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忠,張 勇
(1.淮南礦業集團選煤分公司 潘一選煤廠,安徽 淮南 232001; 2.安徽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潘一選煤廠建成于1986年12月26日,原設計能力為3.0 Mt/a。為與礦井配套生產,2006年改擴建后,該廠實際生產能力達6.0 Mt/a[1]。2011年11月,該廠實施煉焦煤系統改造一期工程,在保留原有動力煤系統的同時,新增一套3.0 Mt/a的煉焦煤系統,并于2012年4月正式投入生產。2012年12月,該廠又實施煉焦煤系統改造項目二期工程,于2013年6月投入生產。二期工程完成后,潘一選煤廠新增煉焦煤系統生產能力達到6.0 Mt/a。由于選煤廠原料煤中含有較多遇水易碎、易泥化的粘土類礦物質,因此在浮選環節考慮采用脫泥浮選工藝,即入浮煤漿經過預先脫泥,然后再進行浮選,因此該廠煉焦煤工藝改造采用原煤不脫泥無壓三產品重介質旋流器、煤泥重介、煤泥脫泥浮選和尾煤濃縮壓濾的聯合分選工藝[4]。
潘一選煤廠煤泥水處理為三段濃縮工藝:一次、二次浮選尾礦和中煤磁選尾礦等進入一段濃縮機,一段濃縮機底流采用篩網沉降離心機回收,回收的粗煤泥摻入中煤;一段濃縮機溢流、篩網沉降離心機離心液、脫泥池溢流等進入二段濃縮機,二段濃縮機底流用壓濾機回收,壓濾機濾餅單獨落地堆放;二段濃縮機的溢流大部分作為循環水使用,另分流一部分二段濃縮機溢流進入三段凈化濃縮機;凈化濃縮機溢流作為凈化水使用,底流進入壓濾系統[5-7]。
循環水由605#—608#循環水泵供向廠內,主要用于各產品脫介篩篩面噴水、一次浮選稀釋水、三產品重介質旋流器入料原煤潤濕用水、原煤合介桶補加水等。凈化水由6020#、6021#、6121#三臺泵供向全廠,其中:6020#泵主要供水點有二次浮選稀釋水、為防止入料礦漿濃度大,出現泵不上料的情況,在泵的入料管上增加4005#泵前沖水、4004#和4103#脫泥池沖水等;6021#泵主要供水點有北系統-0.7 m平面泵(主要包括精煤稀介泵、煤泥合介泵、精煤磁尾泵、中煤磁尾泵等)的軸封水、粗精煤弧形篩噴水、浮選精礦桶噴水、磁選機噴水等;6121#泵主要供水點有南系統-0.7 m平面泵的軸封水、粗精煤弧形篩噴水、浮選精礦桶噴水、一次浮選循環泵軸封水等。煤泥水系統原則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潘一選煤廠煤泥水系統原則流程
根據現場測量尺寸,經計算,南北循環水池單個容積約500 m3,合計1 000 m3。由于長時間使用,循環水池池底周邊存在煤泥堆積,致使實際有效容積約為900 m3。根據《煤炭洗選工程設計規范》要求,循環水池的容積應滿足10~15 min的循環水量,實際生產中由于廠房衛生用水也進入濃縮機,雙系統循環水量約為3 700 m3/h,即循環水池容積應在617~925 m3之間,所以按照上限要求循環水池容積是不足的,不能起到有效的緩沖作用[8-9]。
6001#一段濃縮機直徑為30 m,沉淀面積為707 m2,按《選煤工藝設計實用技術手冊》計算,此濃縮機的煤泥水處理能力為2 121~3 535 m3/h,而進入一段濃縮機的煤泥水量約為3 800 m3/h。生產過程中,濃縮機溢流量大,溢流中顆粒粒度達到0.125 mm以上,使得二段濃縮機煤泥量增加,同時增加了系統循環水量,導致循環水池不能充分發揮緩沖的作用。6001#濃縮機溢流物料小篩分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6001#一段濃縮機溢流小篩分試驗結果
6121#泵供水點較多,除供南系統-0.7 m平面所有泵的軸封水外,還有+15.8 m平面25臺一次浮選循環泵的軸封水。由于潘一選煤廠泵的機械密封是用泵直接供水,導致供水壓力普遍偏小,易造成泵的機械密封損壞,出現漏水,導致現場環境差,嚴重時還會影響生產。
現場檢測,一次浮選精礦濃度平均約為280 g/L,加水后的二次浮選入料濃度平均約為106 g/L。
以月綜合數據為依據,根據篩分浮沉資料,原煤中原生煤泥含量為18.53%,浮沉煤泥量為3.82%,估算洗選過程中次生煤泥量為7%,則原煤中<0.5 mm產率為29.35%。
