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 黃武浩
國網杭州供電公司 王堅俊 劉偉浩 唐鐵英 黃江寧
浙江華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吳向宏
按照國網公司和浙江省公司運檢業務再集約整體要求,杭州公司結合輸變電運檢業務現狀及發展趨勢,按照職能管理與業務實施分離的原則,因地制宜,以“1+1+N”的建設原則,構建1個智能化運檢管控平臺,打造1個集約化管控指揮中樞,利用數據挖掘實現N個智能運檢技術的應用。
秉著切實履行“設備好、管理好、技術好”的本質安全管控要求,通過全景化監控設備狀態、全環節收集生產信息、全過程管控業務流程、全方位調配運檢資源、全天候指揮生產工作,杭州公司強化設備安全管控、管理穿透分析、技術數據挖掘,強化專業協同、縮短管理鏈條、統籌資源調配,實現業務管理層、指揮決策層、現場作業層的集約管控,讓運檢專業管理直達現場、直管班組,促進保障電網更安全、運檢更高效、服務更優質,努力構建一流的智能運檢管控平臺,打造一流的集約化管控指揮中樞,創建先進的智能運檢管控體系,在智能運檢管理模式變革上起到了積極的探索作用。
杭州公司構建智能化運檢管控平臺,作為電網設備監視、流程管控、資源調配、人員評價、生產指揮的新一代生產管理信息系統,是基于智能運檢的生產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設備狀態全景化、生產指揮集約化、評價分析智能化、業務流程信息化為建設原則,其建設思路為“一個平臺、兩個核心、四個全面”,在整個生產組織體系中起到貫徹管理理念、管控生產業務、提高效率效益的重要作用。

圖1 智能運檢管控平臺總體業務框架
2.1.1 一個平臺
建立智能運檢管控平臺,實現多源信息一體化融合。以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為前提,以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為依托,充分利用浙電企業云(大數據平臺)平臺海量可擴展的數據存儲能力、高速運算能力和資源負荷動態分配能力,全面集成運檢全業務數據信息,實時接入電網感知的各種設備信息,具有大數據分析和生產指揮等功能,有力支撐設備管控、通道管控、運維管控和檢修管控的落實,實現管理決策指令和現場信息的實時交互,并利用大數據的輔助分析能力,提高管理措施的針對性,提升運檢本質安全和管理精益化水平。
2.1.2 兩個核心
通過智能運檢管控平臺的兩大核心——檢修計劃和運檢任務,實現生產業務全過程管控,一方面掌控電網運檢資源,合理安排計劃,落實設備檢修周期與檢修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監控設備狀態、監督人員行為,提高工作質量。同時,管控平臺還作為紐帶,促進生產指揮中心和設備主人的聯動,進而達成運檢一體的遠期目標。
2.1.3 四個全面
“四個全面”就是現場作業全面管控、設備狀態全面監視、人員能力全面評價、資源成本全面掌控,實現運檢專業管理直達現場、直管班組,提升運檢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現場作業全面管控。實現設備主人監管、現場檢修作業指導、檢修需求閉環等功能;設備狀態全面監視。結合各類設備狀態監控信息,構建設備全生命周期的設備狀態化管理;資源成本全面掌控。將各類物資、車輛、人員以及知識庫、應急預案、智能化事故處置等都納入資源范疇,實現運維成本的精準掌控;人員能力全面評價。從人員各類工作的軌跡中提取出相關信息,以工作強度、技術技能、工作能力等多個角度對人員進行全方面的評價和科學的分析,優化人員企業貢獻度與個人回報率之間的關系。
杭州公司于2017年初試點成立了省公司首家地市級生產指揮中心,作為運維檢修部下屬業務支撐和監督管控機構,全面開展設備狀態管控、缺陷異常處置、故障應急指揮,實現公司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市縣生產業務一體化全方位管控。生產指揮中心與運檢部專業之間互為支撐,專業為中心提供技術指導,負責定原則、定策略、定方向;中心針對各項專業要求管落地、管執行、管閉環,負責異常缺陷、故障應急等生產實時業務的協調管控。生產指揮中心通過技術支撐系統應用和業務信息收集分析,對運檢室、運檢班組的各項業務側面介入并監督提醒、指導協調,解決現場工作中遇到的跨專業、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等問題。

圖2 生產指揮中心職責業務圖
2.3.1 數據樣本積累
開展典型消缺、檢修、檢測和搶修等任務的樣本積累,通過專業分析歸集建立案例庫,形成數據化運檢資源;根據新生產任務的智能識別,推送合適的典型處置方案,降低傳統生產管理對個體經驗的依賴度,將人腦中的寶貴經驗轉化為信息化運檢支撐資源,確保合適的任務使用合適方案。

圖3 典型案例庫的建立
2.3.2 運檢管理支撐

圖3 現場生產業務執行評價表
重點工作進度管控,對公司年度確定的重點家族缺陷治理、專項排查反措、重要試點工作等按目標進度開展跟蹤管控,定期發布運檢本質安全提升工作進度,確保“不閉環、不銷號”;現場工作質量評價,按單位定期對日常檢修、隱患排查、異常問題、應急處置等業務工作質量進行監督評價,做到量化評價、客觀公正;基建工程前期把關,梳理基建與生產典型問題,綜合設備主人、運檢單位等審查意見,反饋并跟蹤閉環,強化項目源頭管控。

