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濤 李 馥 張牡峰
(中建五局第三建設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西南區域某市政工程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毗鄰洱海流域,涉及新建提升泵井,埋深位于3 m~4 m,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常遇流砂地層,故對其進行基坑支護;但經現場調查發現,周圍房屋、電線等障礙物較多,無法進行拉森鋼板樁支護,為便于現場施工,經建設、監理、設計、地勘等多家單位現場決定,采用9 m高壓旋噴插芯樁進行基坑支護。
高壓旋噴樁具有較好的止水效果[1],常做止水帷幕,且高壓旋噴樁采用小型機械進行施工,工藝簡單,且無須較大工作面,可及時避開上部障礙物,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故可以考慮將其運用于基坑支護結構中,但樁身抗剪能力需加強,在其中插入H型鋼作為一種新型圍護結構而被應用[2],特別是在資源短缺的今天,因其明顯的優勢而被推崇。雖然此類支護結構在我國運用的越來越廣,但無論是在設計方法上,還是在施工實踐上均沒有明確的規范要求[3],本文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其設計與施工進行一些闡述,以此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為保證后續施工的操作面,基坑支護范圍為新建泵井基礎周圍1.4 m范圍內,采用雙排支護,具體布置如圖1所示;高壓旋噴樁采用單重管施工,有效樁長為9.0 m,管徑600 mm,間距300 mm,H型鋼型號采用HM300×200×8×12 mm,通過“隔一布一”的形式調整圍護結構剛度,間距600 mm,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為更好地使高壓旋噴插芯樁形成一個整體,在內側樁頂布置一道600 mm×700 mm(高×寬)C30鋼筋混凝土冠梁,具體結構如圖3所示。坡頂與底均設置300 mm×400 mm磚砌排水溝并每隔30 cm~40 cm設置800 mm×800 mm×1 000 mm集水井進行排水與降水。



1)平整場地,清理場地障礙物,開挖高壓旋噴樁導槽(導槽開挖深度1.2 m~1.4 m,導槽寬度每側比樁外邊線寬0.2 m~0.3 m)。
2)施工高壓旋噴樁→內插H型鋼→施工基坑頂排水溝,并與場區排水系統相結合。
3)待高壓旋噴插芯樁達到7 d后→施工冠梁→待高壓旋噴插芯樁達到不少于28 d齡期后,降土1 m~1.5 m厚→分層分段、對稱繼續開挖下一層土方依次施工至基坑底。
4)施工坑底排水系統,及時施工底板墊層,施工承臺及結構底板。
3.2.1技術說明
高壓旋噴樁采用單重管施工,水灰比為0.8~1.5,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樁體水泥用量為210 kg/m,注漿壓力15 MPa~20 MPa,注漿量60 L/min~70 L/min,抗滲系數K<5×10(-7~-8)cm/s;注漿管旋轉速度為5 r/min~16 r/min,提升速度為7 cm/min~20 cm/min;待施工完畢后,使得旋噴樁膠結硬化后強度fcu≥2.0 MPa,抗剪強度不小于0.2fcu,抗拉強度大于0.06fcu。
3.2.2施工要點
1)為調整噴射壓力,在施工前進行地面試噴[4],若出現塌孔造成插入困難時,可用低壓水沖孔噴下;在施工過程中,低速徐徐提升以達到土體與水泥漿充分攪拌混合均勻,若出現接頭松動或脫落、堵管、堵孔等現象時,立即停止施工,待將鉆頭空轉提出地面進行檢修完畢后,再鉆入原位施工,或當注漿管不能一次提升完成而分數次卸管時,為避免樁體脫節,將噴射管下沉大于1 m后再進行施工;若遇腐木或泥炭土層或因故中斷時,應采用“復噴工藝”且與上下土層間隔不小于1 m。同時,保證成樁垂直度偏差不超過1%,樁位布置偏差不得大于50 mm。
2)為保證施工安全,在高壓泵及高壓膠管處均設置安全措施,超過允許壓力值則自動停止工作;若因故較長時間中斷旋噴時,及時用清水沖洗輸送漿液系統,防止水泥漿液沉淀管路內。
3)為保證泵井施工完成后可再回收利用,在H型鋼插入前,在型鋼表面涂抹減摩劑(一層機油);旋噴樁施工完畢后立即插入H型鋼,一般時間間隔不超過30 min;H型鋼拔除時,采用砂土回填密實并灌漿。
經建設、監理及設計單位對新建泵井分部、分項工程進行驗收,未發現裂縫、蜂窩、麻面、露筋等現象,其外觀質量合格;尤其是基坑支護工程,經檢驗,高壓旋噴插芯樁的施工滿足設計要求,很大程度上滿足主體地下結構的施工空間,并有效地進行了基坑截水。旋噴樁施工質量均符合TB 0751—2010高速鐵路路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中4.13旋噴樁及GB 50202—2016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4.10高壓噴射注漿地基的檢驗評定標準;H型鋼插芯施工滿足《SWM工法規范》中的要求,且將整個施工工期縮短了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