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提出“一個核心、三大維度、六個核心要素、十八個基本要點”的基本框架,“勤于反思”位列其中,反思對于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實際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部分教師缺乏“教后反思”的習慣、意識和能力;學生同樣缺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部分學校育人機制和環境缺乏生長動力,沒有形成系統的有生命力的育人生態……
基于以上問題,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六中學(下文簡稱六中)于2011年6月開始,進行了一場以反思性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教育教學改革行動。它是以反思性課堂建設為引爆點,以教師“教”的積極轉變促進學生“學”的積極轉變為抓手,以促進教師成長、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改革,最終通過教學改革的引領,形成了學校全新的教學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教研生態,進而實現學校育人生態的重建。
一、“反思共生”教學文化:以反思性教學改革推動學校教學改革
在反思性教學改革中,學校通過教師的反思性“教”和學生的反思性“學”兩個維度來提高師生的反思意識,培養師生的反思習慣,并形成了“三三六反思教學法”的基本流程和評價標準。
1.教師的反思性“教”
學校以教師每天的“備課—說課—上課”為突破口進行實踐研究。教師發展部和課程管理部正式起草了《東營市勝利第六中學“集體備課”實施意見及操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付諸實施。《辦法》明確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生命線,日常備課的質量則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將開展以各備課組為依托的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要提前一周進行,堅持‘五定原則,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備人,定記錄人”。每位教師積極參與,備課組長做好協調工作,記錄好每次活動情況。
為了更好地鞏固備課環節獲得的對課堂教學和備課活動本身的所思所想,要求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應進行一次課前說課。經過近百次的嘗試,確定了課前說課的內容,即重點說反思節點的設置以及如何更好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學生的反思性“學”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為指導學生適應核心素養以及新時代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在“授之以魚”的同時,必須做到“授之以漁”,甚至“授之以育”,實現“全科育人、全員育人”。為此,學校開展了學生“一題一總結、一課一反思、一章一梳理”活動。比如一課一反思,主要引導學生對一節課中自己的學習情況和掌握情況進行反思:這節課需要掌握的知識有哪些?涉及的學科思想有哪些?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現階段,教師的反思性“教”和學生的反思性“學”已經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二者已經形成了以“反思共生”為主要特點的教學文化。
二、“逐善尚美”課程文化:以反思性教學改革引領學校課程改革
學校把“求真逐善尚美,整體和諧高效”作為課程文化的主題,在實踐中把各門課程看作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的一個有機整體。現在,學校形成了籃球、排球、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入學教育、節慶文化等一系列課程,這些課程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幫助學生梳理漢字知識,了解漢字發展歷史,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博大精深與國學智慧的濃厚興趣,對國家課程進行補充,張志湖校長在起始年級開設了《說文解字》課,受到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好評,并帶出了一支教學團隊。顯然,這與當下要求傳統文化進課堂不謀而合。
三、“勤于反思”教師文化:以反思性教學改革促進學校教師發展
為了進一步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更好地實現反思性“教”,學校要求教師養成隨時記錄自己所思所想的好習慣;要求全校教師特別記錄課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反思性課堂建設或教育教學中的故事;特別號召青年教師要形成“日敘事、周反思、月總結”的好習慣。現在,學校教師的博客已積累文章萬余篇。
學校有二十多節“優課”在東營市和山東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獲一等獎;現有市級以上教學能手四十余人,有東營市勝利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兼職教研員7人;教師在國家級、省級等專業期刊(包括核心期刊)發表教研論文百余篇,其中有3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青年教師于彬在2013年2月舉行的中心校長論壇活動中,以《一課一反思 一題一總結 一周一敘事——基于“精思文化”引領的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之路》為題介紹了學校在青年教師培養方面采取的各種措施和取得的階段性成績;由教師發展部主任張利國主持,張志湖、劉鑫等參與申報的課題“文化引領 系統設計 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研究成果獲中心首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由此看出,通過一系列的理論支持和行動實踐,一支“勤于反思”的教師隊伍已出現在校園里,站立在課堂上。