圖5 本質安全提升工作進度表
2.3.3 人員量化評價
挖掘數據資源,推進大數據應用,通過對人員、業務、設備等信息進行數據融合分析,客觀呈現運檢人員績效,實現根據工作任務匹配合適人員、根據人員特長安排合適任務,將人腦中的主觀印象評價轉化為數據化量化評價體系。

圖6 人員量化評價庫應用
2.3.4 設備安全管控
2.3.4.1 設備狀態全景監控
依托智能運檢管控平臺,常態化加強設備在線和離線、輸電和變電、本體和環境、當前狀態和歷史事項、宏觀電網和局部原件、管理要求和現場執行等信息的全景化管控,做到對宏觀信息“一目了然”、微觀信息“一鍵穿透”,實現電網設備全景可視、全息透視。
2.3.4.2 設備缺陷分析指導
根據現場匯報的缺陷情況,平臺進行缺陷定級并提供處置意見,簡化和縮短原缺陷審批流程2個節點;對缺陷處置過程進行實時跟蹤、分析和指導;對存量缺陷進行定期分析,防范因管控不到位演變為突發事件;并對典型缺陷總結提煉,開展處置經驗的樣本積累。

2.3.4.3 設備故障應急指揮
借助智能運檢管控平臺全面收集故障信息,通過全方位運檢資源調配,快速協調搶修人員、應急物資、機具車輛等資源,利用遠端專家平臺,進行專家會診指導操作,為現場異常和故障處理提供遠程技術支持,精準指導現場故障處置。
在災害應急響應情況下,實時獲取災害天氣信息,及時預警影響設備范圍和重要用戶,提前做好災后搶修資源調配。基于對全環節生產信息的收集及時開展事后故障分析及總結,實現大數據經驗積累。
提升智能運檢新技術的實用化水平,減輕一線員工工作負擔;加強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應用,提升運檢管理效率、效益;主力參與省公司智能運檢管控平臺建設,加快建成和完善相應技術支撐模塊。
加快推進中心團隊標準化建設,加強內部規范化運作; 橫向完善公司內部協同機制,強化與各專業部門間的工作協同;構建運檢業務集約化管控機制,切實增強設備狀態管控能力。
采用輪崗制,培養團隊成員跨專業復合技能,進一步提升中心人員管理決策能力,儲備培養一批優秀運檢管理人員;通過案例庫和人員量化評價促進基層人員技術技能水平的提升。
應用“一站一庫”全面梳理匯總站內電氣設備、土建設施、輔助設施等存在的反措、隱患等所有問題,作為單位生產計劃編制、技改大修立項、設備狀態評價、運檢工作落地的重要依據,從而實現對設備的全周期管控。
通過“1+1+N”的智能運檢體系建設,在設備狀態管控、運檢管理、應急處置、企業協同、運檢體系完善等方面成效凸顯,有效保障電網更安全、運檢更高效、服務更優質。
通過智能運檢體系的運作,形成了公司層面主動介入的風險防控體系,變傳統的事后被動剖析整改為事前主動預判、預防,風險管控更主動。
智能運檢體系充分發揮監測中心和數據中心優勢,全面開展設備狀態評價,及時發現設備上隱含缺陷或問題,提升預警預測能力,使異常預判更提前。通過協助專業開展技術監督及反措管理、隱患排查治理,對故障跳閘等異常進行統計分析,使設備管理更精益。
智能運檢體系直接從一線獲取生產運行信息并對現場作業進行實時管控,形成了保持原工區運作模式下的穿透式管控體系,有效縮短管理鏈條,促進智能運檢管理模式的變革,使業務管理更扁平。通過生產業務全過程管控,形成市縣生產業務一體化穿透管理,充分發揮了地市公司管理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使市縣管理更統一。
智能運檢體系實時管理工作機制,加強了事故發生后到指揮部組建之前的先期指揮,彌補空白時間20分鐘以上,前期處置更快速。通過作業現場信息實時交互的遠程支持,大幅提高前端影響力,遠程指導更準確。
智能運檢體系實時協調運檢、安監、調度、營銷等跨部門運檢工作,確保信息順暢、服務優質。工作進程更順暢,通過統一協調指揮跨區域、跨專業室的生產業務,大大提高工作進程流暢性,現場作業卡澀現象平均縮短30分鐘/次,部門協調更及時。
依托智能運檢體系實現管辦分離,專業人員負責定原則、定方案、定策略,專注做好專業管理及技術指導,中心分擔運檢業務實施角色,使專業管理更高效,形成了多專業融合且實時在線的運作機制,建立了生產信息實時匯聚處置的指揮中樞,消除了專業管理"N-1"問題。通過智能運檢管控平臺典型案例構建和人員量化評價,實現方案精確、人選精益,運檢管理更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