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強
摘 要:文章分靜態陳列展覽和動態陳列展覽兩大類,從環境、內容、形式等方面分析天水民俗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特點,分析不同方式展現民俗文化的優勢和劣勢,探討在社會迅速發展、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今天,博物館展覽可從哪些方面增強展覽和觀眾之間的有效對話,幫助觀眾理解民俗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保存和傳承民俗文化。
關鍵詞:天水民俗博物館;陳列展覽;文化
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間風俗、習慣等民俗現象的遺跡遺物,其范圍很廣,包括衣食住行、生產、信仰、節日活動等各方面,涉及全部的社會生活和相應的社會關系,又反映上層建筑的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民俗博物館是通過民俗文物將歷史和現實的民俗文化展示出來,從而反映某一地區人民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它建立的目的在于使人們得以認識自我和風俗習俗的發生、發展、性質、功能等,激發人們熱愛鄉土、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熱情。根據利用建筑的不同,民俗博物館可分為利用歷史建筑建立的民俗博物館、新建的民俗博物館、露天民俗博物館等幾類。天水民俗博物館屬于第一類,即利用天水明清時期留存的古建筑——南宅子建立的民俗博物館。
1 天水民俗博物館的布局狀況
天水民俗博物館位于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以明清時期的古民居胡氏民居(南宅子)為館舍。南宅子是明嘉靖丙午年間秦州舉人、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來縉的私宅,建筑主體建于明嘉靖至隆慶年間,為兩進四合院主院,東西各加一側院的布局。目前分為桂馥院、槐蔭院、凌霄院、銀杏院、繡樓院、書房院、后花園等十二個院落向觀眾開放。天水民俗博物館在古色古香的院落內,主要以場景復原的陳列方式,結合動態的展演活動,展現天水地區的民俗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1.1 靜態民俗文化展覽
天水民俗博物館的展覽沿用了明清建筑的基本功能,在原有四合院的功能基礎上,運用多種輔助展品,進行復原陳列。通過“家族譜系、祝壽、婚慶陳列”“祭祖、閨房及家居生活陳列”“書房、佛堂、私塾陳列”“皮影專題陳列”“書畫、剪紙陳列”“刺繡、銀飾陳列”等展覽,復原了明清時期的文人書房、小姐閨房、佛堂、私塾等家居生活內容,向游客、觀眾生動再現了天水地區人群的衣食住行、生活、生產方式及風俗、道德觀念等。
此類展覽以靜態的民俗文物為物質載體展現民俗文化,充分合理利用古建筑空間,在原有四合院功能基礎上復原陳列,整體的環境設計做到內部民俗展覽與外部環境的協調統一,為觀眾創造了良好的參觀環境,營造一種明清古建筑的氛圍,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使觀眾進入博物館就能有一種置身傳統天水民居的感受,凸顯天水地區的民俗文化氛圍,讓觀眾產生良好的參觀體驗。另一方面,古建筑作為展覽背景保存了文物的原生環境、背景,使得場景復原陳列方式更加直觀形象、通俗易懂,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相結合,展出文物、展館建筑等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同時,它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古建筑的空間限制,展覽面積受限,固有展覽模式中少闡釋、少敘述、少故事情節的特點,決定了文物往往是靜態和單一的,展覽也是嚴肅和一板一眼的。專題陳列展覽對古建筑環境氛圍的利用不夠重視,建筑的內部、外部環境得不到融匯。模式化的陳列展覽只是完整再現了一種生產或生活場景,無法表現民俗文化活態、流動的特點,觀眾看不到民俗文化的發展脈絡,且缺少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刺繡、銀飾等專題展覽通常采用固定、統一、單一的方式,展品的組合方式比較簡單,對觀眾的影響是線性的,而不是多層次的、富于變化的和激發想象力的。
1.2 動態民俗文化展覽
這種方式通過現場展演的途徑實現,常用于展示無形的民俗文化。一般是由博物館組織或邀請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行現場表演,展示演繹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方式、工藝和傳統節日慶典活動儀式、民間傳統娛樂項目等,使觀眾通過動態的活動,了解民俗文化的背景和內涵。
