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欣
(山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打贏脫貧攻堅戰總體目標,即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標任務,進一步加強農村危房改造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貫徹落實國家決策部署,把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管理作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落實管理責任,全面推動農房建設實行“五個基本”,即有基本的建設規劃管控要求、基本的房屋結構設計、基本合格的建筑工匠、基本的技術指導和管理隊伍、基本的竣工檢查驗收,不斷提高農房建設管理能力和水平,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房建設普遍有基本的管理。要求農村危房改造要全面實行“五個基本”。我省各地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要求,由各縣市住建局牽頭對轄區脫貧村脫貧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或聘請第三方鑒定機構進行逐一入戶排查。
GB 50292—2015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6年版)。
JGJ/T 363—2014農村住房危險性鑒定標準。
JGJ 161—2008鎮(鄉)村建筑抗震技術規程。
山西農村危險土窯洞加固危險技術指南2017。
1)專業施工隊建造的多是移民安置房或層數超過二層的農村住房,這類房屋有專業的設計圖紙及施工隊施工,施工質量參差不齊。由于這類型房屋社會影響較大且安置人口較多,在鑒定時嚴格參照普通民用建筑鑒定方法和要求。
2)村民自建房多為一層或二層小面積住房,沒有設計圖紙,也沒有專業施工隊施工,多數由住戶組織村上勞動力在匠人的帶領下完成。這類房屋建筑材料質量不高,施工工藝差,抗震措施基本沒有。如果按照民用建筑鑒定要求,這類型房屋幾乎都不合格,但考慮到農村實際情況,所以選用技術質量要求較低的標準更有助于實際工作的開展。本文主要針對此類型房屋的鑒定方法進行論述。
本文主要就村民自建一二層房屋的鑒定流程進行概述,所涉及規范主要是JGJ/T 363—2014農村住房危險性鑒定標準。
1)生土(土木)結構:已生土墻、土坯墻或夯土墻作為建筑物主要受力構件的結構,屋蓋多以木屋蓋為主,此類型木屋蓋采用硬山擱檁或墻內埋設木柱為支點。集中建造年代為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在全省范圍大面積存在并使用,也是此次危改的重點結構類型。
2)土窯洞:依山崖或沖溝兩邊土壁上挖掘而成的窯洞。這類型窯洞建筑年代跨度大,有的上百年依舊使用。窯洞怕水,所以窯頂母線裂縫和環向裂縫是危險信號,此類型房屋只要是靠山的村莊都存在,但是受限于運輸道路曲折,加固方式單一,導致加固維修代價大,適修性差。
3)磚(石)窯:以磚(石)為原料修建的窯洞,多為獨立式,也可采用靠崖式(后墻為土崖),這類型窯洞穩定性、抗水性較高,重要的是確保窯頂覆土厚度,不可太薄,否則上部壓力不夠。及時修補窯身塊體材料之間縫隙,這類型房屋耐久性高于土窯洞。

表1 危險性等級

表2 定性評價內容
4)木結構:木柱木梁承重結構體系,屋蓋也為木屋蓋,圍護墻體可把木柱包在其中,也可砌在木柱外側。村民多采用木柱與圍護墻體混合承重體系,這樣導致木柱截面偏小,結構整體易傾斜。
由于木材受環境影響較大,使用壽命偏短且加固方式多以更換受損構件為主,所以適修性差。
5)磚混結構:20世紀80年代后期最主要的結構類型,建造容易,且結構較結實,能建造磚混房屋的村民多數家里經濟條件較好,此類型房屋多采用預制板屋頂和現澆屋頂。由于村民修建房屋地基基礎是薄弱環節,故受損之因多出在地下。有些地區屋頂也采用木屋蓋,所以漏雨問題是這類型房屋修繕的主要方向。
1)危險點:單個承重構件所處的危險狀態的特征表現。
2)危險構件:自身已經出現裂縫變形,不能滿足房屋安全使用要求的結構構件。
3)危險性等級如表1所示。
3.3.1場地地基
1)建筑所處場地的地質情況及穩定性,是否認定為危險場地。危險場地就是可能發生大面積黃土崩塌的場地;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場地,存在滑坡、采空區、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山洪易爆發沖刷場地。如果場地為危險場地,直接定為D級危房。
2)地基屬于房屋的根基,此部位受損常見類型是地基浸水滑移產生不均勻沉降,基礎開裂導致上部結構撕裂。若地基失穩,直接判定為D級危房。
3.3.2上部承重結構
該部分為房屋評定的核心內容,主要為定性評價。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本文所涉及鑒定方法均為定性判斷法,對于農房的初步篩查和摸排有著比較寬泛的適用性,但對于單幢房屋的詳細鑒定應結合定量法細分構件數量來確定房屋危險程度。農村危房鑒定是十三五期末農村脫貧系列工程中的一個環節,我們技術人員本著服務社會面向基層的工作作風,用我們精益求精的工作技能為我國的脫貧工程奉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