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
摘 要:元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疆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最廣。文章以銅陵及周邊地區近年來出土的部分元代銅權為題,擬從銅陵及周邊地區文化同屬方面對元代銅權的形制、銘文等進行探討。
關鍵詞:銅陵;周邊地區;銅權
度量衡是人們對客觀物體進行評價的手段之一,它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對于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眾所周知,自秦統一六國以后,我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的發展基本是統一的。古代的銅權相當于現代的秤砣。權,即秤錘,又叫秤鉈,與衡(秤桿)相佐,“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元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疆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最廣。從世祖建元到順帝北逃,雖然僅有108年的歷史,卻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本文以銅陵及周邊地區近年來出土的部分元代銅權為題,擬從銅陵及周邊地區文化同屬方面對元代銅權的形制、銘文進行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銅權1,方鈕方孔,權身呈六棱六面,上窄下寬,束腰,下部為相對六等分臺階式,底呈六邊形,正面鑄有“池州路總管府”,背面鑄有“大德年造”,左側面鑄有“五”字,均為陰文。通高9.7厘米,底徑長5厘米、寬3.4厘米,權重647克。大德為元成宗年號(1297—1307),當時銅陵屬江南道池州路[1]。該權于1992年9月銅陵縣順安鎮出土,現藏銅陵市義安區文物管理所(圖1)。
銅權2,黃銅質。權體寶塔狀,頂鈕殘,鈕下兩圈凸棱似塔之覆缽,腹部上豐下斂,底部束腰呈臺階式。腹部刻銘“元大德五年”“池州路造”。殘高6.5厘米,底徑4.2厘米[2]。大德五年即1301年。“池州路”元代屬江浙行省江東道宣慰司,青陽縣為池州路總管府所轄。該權于1993年4月朱備鎮朱備村出土,現藏青陽縣博物館(圖2)。
銅權3,銅權呈灰綠色,為橋形方環鼻。從底部往上至權體三分之一處,為階梯式逐層縮小,整體為寬扁束腰六面形。權通高為9.5厘米,最寬處為4.8厘米,最厚處為3.4厘米,重450克。權的正、背面模鑄有陽銘文“延祐四年”四字楷書,一面左側陰刻“天四九”三字。“天”字應為當時權的編號或代號,“天四九”應為當時的重量單位標準的九兩。從銅權的整體造型、重量來看,這件器物與1978年1月浙江安吉縣新發現的兩件銅權相似[3]。延祐是元仁宗年,延祐四年即公元1317年。此枚銅權1986年4月青陽縣農民在拓寬公路挖土時,距地表1.2米處出土,現藏青陽縣博物館(圖3)。
銅權4,權身呈亞腰圓柱體,上大下小,圓臺式座,方鈕中間有一不規則系繩孔,通體呈墨綠色,兩側有明顯的合鑄痕跡。連鈕高8.8厘米,鈕高1.5厘米,底座徑4.1厘米,重620克。權身正面鑄陰文“至元十八年造”,背面鑄陰文“池州路總管府”,權身左側并鑄陰文楷書“天四八”銘文(圖4)。該權于1984年10月貴池市高脊嶺鄉港西村第四村民組出土[4]。“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至元十八年為公元1281年。
元代銅權大多有鑄地銘文,對于我們研究政治區劃及銅權的使用流通有重要價值。元代行政區劃分為路、府、州、縣四級,路設總管府。池州路的“路”是行政機構,宋王朝為監察當時的州、縣,太宗至道三年(997)詔分天下為十八路,“路”為設立于州之上的中央派出機構,起初并不屬地方一級政區,后逐漸演變為一級政區。元朝實行行省制,路降為二級政區。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實行路、府、州、縣管理體制,一般為省轄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普遍實行三級和四級政區。池州路總管府是元朝設在江南的行政機構,隸屬于江浙行中書省江東道宣慰司。
目前發現的有鑄地銘文的銅權與其出土地點的行政區劃基本一致,少部分也出現過銘文與行政區名稱不一致的現象,推測應是貿易往來等其他原因所導致。從各地出土的銅權銘文看,鑄造銅權的審批權限在“路”所有,并且“路”鑄之權主要還是在本路區域之內通行,這應是當時普遍的做法。
元代全國范圍內鑄造了大量的銅權,從“池州路總管府”銅權的情況來看,元代應是桿秤使用最頻繁的時期。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元代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府對度量衡的制造與使用有著嚴苛的規定,還可以從中看出元代商品交換和貿易的繁榮。
銅陵是我國重要的銅礦采冶基地,3000多年采冶歷史綿延不斷。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銅陵設置銅官,主管丹陽郡的銅礦采冶業。據考古資料表明,銅陵地區的古銅礦規模大、年代跨度長,從商周到唐宋一直都是我國采銅、冶銅的中心。《文獻通考》記載,宋真宗時全國鑄銅錢的主要是四監,即饒州永平監、江州廣寧監、池州永豐監、建州豐國監,池州永豐監鑄造能力為第一。古代交通不便,錢幣鑄造必須具有豐富的產銅礦藏,產銅地不可距離鑄造地太遠,銅陵隸屬于池州,陸路、水路距離不遠,以此推測,池州永豐監鑄造錢幣應該大量采用銅陵地區的產銅[5]。據《元史·地理志》“池州路”條目,唐于秋浦縣置池州,后廢,以后隸宣州,未幾復置;宋仍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隸屬江浙行中書省江東道,領縣六即貴池、青陽、銅陵、石埭(今石臺縣)、至德和東流(今東至縣)[6]。既然元代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府對度量衡的制造與使用有著嚴苛的規定,鑄造銅權的審批權限在“路”所有,那么“池州路”鑄造銅權的銅原料可以推斷為產銅豐富的銅陵地區了。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看,銅陵、青陽、池州等地基本上同屬一個范疇。
銅陵及周邊地區元代銅權的發現,為皖南地區在元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研究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而且為研究元代的行政區劃和度量衡制度提供了重要佐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銅陵市文物局.銅陵博物館文物集粹[M].合肥:黃山書社,2012.
[2]青陽縣博物館.青陽博物館文物集粹[M].合肥:黃山書社,2013.
[3]桂金元.安徽省青陽縣發現元代銅權[J].考古,1988(6).
[4]趙建明.安徽貴池市發現元代銅權[J].考古,1997(10).
[5]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6]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嘉靖)池州府志卷一:輿地篇:沿革(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