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姍倍 吳興裕 梁海 陳冬清 何志明
摘要:目的探討化痰通絡法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脂的影響。方法將100例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應用化痰通絡法治療及阿托伐他汀鈣膠囊口服治療,對照組僅口服阿托伐他汀鈣膠囊治療,其它常規治療相同。療程均為6個月。2組患者治療前后均接受頸動脈彩色多普勒B型超聲檢查及血脂檢查,同時記錄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結果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變薄及斑塊面積減少,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血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療前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顯上升(P<0.01);治療組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化痰通絡法治療可有效干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的發生、發展,有效調控血脂水平,降低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化痰通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脂
中圖分類號:R743.1?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6-0104-02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生活質量。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其導致的頸動脈狹窄是引起腦卒中的眾多因素中的重要危險因素。故治療和預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痰瘀所致,本研究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脂為研究對象,觀察化痰通絡治療方法能否有效干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發展,有效調控血脂水平,降低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從而達到有效預防腦卒中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腦病科住院部及門診檢查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患者100例。入選標準:頸動脈彩色多普勒B型超聲檢查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將100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53歲~85歲;平均年齡(69.2±15.8)歲;雙側頸動脈病變28例,單側頸動脈病變22例,伴高脂血癥25例,糖尿病8例,高血壓病15例,冠心病11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50歲~83歲;平均年齡(66.5±19.5)歲;雙側頸動脈病變30例,單側頸動脈病變20例,伴高脂血癥23例,糖尿病9例,高血壓病13例,冠心病13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原發病、頸動脈斑塊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予阿托伐他汀鈣膠囊(天方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1984)20 mg每晚1次口服,同時加服自擬化痰通絡湯(基礎處方:半夏12 g,白術15 g,天麻12 g,茯苓15 g,石菖蒲15 g,澤瀉15 g,丹參15 g,陳皮12 g,生姜10 g,大棗10 g,甘草5 g)水煎劑,每次200 mL,每日2次口服。對照組僅予阿托伐他汀鈣膠囊20 mg每晚1次口服。2組治療期間均未使用降纖、溶栓、抗凝類藥物,對伴發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等進行對癥處理。對所有病例均建立隨訪關系。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均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及血脂檢查,記錄腦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1.3 頸動脈超聲評價標準參照《頸部動脈超聲多普勒實用手冊》[1]標準,局部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 mm~1.2 mm定義為動脈壁增厚;局部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2 mm定義為粥樣硬化斑塊。確定斑塊存在,計算其橫切面最大面積,有數個斑塊者,取其最大面積者為觀察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計包,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組間或組內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斑塊面積比較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見表2。
2.3 2組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治療組在6個月內出現TIA 2例,急性腦梗死1例,腦血管事件發生率9.3%。對照組在6個月內出現TIA 7例,急性腦梗死3例,腦血管事件發生率31.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2組治療過程中均未見出血、過敏、腹痛、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高脂血癥、動脈斑塊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學并無此名稱,僅文獻有“膏”、“脂”、“痰濁”等記載。膏脂頗似現代醫學血脂,與津液密切相關,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運化敷布,隨血而循環上下,營運全身以濡養五臟百骸,但過剩則為害,為病理性脂濁,聚而為痰,滯于營中,浸淫血脈,即成痰濁淤血。余月華[2]通過研究,發現痰濁中阻證VBI性眩暈患者存在明顯的血脂紊亂,TC、Tg、LDL-C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血脂異常與痰濁中阻證有密切的關系,TC、Tg、LDL-C增高可作為痰濁證微觀辨證的客觀化指標之一。而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關鍵。董國菊等[3]調查研究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中醫證型的關系,發現斑塊的性質和狹窄程度與痰濁、淤血證型高度相關,提示痰濁、淤血作為主要病機是導致斑塊不穩定和促發血管狹窄重要因素。一系列研究證明中醫痰瘀證型與現代醫學的高脂血癥、動脈斑塊密切相關,故中醫化痰通絡治療可干預高脂血癥及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發展,降低腦血管疾病發生率。
自擬化痰通絡湯由半夏白術天麻湯化裁而來,方中天麻平肝熄風;半夏、茯苓、陳皮燥濕化痰;白術健脾燥濕;石菖蒲開竅祛痰、化濁祛瘀;丹參活血化瘀通絡;澤瀉利濕降脂;生姜、大棗、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化痰通絡之功。洪行球等[4]研究證明,半夏能明顯阻止和延緩高脂血癥的形成,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明顯升高。許丹[5]在對澤瀉的藥效學研究證明,澤瀉除了具有利尿、消腫的活性外,還有抗脂肪肝、降血脂、抗過敏等活性。吳惠君等[6]闡述陳皮水提取液可以抑制動物腦、心、肝組織的脂質過氧化反應,還可增強SOD酶相對活性,降低肝細胞脂質,可顯著降低膽汁中膽固醇比例及膽固醇飽和指數,還可通過抑制胰脂酶活性,增加甘油三酯從糞便中排出,從而降低血漿中甘油三酯水平。吳啟瑞等[7]研究表明,石菖蒲揮發油能明顯延長小鼠生存時間,能提高血腦通透性,可以有效增加腦部血液灌注量。
綜上分析,化痰通絡療法在腦血管疾病預防中的作用顯著,其可以降低血脂水平,減少和阻止脂質在動脈壁的合成沉積,促進脂質排泄,從而減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改善修復內皮細胞,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縮小斑塊面積,穩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而減少腦梗死發生率,達到預防目的。
參考文獻:
[1]鄒艷華,戈曉華.頸部動脈超聲多普勒實用手冊[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6.
[2]余月華.痰濁中阻證VIB性眩暈患者血脂及頸部動脈病變的臨床觀察[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3]董國菊,史大卓,劉劍剛,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顱外段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特點和中醫要素證型的關系[J].環球中醫藥,2012,12(5):885-888.
[4]洪行球,沃興德,何一中,等.半夏降血脂作用研究[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19(2):28-29.
[5]許丹.澤瀉降血脂活性成分研究[D].遼寧中醫學院.2000.
[6]吳惠君,歐金龍,池曉玲,等.陳皮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9):91-92.
[7]吳啟瑞,吳清和.石菖蒲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6,17(6):47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