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中國藥科大學 計財處,江蘇 南京210096)

2016年6月1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號召推進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2016年7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6】50號)提出: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強化落實,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促進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2017年3月財政部、科技部等聯合發文,對科研項目資金從經費比重、開支范圍、科目設置等方面為科研人員帶來了“松綁+激勵”的諸多福利。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明確提出在學科專業設置、編制及崗位管理、進人用人環境、職稱評審機制、薪酬分配制度、經費使用管理、內部治理、監管服務共八個領域放權。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提升科研績效的若干措施,提出在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完善有利于創新的評價激勵制度、強化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和完善分級責任擔當機制等四個方面采取措施。
根據國家“放管服”精神,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政策,如《縱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縱向科研經費間接費用管理實施細則》、《科研項目結題結賬和結題經費管理實施細則》等科研管理制度,深入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理念,在“放權”、“改進服務”、“提升管理”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1、簡化預算編制科目
簡化預算編制的科目,提高項目負責人經費使用的自主性。項目負責人在遵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自行合理設置項目預算。直接費用中的會議費、差旅費和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可結合科研活動實際需要合并編制預算,統籌使用。
2、放寬人員經費預算限制
重新界定科研項目中勞務費發放對象,對參與項目研究過程的非本校有工資性收入的研究生、博士后、訪問學者以及項目聘用人員均可發放勞務費。同時,勞務費預算取消了比例限制,發放時結合同業標準及在項目研究中承擔的工作任務確定即可,但預算批復后不可調整增加。
3、下放預算調劑權限
科研項目總預算的調劑,必須報項目主管部門審批。在項目總預算不變的情況下,直接費用中材料費、測試化驗加工費、出版費等預算如需調整,由項目負責人提出申請,經過學校內部審批流程審核后執行,設備費、勞務費、專家咨詢費預算可以調減,不得調增。
4、間接費用比重提升
縱向科研的間接費用的核定比例總體上有所提升。間接費用預算使用分段超額累退比例法計算并實行總額控制,按照不超過項目經費中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最高限定比例核定。
5、完善科研項目結余經費管理,提高結余經費使用效益
完善科研項目結余經費管理,區分縱向和橫線科研結余資金,縱向項目結余經費執行年限原則上為2年,提高結余經費使用效益。
為完善科研儀器設備等采購管理,高校修訂了貨物、服務、工程和科研儀器采購實施細則,提高科研人員采購的靈活性與便利性。如,某高校科研儀器設備采購項目采購金額20萬元以上的,納入學校集中采購;預算不足20萬元的,由采購項目實施單位自行組織采購,教學儀器設備參照科研儀器設備管理。
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規范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國發〔2016〕16號)等相關法律法規,高校擬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擴大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式和定價模式,提高了科研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同時,鼓勵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益分配政策,對于不同方式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訂不同的績效鼓勵辦法。
新修訂的差旅費管理辦法,提高了部分教學科研人員乘坐交通工具等級和住宿費標準,對于難以取得住宿費發票的,在確保真實性的前提下,據實報銷城市間交通費,并按規定標準發放伙食補助費和市內交通費。在會議費管理方面,將會議費分為國內科研會議、國內教學管理會議和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等,并分別確定綜合定額標準。
“管”是“放”的保障,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加強科研項目的管理與審核,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保證項目運營過程的合理合法合規,真正做到“放中有管”,在提高科研人員自主性的同時,也進一步明確責任,加強監管。
近年來,高校深入開展內部控制建設,科學的制度體系是內部控制建設的基礎。高校一直重視制度的規范作用,在預算管理、采購管理、合同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等方面制定制度,旨在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機制,完善內部風險防控機制,確保資金、人員“兩安全”。
“放管服”工作需明確學校、學院以及項目負責人的權責,強化院部系等二級單位的管理,強調項目負責人責任制度,形成“統一領導、協同合作、責任到人”的管理機制,做到在權力下放的同時,責任也同步下放。
為加強科研項目立項、過程及結項管理,學校項目預決算情況、預算調劑情況和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等信息予以公開。加強對科技人員的誠信管理,建立信用庫,定期或不定期對項目及經費管理工作進行考核,明確項目負責人應按主管部門要求按時提交年度報告和中期檢查報告,保證經費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防止資金被濫用。
盡管取消了間接費用中績效支出比例的限制,但高校也加強了對于績效資金的使用與發放,強調績效支出發放比例根據項目研究進展和預算執行情況分次發放,同時規定了終止發放績效支出并追回已發放績效支出的情形,確保績效發放與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掛鉤。
高校通過制定和修改科研經費管理方法,優化了管理流程,加強了各相關部門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努力為科研人員潛心從事研究營造良好的環境。
高校制定的科研系列管理辦法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精簡了流程中不必要的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如明確科研項目預算調整以科技處為主,極大的方便了科研負責人。
為加強科研管理,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部分高校設置了科研財務助理,在預算編制、經費使用、財務決算和驗收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讓科研人員真正得以潛心研究。
為了更好的服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校通過培訓、市場聘任等方式建立了專業化技術經紀人隊伍,同時遴選確定一批技術中介機構開展轉化委托,解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幫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轉換。
財務工作承擔著管理與服務的雙重職能,在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同時,財務工作需要服務于業務工作,提升財務制度的執行力。近年來,財務部門在提高服務水平方面做出了不少探索,如實施“網上預約報銷”,實現無等候報銷;開通公眾微信號,提供信息查詢,同時搭建溝通平臺等。
2018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強調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優化發展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今后,高校將將繼續推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依托互聯網科技的應用,打造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學校將持續推行信息化建設,實現科研管理系統和財務系統對接,搭建全校聯動、信息共享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簡化科研項目的申報和過程管理,提升科研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學校將進一步強化政治紀律、組織人事紀律、財經紀律的建設,搭建科研經費績效評估、信用管理、信息公開、內部審計為一體,覆蓋科研項目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持續監管體系,實現提升科研經費使用效益、降低科研經費違規使用率的目標。此外,繼續推行公務卡的使用,監督科研經費的資金流向。
著力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制度,依托互聯網科技,聯合審計、財務、國資以及院系等相關部門構建綜合的誠信監管體系,將科研誠信納入常態化管理,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建立誠信檔案,將誠信科研水平與其績效考核、科技項目及成果推薦申報、專項基金申請、科技評先評優等掛鉤。對于科研經費的違規使用,學校將建立嚴格的懲罰制度,將相關人員納入失信的黑名單中,根據情節依法依規追究其責任,嚴肅處理。
根據國家最新制度,繼續完善以價值為導向的績效考評與薪酬分配體系,提高科研人員的中長期績效水平,并加大對承擔關鍵領域科研項目的人員激勵力度。制定相關實施細則,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制度。同時,強化對科研項目成果的管理與評估,保證科研成果驗收過程的合理公正,規范科技成果轉化的流程,以使績效獎勵真正分配到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充分發揮薪酬激勵的創新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