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享單車的出現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緩解了交通壓力,是非常值得推廣的環保出行方式。但由于這是一種新興的自行車租賃模式,現今相應的法律尚不健全,執法、司法機關對此缺乏經驗,束手無措;再之其無樁自由停靠的方式讓許多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為一己私利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最后運營商自身在經營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觸犯了法律,種種原因使得共享單車現如今的發展逐漸背離了其初衷。因此,本文認為應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索和改革,盡可能杜絕這一領域的犯罪行為,使共享單車能更好的發揮它的價值。
關鍵詞 共享單車 運營商 犯罪
作者簡介:章惠萍,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358
一、共享單車市場涉及到的犯罪
(一)盜竊罪
共享單車車身結構很簡單,一個基礎的自行車車身外置一個藍牙密碼鎖即是全部整體。密碼鎖內部構造包括電池、GPS定位系統、傳感器等。用戶通過手機軟件掃描車身上的二維碼,車鎖中的藍牙傳感器會與APP 進行數據傳輸,支付租金后,APP就會顯示相應的密碼,輸入即可開鎖騎行。使用完畢后,不需要關閉密碼鎖,直接點擊APP中的結束騎行選項,軟件就會停止計時。此外,如果解鎖后,一旦選擇報修模式,軟件也會立刻停止計費。這意味著,在APP客戶端看來用戶已經自覺結束行程,并將自行車停放到了適合的位置,然而實際確很可能是用戶將它停到了自己家的院子里。自行車沒有報警裝置,提醒該用戶行為不妥,APP也不會發現任何異常并將信息反饋給運營商。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以共享單車為對象,侵犯財產所有權的犯罪主要是盜竊罪。盜竊是指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將他人占有的物品變為自己所有。
盜竊罪的前提是行為人一開始并沒有依法占有共享單車,而是通過某種犯罪手段來獲取,具體模式主要有:一是將路邊正常停放的單車竊取后,破壞電子鎖,或者竊取他人使用后未及時上鎖的單車,進而通過改變外觀、上私鎖等方式來掩蓋罪行,獲取后以使用或出售單車的形式來獲利。二是將自行車強制拆解,獲取零部件的所有權利益,然后通過銷售零部件獲利。
行為人正常付錢開鎖,是合法占有該單車的,若直接在APP上結束行程,不按時歸還于公共場所,反而置于隱秘地點,持續為自己所用,并拒絕歸還的行為不是盜竊行為,屬于一種侵占行為。侵占行為是將自己合法占有的他人財物變為自己所有。筆者認為,考慮到司法成本問題,以及共享單車運營商應該為此承擔相應的營業風險,所以此種情形下不歸為侵占罪。
此外,行為人正常開鎖使用完畢后,未上鎖就將單車置于公共區域(該地區,其他不特定人群隨時都可能會使用該車),那么便意味行為人已經將該車歸還給運營商,此時他對于該車不再是占有狀態,事后行為人若發現該單車沒有被別人騎走,而私自偷竊,此時的行為就不再是侵占,屬于盜竊罪。因此區分是否為盜竊行為,在于行為人在實施犯罪時是否合法占有該車,而不是自己是否非法開鎖。
盜竊罪在定罪量刑方面有數額控制,定罪要求行為人主觀心理和客觀實際都認識到并確實獲取了數額較大的財產。盜竊罪以一千元至三千元為定罪起點。特殊盜竊罪例如多次盜竊單車、攜帶兇器盜竊單車,一旦實施該行為即被定罪,并沒有數額要求。
(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
首先要明確共享單車可以使用用戶的資金都有哪些。
一是押金,上文已經說過,共享單車停放地點是公共區域,不可能有充足的人力和財力對每一輛單車進行管理,所以除了通過身份認證的在校師生,以及支付寶“螞蟻信用”分值達到一定程度的用戶以外,其他用戶要支付相應數額的押金,作為擔保。使用完畢后,用戶可隨時選擇要求返還押金,但由于每次使用單車都要支付押金,大部分人為避免麻煩,選擇將押金存在賬戶中,這樣一來,運營商就在一定時期內占有這些押金。二是帳戶余額,共享單車客戶端允許用戶充值存款,且有充值的最低數額限制。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特征是,行為人未經有關機關批準,向不特定對象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存款,并承諾給予回報 。