:
VS=滯留層體積+(覆蓋層+過渡層)結構內部空隙體積×
空隙體積折減系數=200×10-3+50×10-3×1×50%×
0.85+600×10-3×1×15%×0.85=0.30 m3。
滯留池滲透體積:
WP=100×10-3×1×1×0.80×2=0.16 m3。
本次設計雨水滯留器每平方米可調蓄容積為0.46 m3。
1)應根據基地的氣候、土壤和水文條件優先選擇適生的鄉土植物,不應選擇入侵物種。
2)應根據綠地雨水設施的主要功能,充分考慮水位、日照、水質、土壤、坡度及周邊植被現狀等因素,有針對性地選擇適應各種環境的觀賞植物品種,優先選擇耐水濕、抗污染、根系發達的植物。
3)宜選擇易栽培、成活率高、抗性強、維護管理簡單的植物品種。
4)速生品種和慢生品種相結合,近期效果和遠期效果兼顧。
5)應注重植物配置的藝術化處理,選擇觀賞性強的植物品種,與周邊綠地植物相融合。
1)遵循綠地種植設計總體要求,發揮植物生態、景觀、游憩等功能。
2)充分尊重場地的原有植被,雨水設施建設不以犧牲林蔭率為代價。
3)結合綠地雨水設施內部的微環境進行合理布置,要有利于植物在短期內產生系統功能。
4)應按照生態學原理,通過上層、中層、下層植物品種的合理搭配,逐步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通過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落葉與常綠植物的搭配,增強群落穩定性,構建地帶性植物群落。
5)應正確處理植物群落的空間關系。全面考慮植物的觀賞效果和季相變化,保證旱季和雨季的景觀效果,并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綜合植物種類分析,結合當地氣候及景觀需求,推薦選擇以下幾種海綿城市設施種植植物:旱傘草、千屈菜、矮蒲葦、風車草、菖蒲、美人蕉、萱草等。
1)應編制養護管理計劃,并按計劃認真實施,必須嚴控植物高度、疏密度,保持適宜的根冠比和水分平衡。
2)應定期對生物滯留設施進水口進行清理,保證周邊雨水可以匯入設施;定期清理溢流口,防止溢流口堵塞導致超量雨水無法溢流進入雨水管道,而進入周邊綠地或道路。
3)當生物滯留設施邊坡出現塌陷應及時修補。
4)覆蓋層出現缺失,應及時補充,防止過濾層裸露。
5)生物滯留設施排空時間超過36 h時,應及時檢查盲管及填料是否堵塞。
6)如生物滯留設施出現堵塞可利用檢查口對填料進行反沖洗。
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生物滯留設施作為綠色設施中應用最廣泛的設施之一,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理解生物滯留設施的概念,切實結合項目工程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的進行生物滯留設施的設計。優先選擇易于養護的本土植物,合理制定生物滯留設施運行維護制度,保障其正常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