四、“上進多思”學生文化:以反思性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果實。自反思性教學改革開展以來,六中通過運行“雙主四維”模式的學生自治體系,有效提高了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使“我是六中人、六中是我家”深入到每一位學生的心田。六中在信息技術及體育教學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如學生韓路新獲得全國信息奧林匹克競賽山東賽區一等獎。此外,六中是山東省體育傳統學校,有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也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和教練員隊伍,籃球隊已連續多年代表東營市參加山東省中學生籃球聯賽,參賽成績逐年提高;象棋隊于2013年獲“海河杯”東營市少兒象棋錦標賽甲組團體冠軍,又在2014年東營市“晨陽杯”象棋團體賽中折桂。學校的體衛藝成績斐然,帶動了教學成績的提升,并連續多年穩居中心前列。
五、“互惠共贏”教研生態:以反思性教學改革帶動區域教研壯大
知識是前后聯系的。六中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思考知識的“前世今生”,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說,這是六中反思性課堂建設的另一個典型特點。為此,在中心領導的支持下,六中和東營市勝利第一小學、東營市勝利第四小學組成了“614教育聯盟”,為反思性教學改革又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現在,“614教育聯盟”在中心領導和張志湖的積極推動下,成功申報了山東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構建勝利教育優質學區的實踐研究——以‘614教科研聯合體為例”,該項課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614教育聯盟”成立幾年來,主要經歷了如下三個發展階段:以研究課標、教材為載體,打造高效課堂;以知識譜系建設為重點,加強小初教學銜接;以課題研究為平臺,打造優質學區。經過研究、梳理和完善,現在已形成了主要學科的整體譜系。知識譜系的形成,可以使三所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能用系統論的觀點去分析了解1—9年級的教學內容,可以具體了解學生的知識構成及某一階段、某個年級的發展情況,對于特殊學生的幫扶也可以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614教育聯盟”是以“成己達人、互惠共贏”為價值追求的教研團體,實現了教學改革的本質目標。
六、“求精善思”學校文化:以反思性教學改革豐富學校育人文化內涵
隨著反思性教學改革的推進,教學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教研生態都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可以說是“枝繁葉茂”。與之對應的“樹干”就“水到渠成”了,即上述五個要素之間催生形成了以“求精善思”為核心價值的學校文化——精思文化。
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引領師生成為智慧實踐者。六中在致力于反思性課堂研究與實踐的同時,努力建構“和而不同、和合而生”的教學文化,進一步營建和諧育人生態。觀察學校課堂,具有彰顯教學實踐智慧的五個特征:凸顯教學的生成性;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實施順性而教、先學后導的方法;教學關系由等級性存在變為平等開放的網絡性存在;反思性評價貫穿始終[1]。學校的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對話的生命場域,教師與學生在尊重個體的獨立性和差異性的同時,彼此以依存性的學習(和而不同),達到相互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并生成新的理解與認識(和合而生)。通過反思性教學改革,學校“精思文化”已經滲透到師生的日常生活中,師生的自覺計劃、自我調控、自主反思、自主發展的新的育人生態已經形成[2-3]。
總之,研究過程中以反思性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六中的教學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教研生態(以下簡稱五個要素)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健康和諧的平衡,由此形成了以“精思文化”為“樹干”的新的育人生態,實現了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五個要素涵育“精思文化”,“精思文化”反哺五個要素,從而在反思性課堂建設過程中使“精思文化”之樹常青。
參考文獻
[1]張志湖.反思性課堂教學重構教學生態[J].中小學校長,2017(2):26-28.
[2]季俊昌,張志湖.用文化培養有文化的教師——東營市勝利六中建設教師發展學校的實踐解讀[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4(9):18-21.
[3]季俊昌.文化視閾下教師蝶化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以山東省東營市勝利六中的教師隊伍建設為例 [J].當代教育科學,2014(14):23-26.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