集資詐騙罪與該罪的區別在于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運營商將用戶的資金使用后,是以為用戶提供單車的使用利益為回報,并允許隨時取回押金,這種行為一般不構成犯罪。就目前的運營方式來看,用戶自愿與運營商達成租借合同和擔保合同,支付押金是合法且必要的。但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運營商不能歸還這些資金,那么就存在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風險。若運營商最初就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吸收公眾押金就是為了私利,提供共享單車只是其獲資金的手段,則毫無意外應定為集資詐騙罪。
(三)詐騙罪
用戶在和運營商進行租金支付和密碼提供的橋梁是自行車上的二維碼。每一輛共享單車都配置有二維碼,用戶通過手機APP掃描二維碼支付押金和租金之后才能使用,所以“掃描并付錢”是使用共享單車必不可少的步驟。隨著支付平臺的發展,普通民眾都可以通過相應的二維碼進行轉賬和收款,所以不法分子便利用這種成本低廉的方式進行犯罪。
此外,共享單車在運營過程中依賴信息技術,這既為市場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導致更高端、更復雜的犯罪手段層出不窮,新型犯罪正逐漸侵蝕著這個行業的發展。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這一領域的詐騙罪行為模式主要是,行為人將單車上的二維碼更換成自己的二維碼,然后把自己的支付名稱和界面仿照單車終端的支付界面進行更改,混淆用戶,讓用戶誤以為是正確的支付渠道,進而錯誤地支付押金或租金。值得注意的是,行為人有時會通過網絡技術,將單車上的二維碼植入病毒,當用戶掃描時,病毒會破壞手機里的支付系統,獲取用戶的銀行卡號和密碼進而獲取用戶的賬戶資金,這種行為由于不是受害者主動處分資金,將資金轉給行為人,因此應該定為盜竊罪。
最后,詐騙罪也有定罪數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犯罪數額達到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應定罪 。
(四) 破壞生產經營罪、故意毀壞財物罪、尋釁滋事罪
首先共享單車停放地點廣泛,投放數量眾多,缺乏專人實時監管,隨便一個公民將單車搬回自己家里,是很難被發現的。
其次就是公眾缺乏素質,自私心理泛濫,一味通過破壞這些公共設施來滿足自己的變態心理,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抱著不會被懲罰的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地蔑視法律權威,將公眾秩序視為無形。
最后,共享單車短時間內大量涌現,企業之間難免出現惡性競爭行為,很多運營商或者以“摩的”謀生的人,往往采取破壞共享單車的極端方式來打壓競爭對手。
OFO西安分公司運維人員趙某將破壞共享單車的行為總結為十種模式,即刮毀二維碼、扒走自行車輪胎、卸掉車輪、卸掉車座、將單車燒毀、沉水、懸在高處、拋棄荒野、徹底砸毀 。總之行為人就是以一切手段將自行車毀掉或者置于他人不能使用的狀態,進而造成運營商的損失。
故意毀壞財物罪要求行為人毀壞公私財物或者以其他方式剝奪財物所有人對該物享有的利益,因此把單車破壞或者將單車置于高空、水中致使他人無法使用等都屬于該罪的行為模式;破壞生產經營罪要求行為人具有報復或者泄憤等目的,故意毀壞機器設備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生產經營;尋釁滋事罪中其一的行為模式是故意毀壞或者占用公共、私人的財產和物品,并且要求情節嚴重。綜上來看,毀壞共享單車的行為若同時符合這三種罪名,在認定的時候擇一重罪論處。但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行為人沒有特殊目的,認定為故意毀壞財物罪;若是出于憤恨、嫉妒等心理,則認定為破壞生產經營罪;行為人想擾亂社會秩序,無緣由地破壞單車以滿足自己的變態心理,則屬于尋釁滋事罪。
最后三種罪都有定罪標準,《最高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前兩罪的立案標準是:造成公私財物損失五千元以上的;毀壞公私財物三次以上的;糾集三人以上公然毀壞公私財物的,以及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尋釁滋事罪中的“情節嚴重”要求:毀壞財產數額達到2000元以上,或者多次采取該行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五)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罪