原煤中煤泥分配的比例按照精煤占70%、中煤占20%、矸石占10%分配,故可估算精煤磁選機磁選尾礦占總煤泥的70%,其中粗精煤和脫泥池溢流占原煤的4%,則一次浮選入料煤泥量占原煤的29.35×70%-4%=16.55%。
一次浮選精煤產率約為65%,原煤處理能力按950 t/h計算,則進入二次浮選的精礦量為950 t×16.55%×65%=102.20 t/h;一次浮選精礦濃度平均約為280 g/L,則進入二次浮選的精礦礦漿量為365 m3/h;加稀釋水后的二次浮選入料濃度為106 g/L,礦漿量為964.15 m3/h,則二次浮選的稀釋水用量為964.15 m3/h-365 m3/h=599.15 m3/h。向二次浮選補加稀釋水的6020#泵設計流量為600 m3/h,已接近滿負荷運行,難以進一步降低二次浮選的入料濃度。
一段濃縮機直徑偏小、循環水池容積不足,需進行土建改造,但由于潘一選煤廠面臨停產,為此在不進行改造的情況下,在生產過程中采取了相應措施控制系統循環水用量[10-11]。
3.1.1 合理調整脫介篩噴水量
(1)調整脫介篩噴水角度、噴水高度,確保噴水壓力符合要求,同時在循環水管末端增加除雜放料管,減少噴頭堵塞。
(2)根據原煤配煤入選情況,通過觀察精煤、中煤、矸石篩篩上物料量的變化情況,在保證不跑介的情況下,對脫介篩噴水進行調整控制。
3.1.2 控制一次浮選機稀釋水用量
由于浮選入料濃度計存在一定誤差,生產中需定期對入料濃度進行檢測,以掌握真實情況,及時調整補加水量,尤其是在浮選精煤灰分低時,可按照入浮濃度上限要求進行浮選操作,減少補加循環水量。
3.1.3 加強非生產用水的管理
主廠房+30 m平面的水箱由生產水池直接補水,水箱供主廠房、壓濾、原煤系統衛生用水,該部分生產系統外的用水也返回至一段濃縮機,因此造成系統水量的增加。針對該情況,對各車間廠房的衛生用水提出明確要求,嚴禁隨意沖刷地坪,減少生產系統以外的水進入。
3.2.1 改造思路
針對南系統-0.7 m平面泵軸封水壓力低,以及二次浮選補加稀釋水量不足的情況,在不進行大改動的情況下,對6121#泵進行重新選型,增加輸送能力,以滿足生產系統凈化水的需要。
3.2.2 具體實施
(1)凈化水泵的選型計算。通過對生產系統所需凈化水量以及6020#、6021#、6121#三臺泵的實際供水量測算,決定將6121#泵由原來的100ZJ-I-A36改為型號200ZJ-I-A60的渣漿泵。
(2)拆除原6121#水泵,進行基礎改造,安裝新選型的水泵,入料管直徑由DN150改為DN250。
(1)通過采取調整脫介篩噴水、控制一次浮選稀釋水用量以及系統外的水進入,有效減少了生產系統循環水用量,使原來由604#泵頻繁轉水至凈化濃縮機的情況得到有效改善。據統計,604#泵的開啟時間由原來的每天6 h減至4 h,604#泵功率為250 kW,則每年可節約電費11.06萬元。
(2)南系統軸封水壓力提高,減少了泵的密封損壞,提高了泵的使用壽命,減少了生產事故的發生,同時減輕了泵的維修成本。
(3)浮選入料濃度降低,浮選精煤產率提高,經濟效益明顯。改造后,對4120#二次浮選機進行采樣試驗,測定了入料、精煤、尾礦灰分,以此進行浮選精煤產率、完善指標的計算[12]。具體結果見表3和表4。根據實際檢測數據,改造后使二次浮選的入料濃度由之前的100 g/L以上,降至約60 g/L,二次浮選精煤產率提高1.66個百分點,折算到原煤的浮選精煤產率提高約0.20個百分點。按照潘一選煤廠每年入選原煤600萬t計算,改造后,每年能增加精煤產量1.20萬t,根據集團公司煤炭內部收購價(精煤456元/t,洗混煤280元/t,煤泥100元/t)計算,改造后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約276萬元。

表2 改造前4120#浮選機工藝效果

表3 改造后4120#浮選機工藝效果
潘一選煤廠通過采取相應措施和進行相應改造,使生產系統循環水量得到降低,二次浮選入料濃度降低,在保證浮選精煤灰分合格的基礎上,提高了精煤產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