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衍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素養的整體提升,博物館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參觀的文化活動場所。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存儲、管理和展示場所,博物館中的藏品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必須加強安全防護工作,避免潛在的風險出現。文章通過分析博物館展廳裸展狀態下存在的安全隱患,探索有效的防護措施,以供廣大博物館管理人員借鑒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裸展;安全
博物館是重要的文化管理機構,也是收藏、研究、陳列人類和自然文化遺產(實物)的重要文化空間,其收藏品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融合了歷史、藝術價值,往往獨一無二、價值連城,是古代先人留給后世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記錄人類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演變的重要“物證”,具有不可再生性。基于此,對于博物館展品的管理必須提高安全意識。
1 博物館展廳裸展安全防護的相關界定
1.1 裸展
顧名思義,“裸展”是一種開放式展出形式,泛指文物、藝術品等不采取隔離性質的“防護罩”而直接展出,參觀者可以近距離觀察,甚至可以接觸,與傳統形式“柜展”相比,存在的安全風險更大。但對于觀眾而言,“裸展”是一種難得的參與機會,人們更希望近距離接觸真正的文物、藝術品,從而提升觀賞體驗。
1.2 安全防護
嚴格意義上說,“安全防護”并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意識、一種機制。所謂“安全”就是指沒有危險、規避侵害、不出事故,所謂“防護”就是指進行防備、保護,提供必要的安全設施以避免潛在的受害可能。整體上,“安全防護”是一種出于安全需要、規避風險侵害的預防機制,確保被保護主體始終處于穩定的“安全狀態”。博物館展廳裸展安全防護的作用對象主要為展品,其次為人員、設備、空間等,根據安全防護執行主體的差異,包括“人防、技防、物防”三個方面,根據安全防護意識強弱,可劃分為“主動安全防護”和“被動安全防護”兩大類型。
1.3 博物館展廳裸展安全防護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世界各國的文化、科技、經濟等交流也日趨頻繁,博物館作為文化沉積之地,發揮著重要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尤其在中外知名博物館中,收藏的展品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侵蝕,在保存方面要求十分嚴苛,一旦損壞很難再生。因此,對待“裸展”這一形式必須慎重,并非所有的展品都適合裸展,要充分考慮人為風險、自然風險及各種突發性事件的影響。
2017年12月21日發生在美國費城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的“兵馬俑拇指被盜”事件,對博物館展廳裸展行為敲響了警鐘。珍貴的兵馬俑文物在“裸展”過程中,沒有采取任何距離限制、空間隔絕措施,參觀者可以直接觸摸、與之合影,由此形成巨大的安全漏洞,造成文物被破壞。
2 博物館展廳裸展安全問題分析
結合博物館展廳裸展形式及安全需求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三個方面。
2.1 人為不法行為安全問題
根據國際慣例,文物、藝術品展出能夠使用實物的盡量不使用復制品,能夠裸展的盡量不采取柜展。這一原則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共享人類文明成果。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這一原則也提高了展品受人為不法侵害的機率。一般而言,展品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覬覦,而“裸展”增加了被盜竊、搶劫的風險,這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博物館面臨的最大安全挑戰。
此外,裸展也要考慮參觀者的素質問題。就現階段而言,社會整體文化素質是不斷提高的,但不能避免一些個人素質低下、法制觀念弱的參觀者混跡其中,有意或無意地直接接觸展品都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壞,甚至造成間接的傷損。例如,一些書畫文物展品,參觀者觸摸可能造成表面污漬、氧化;又或者瓷器、陶器等,存在被打碎、涂鴉的風險。尤其是一些惡意破壞展品的行為,如家長帶孩子進入裸展區,孩子處于好奇故意破壞文物、藝術品,或者成年人為發泄自己的不滿而做出的破壞舉動,都要防范于未然。
2.2 空間風險導致安全問題