由于共享單車被私人破壞和竊取等不文明現象越來越多,共享單車運營商采取進行實名注冊的方式,來確保公民的正常使用。
共享單車實名認證方式比較簡單,只需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并確保二者一致對應就可以了,但由于各個軟件對此方面的保護并不夠完善,所以用戶注冊了身份證后相對應的一切個人信息都會被獲取,一旦不法分子或者運營商自身買賣非法使用和提供這些公民信息,其行為就會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共享單車這一領域中,有關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行為模式主要是:一是運營商將其用戶的個人信息非法買賣或提供給他人使用。二是不法分子采取違法手段,例如利用黑客技術破壞運營商軟件或者對運營商進行賄賂、勾結等,從而獲取公民的個人信息,進一步向他人提供。三是用戶在使用共享單車時盜用其他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注冊。
二、共享單車犯罪預防
(一)運營商應自我改善設備條件和運營形式
筆者認為運營商要注意在單車設備上進行創新,例如可在單車較為隱蔽的地方,安裝定位系統,一旦發現單車所在地點并非公共區域,終端會立刻發現,迅速找到單車。對于單車的密碼鎖應考慮采取特殊的保護措施,以防止不法分子輕易拆除。為二維碼加裝特殊的防偽標志,一旦軟件掃描到虛假二維碼,會立刻反饋終端。最后軟件也要進行防病毒升級處理,修補安全漏洞,以防止出現盜用身份信息的現象發生。
運營商應將用戶資金與自身資產分開管理和運作,實時向監管部門報送會計報告,向公眾披露有關的財務信息。一旦出現資產無法返還的狀況,運營商應立刻停止運行,及時清算返還。
(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立法和監管
由于共享單車盛行時間較短,目前國內立法不健全,我認為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應該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完善立法。
此外政府機關還可以成立專門的部門,對于運營商押金使用狀況、信息管理狀況進行監督,一旦發現其行為觸犯刑法,應立刻向有關機關反映,追究其刑事責任。
最后政府可以建立用戶誠信系統,對于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及時錄入該系統,設置獎懲機制,對于舉報犯罪行為的公民采取獎勵措施,使得公民都能參與到預防共享單車犯罪的治理中來。
(三)公民應加強自我教育并履行監督義務
公民既是單車的使用者,又是單車最根本的維護者,公民應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會給社會秩序造成混亂,致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所以對于那些犯罪行為要及時向公安機關或者運營商進行舉報,同時積極與運營商和政府部門進行溝通,提出自己的意見。各個社區可以進行共享單車合理使用的宣傳教育,不要因為國民低下的素質使得這些富有創新價值的經濟毀于一旦。
三、結語
共享單車涉及到的犯罪問題已成為阻礙這一經濟體制發展的掣肘。由于種種原因,一系列財產類型的犯罪、侵害社會公共秩序的犯罪層出不窮。但是,共享單車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我們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進行自我改進,逐步降低這一領域的犯罪率,進而為共享單車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
注釋:
張明楷.刑法學 (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027.
謝秀苑.共享單車中的刑法問題.職工法律天地:下.2017(11).26-27.
三秦都市報.屢遭惡意破壞 細數共享單車“十種傷”[2017-07-15].http://www.sanqin.com/2017/0715/3082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