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貴 學
(朔州路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0)
沉降是公路路基最常見的問題,同時也是對路面危害最大的問題,一旦在工后產生不均勻沉降,將使路面出現裂縫、塌陷、錯臺,嚴重影響行車舒適性與安全性。對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在施工中防止沉降的發生。
目前,通過服務回訪可知,很多公路在運營后不久會出現路面沉陷與裂縫,導致部分路面破壞,對公路通行效果造成影響。對此,經過深入的分析,發現其本質原因為路基沉降,尤其是不均勻沉降,比如路基土部分土質較差、偏軟,實際含水量過大,導致翻漿;部分路基段的壓實度較低,導致局部沉降;橋頭處路基土不均勻沉降,產生橋頭跳車現象;基底的地質情況有很大差別,導致路面產生裂縫。可見,路面病害的癥結在于路基質量,因此,只有解決路基沉降問題,才能有效避免路面早期病害[1]。
對于路基沉降現象,其產生原因和具體工程部位、基底情況、填料、工藝、質量控制等均有一定關系,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保證沉降預防和治理的有效性,需要以確定沉降產生原因為前提。現圍繞具體工程部位與基底情況兩個因素,分析沉降產生原因。
1)具體工程部位。a.橋頭:因臺背部位的作業面較為狹窄,對機械設備作業十分不利,所以會使臺背部位回填質量無法達到要求,加之該部位路基沉降以橋梁為參照物,因此會產生明顯的偏差,導致橋頭跳車。b.半填半挖段:因填筑、開挖在沉降系數上明顯不同,所以受行車荷載持續作用后,伴隨時間不斷推移,開挖和填筑沉降差將明顯增大,最終在填挖交界部位產生沉降,使路基上出現縱向裂縫。c.填挖結合段:對于填挖結合段,它是填方開始向挖方方向過渡的部位,所以具有挖深與填高均較小的特點,直接受行車荷載持續作用,伴隨時間不斷推移,路基上將產生橫向沉降。d.陡坡段:在相同路段當中,填高有很大變化,導致縱向發生的沉降不均勻。其主要原因為路基填高存在明顯差別,雖然其他因素基本一致,但高填方和低填方實際沉降量必定不同。開始受行車荷載持續作用后,伴隨時間不斷推移,兩處沉降差還將進一步增加。e.正常路基段:在正常路基段落,若施工控制不到位,也將造成沉降。比如在同一層內,填筑不同性質的填料,因不同填料在壓實系數上有很大差別,所以會達到完全不同的壓實度,受行車荷載以后,產生不均勻沉降。另外,路基土含有大量的水,施工中未能有效處理;局部未能得到有效壓實,都會導致沉降發生[2]。
2)基底情況。a.對于路基的挖方段,原土實際含水量會對路基壓實效果造成直接影響。如果全段或局部實際含水量過大,且沒有進行有效處理,將使該段路基產生不均勻沉降,嚴重時將造成翻漿破壞。b.在土方相同的段落當中,如果基底不平整,或填土的高度有很大變化,則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局部沉降。
3)其他原因。上述屬于工程實體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施工質量控制、設備、人員、工藝,也會對路基整體質量造成影響,引起路基沉降問題。比如,施工人員缺乏質量意識,且現場管理人員監管不到位,設備配置不充分,試驗檢測數據不真實等,均會對路基整體質量造成影響。
路基作為公路工程主要組成部分,實際施工中,應切實提高質量控制力度。首先,應嚴選施工隊伍,保證施工隊伍資質可以滿足要求;其次,對施工與管理人員要進行專門的教育培訓,在形成質量意識的同時,熟練掌握技術原理和操作方法,并確定施工需要達到的質量目標;再次,對于不同工程部位及段落,應制定專門的工藝方法,開工前認真做好技術與安全交底,保證施工順利進行;最后,切實加強過程控制,對施工質量予以嚴格把關。
在路基施工過程中,所用材料必須符合相關技術規定。對路基土方進行標準擊實試驗時,相應數據必須和現場數值完全相符。在施工中,應對路基土各項指標進行經常性檢測,一般將檢測的頻率確定為5 000 m3/次。
2.3.1橋頭部位沉降
對臺背進行回填時,使用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填料;每完成一層回填,都要對其進行壓實,分層厚度一般為20 cm;對于無法用大型壓實機具壓實的部位,應由人工使用小型機具碾壓,保證壓實度滿足規范與設計要求。
2.3.2半填半挖與陡坡段沉降
首先,根據規范要求開挖縱向臺階,再對臺階予以充分碾壓,完成下一層的填筑后,對上一層臺階進行碾壓;然后,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分層填筑,具體的填高要根據壓實度要求確定;最后,將開挖段開挖到150 cm,和填方段一同進行填筑與碾壓。通過這樣的處理,不僅能有效減少下部路基沉降,而且還能防止不均勻沉降。
2.3.3橫線填挖結合處沉降
在結合處的開挖段開挖到150 cm,然后以此開挖臺階,其寬度應達到1.0 m以上,臺階高度應和填筑層的高度相同。臺階和填方段一同進行填筑與碾壓。對于150 cm處,其壓實度應達到94%,而以上部分應達到96%[3]。
2.3.4填高在1.2 m以內的路基沉降
先開挖50 cm~80 cm,對開挖后形成的基床表面進行充分壓實,然后換填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填料,增強地基整體承載力,并避免路基受到地下水長時間作用與侵害,避免由于承載力不足造成的沉降。
2.3.5正常路基段沉降
如前所述,正常路基段沉降的主要原因為施工,比如對不同填料進行混填、現場標準擊實結果不準確等。對此,應嚴格按照標準程序施工,如圖1所示;避免混填,在相同段落中應使用相同填料;在土方施工中,用推土機將填料推平以后,應安排施工人員進場清理粒徑超出要求的石塊,然后用平地機進行精平;采用壓路機將填料壓實后,對是否存在粒徑不符合的石塊進行檢查,若存在,應立即挖除,并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回填;在施工中還要對分層厚度、實際含水量、平整度及碾壓遍數進行嚴格控制,同時做好壓實度檢測,及時調整;在必要的情況下應加密標準擊實試驗,同時和監理單位的現場試驗室進行對比。

2.3.6縱向陡坡段沉降
如果縱坡較大,則會使路基填高存在很大的變化,對此,需要在填筑施工以前對整個段落進行碾壓,然后根據規范要求開挖臺階,沿橫向對臺階實施二次碾壓。完成臺階的碾壓后,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開始分層填筑,填高按照地面縱坡和設計縱坡相接近的原則確定。
2.3.7挖方段沉降
在將路基開挖到設計要求的標高后,要對路基土質和區域地下水實際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若發現區域地下水活動較為活躍,并且屬于粘性土,則必須進行換填,換填的深度應達到150 cm。
2.3.8基底不平段處理
若基底表面存在較大高差,則要在施工過程中將基底完全推平,然后進行整體填筑。以上是針對高差在150 cm以內的處理方法,如高差超過150 cm,則應按照半挖填挖段來處理。
在公路路基施工中,應對沉降控制引起足夠重視,根據不同的工程部位及基底情況,結合地下水、土質、設備,制定有針對性的施工方案,保證路基整體質量,從根本上減少或避免沉降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