博物館作為一個展出空間,不僅提供了展品容納空間,還要滿足人流、物流的輸送要求。同時,在整個空間中存在復雜的設備支持系統,以滿足供水、照明、通風等需求。在博物館空間風險中最為突出的是火災、水災兩類,火災隱患一旦被觸發,寶貴的展品會在短時間內付之一炬,如發生在吉林博物館的火災事故就造成了上千件文物被破壞。而水災在現代建筑范疇中,主要是與消防系統相關聯的供水線路,不適當地觸發造成花灑噴水,裸展狀態下的展品同樣會受到破壞。
空間風險層面的火災事故因素包括了照明線路、多媒體設備、電動模型、電源插座、明火火源及易燃易爆產品等,尤其在現代博物館展出中大量運用“聲光電”等多媒體科技,提高了發生火災的幾率。此外,博物館內的人員流動較大,其中不乏一些參觀者攜帶火源(打火機、火柴),一個煙頭也可能引發一場火災。結合近年來我國博物館空間的水災隱患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排水管道老化、腐蝕和冬季防護不當造成管道爆裂,以及暴雨季節排水不暢造成倒灌等。
此外,根據我國法律法規要求,博物館一類的公共場所必須完善消防系統,配備消防用品和必要的防爆設備。但在博物館裸展情況下,需要較大的展陳空間,為了避免設施沖突,此類安防用品大多放置在偏遠位置,一旦出現火災、水災、搶劫、暴力事件等,相關的設施如同擺設,難以發揮作用。
2.3 防御機制漏洞安全問題
博物館防御機制包括人防、物防、技防三個主要類型。“人防”是最主要的“主動防御”機制,對博物館展品的安全防護影響最大。正所謂“百密一疏”,安防人員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安全防護效果,目前國內外都無法完全保障人員層面的防御機制盡善盡美,如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發生的“兵馬俑拇指被盜”事件,館方也承認自身的安防機制方面存在漏洞。而國內的安保隊伍人員職業素質、專業素養方面更加堪憂,往往意識薄弱、責任心不強,缺乏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甚至一些博物館所使用的安防人員是臨時聘任的,或者由藏品所有單位人員擔任,對于環境、設備、空間等潛在風險了解不深入。
3 博物館展廳裸展安全防護完善思考
為了滿足文化交流、傳播需要,博物館展出活動會越來越頻繁,形式也越來越多樣,裸展作為一種更好地滿足參觀者需求的方式,與展品安全防護之間的沖突也越發激烈。從完善角度分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3.1 提升安全防護技術水平、加強裸展現場風險規避
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防護技術水平,考慮到博物館展廳空間較大的客觀現實,可加強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布置,并確保有以下功能:①自動報警和圖像復合;②影像數據存儲和調取;③遠程控制和警報。同時,裸展現場要加強“安全距離”的管理,如在出入口設置控制系統,非法進入或靠近展品自動發出警告。
3.2 增強安全防護人員素質、消除空間安全風險隱患
相比技防、物防而言,人防是確保博物館展廳裸展安全的主要途徑,并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安全防護人員自身的素質。針對空間安全要求,可定期聘請專業的消防人員傳授知識、技能,并做好滅火和疏散演練,在現實展出過程中做到人員到位、組織有序、規范操作,以未雨綢繆的態度做好相關安全準備工作。結合技防、物防加強安全防護人員的組織管理,尤其是身份、資質方面的確認,可配合公安人員對參與安全防護工作的人員身份進行確認,做到無前科、無犯罪記錄。同時,在現場工作中嚴格執行工作證驗證模式,認證不認人,形成規范管理。
還要進一步擴展空間安全防護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裸展區域,要加強在博物館進入通道的安全檢查,如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品等堅決禁止帶入。在博物館空間的安全死角,如樓梯、衛生間等配備安防人員,加強空間安全防護的聯動性。
3.3 建立健全安全防護制度、通過靈活性應對突發性
制度是剛性的,具有強烈的約束能力、界定能力和控制能力,對于博物館藏品安全防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以安全防護工作人員為切入點,通過專業培訓、崗位實踐等方式,增強其制度意識,提高責任心,自覺地遵守制度要求,并將安全防護要求貫徹工作始終。另一方面,根據博物館裸展的現實情況,從空間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等方面入手,結合制度的框架,靈活地變通,實現對突發性事件的良好控制。
參考文獻
[1]蔡冬潔.文物博物館安全防范工程入侵報警系統設計[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8):28-29.
[2]申維俊.博物館安全縱深防護體系的建立[J].中國安防,2012(12):37-42.
[3]周義才.淺談博物館的安全風險與措施[J].管理觀察,2009(20)116-116.
[4]丁小峰.博物館安防系統基本組成、設計及應用[J].安防科技,2009(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