近年來天水民俗博物館在傳統慶典節日、紀念日等節假日期間多次邀請民間藝人進行展示,通過動態表演的形式將無形的民俗文化遺產包括秦腔戲曲、皮影戲、傳統婚俗等呈現給觀眾。其中“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拋繡球選新郎”等活動受到廣泛好評,深受本地居民喜愛。“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將當地居民喜愛的皮影戲、戲劇等,在傳統節日春節以展演活動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游客在觀看的同時也可以參加體驗活動。這種互動方式可以激發觀眾興趣,使觀眾在體驗活動中充分理解和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現象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拋繡球選新郎”活動,充分利用館內原有建筑和陳列,依次通過“拋繡球選新郎”“娶親”“拜堂”“入洞房儀式”等傳統婚俗婚禮表演,向觀眾生動再現天水地區婚娶民俗文化。
這種展覽方式能更好地貼近觀眾生活,以一種有趣、動態的方式展現民間娛樂方式、節氣慶典慶祝方式、生活儀式等。相比靜態的展覽,這種展覽方式更具動態性、趣味性、互動性、參與性和傳播性,能為觀眾或游客創造真實的生活經驗。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局限性,展演場次、時間、參與人數等受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并且這種展覽體現的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原生態性、民間性、真實性等經常遭到質疑。如何真實地表達客觀事實,讓更多的觀眾理解真實的民俗文化,是動態民俗文化展覽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2 新的博物館理念影響下陳列展覽的轉變
近年來,博物館行業開始關注自身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強調為人類社會發展保存記憶,提供創新的基礎、源泉,為社會發展服務。在新的博物館發展環境中,加強與觀眾之間的對話,幫助民眾理解當地文化,為人類社會發展保存記憶,為社會發展服務,是民俗博物館陳列展覽需要關注的問題。
①民俗博物館展覽應該充分考慮民俗源于生活、與觀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俗易懂的特點,從專家視角向觀眾視角轉變,保持與當代社會的相關性,與人們的生活發生關系,選定展覽主題和展覽內容,完成展覽文本的建構,滿足觀眾尋求身份認同和情感共鳴的需求,激發觀眾的情感,增強展覽和觀眾之間的有效對話。從而通過民俗文物使人們了解到一個民族或本民族某個地區風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了解到這個民俗現象怎樣規范和促進人們的社會生活,并使之鞏固、發展,或得到調整。
②民俗博物館陳列展覽應該突出民俗的文化價值。民俗博物館展覽選題應該關注民俗文化現象、民俗生活形態和它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強調再現民俗現象之間的關系,詮釋民俗文化發展脈絡,展現完整的民俗生活。在博物館的展覽中,突出民俗的“文化價值”。展示傳統手工藝品時讓觀眾了解其制作工藝、現存狀況、生存環境等文化背景及文化內涵;無形民俗文化展演時讓觀眾了解傳統文化節日慶祝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倡導文明、健康的社會價值觀,宣揚傳統文化道德價值等。
③民俗博物館陳列展覽應該運用民眾力量,邀請民眾發聲,民眾參與。要讓社會公眾自覺接受民俗文化的精髓,不能僅靠展示于展柜或舞臺上的專家研究成果,這樣保存的民俗文化遺產,會影響到它的原生態性、民間性與真實性。保存民俗文化遺產最好方式就是讓它們活在每個普通民眾的生活里。除了展覽進社區方式之外,民俗博物館可以考慮邀請社區民眾參與民俗文化展覽,展覽展現時下的社會風貌,為未來提供思索和思考的空間。
民俗是動態的,是有生命的,博物館不僅需要保護逐漸消失的傳統民俗文化,而且需要關注當今社會的民俗文化。傳統民俗的延續和新的民俗現象,都可納入博物館的展覽計劃中。如何展示完整的民俗文化脈絡和傳統文化節日慶典的慶祝儀式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觀念等,揭示民俗的前世今生,讓觀眾獲得關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知識和啟示,是民俗陳列展覽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6]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等編.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安廷山.中國民族民俗博物館概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3]徐聰慧.天水胡氏民居淺談[J].文物春秋,2004(5).
[4]沈平.民俗展陳內容設計理念初探——以首都博物館“老北京民俗展”為例[J].中國博物館,2007(1).
[5]鄭奕.相關性 共鳴度 同理心——博物館企及觀眾的關鍵所在[J].東南文化,2018(2).
[7]單霽翔.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民俗博物館建設[J]民俗研究,2013(4).
[8]郭文鈉.民俗陳列的發展歷程及模式新探討[J].中國博物館,2017(4).
[9]宣鼎文.書寫生活——民俗展覽及展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