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建 民
(山西機械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據統計,全國僅煤炭行業,由于采煤引起的塌陷區已達到了11.5萬ha。山西省位居全國礦業大省之首,采礦區內因塌陷、坍塌、水土流失、巖石裸露形成的地質災害現象時有發生;因露天開采形成的巨大深坑,更是占據大量土地,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城市周圍建設用地受此限制,土地資源越來越少。
本項目通過項目實例,針對露天采礦坑進行綜合有效治理,提出達到可用于建筑用地標準的綜合技術,實現了城市可持續發展,滿足市場的需求。
陽泉某房地產項目,選址于廢棄的私企露天采礦坑區域,選址區域采礦坑最大深度53 m,面積約5萬m2,大部分區域為采礦后無規劃傾倒回填雜填土、巖塊等,堆積時間短,業主方擬采取挖除雜填土至基巖后再回填方式進行治理,形成建筑用地。
本采礦坑治理后,將作為33層住宅的人工地基,施工中結合上部建筑,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造價要求、工期要求均要求處治方式必須達到安全可靠和最高性價比。
根據勘察報告揭露,勘察深度范圍內,未揭露地下水。場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分為4層,分述如下:
第①層填土:雜色,含泥巖塊、砂巖塊、頁巖塊、灰巖塊、煤矸石塊、粉土、碎石等,稍濕、松散~密實、欠固結。回填時是以傾倒未經處理,回填時間約2年。
第②層泥巖:灰黑色,破碎,主要礦物為石英、云母等,主要粘結物為粘土礦物,屬軟巖,具層理結構,巖芯成短柱狀,巖石質量等級為Ⅴ。
第③層泥巖:灰黑色,較完整,主要礦物為石英、云母等,主要粘結物為粘土礦物,屬軟巖,具層理結構,巖芯成短柱狀,巖石質量等級為Ⅳ。
第④層灰巖:灰色,中風化,隱晶質結構,主要為化學沉積物碳酸鈣,層狀構造或塊狀構造,巖芯成柱狀,為較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
1)根據現有采礦坑地貌條件、作業面積,必須采用挖除上部雜填土至基巖后再回填方式;那么深填礦坑工后沉降穩定要求如何保證。根據以往在高填深挖類似項目中的施工經驗,設計采用了強夯法進行分層回填、分層加固。
2)填料選擇。
綜合考慮高填方填坑易于發生雨水下滲、地下水匯集等影響,第一:采礦坑下部,至少在底部,必須采用較大料徑、水穩性較好、滲透性較好的填料;考慮填方量大、經濟性的要求,礦坑底部填料因地制宜首先采用現場挖方區粒徑不大于30 cm的碎石類土作為回填料,上部填料可采用土石混合料;第二,在填方接近設計標高時,設置粘土隔水層。
首期場地上部土層主要為露天采煤所棄巖塊,堆積時間短,地基強度及變形不能滿足建設要求。針對這種情況,考慮可靠性和經濟性要求,分建筑物區域和非建筑物區域兩種方式進行處理。
3.2.1建筑物區域
1)對原有雜填土挖掘至基巖面后,再按每層2 m左右厚度分層堆填碎石類土,進行強夯處理,強夯能級擬采用5 000 kN·m。
2)樓座地段若基巖起伏小于5%時,整平至統一標高;基巖面變化較大且大于5%時,開挖設置臺階,對臺階分層回填后,與填筑體同步進行強夯地基處理。
3)待檢驗合格后,再進行上部土層的分層回填、分層強夯。
3.2.2非建筑物區域
1)采用挖除雜填土厚度不大于6 m(預留一層),進行強夯處理。
2)檢測合格后,分層回填并進行強夯處理。
因采用回填方式進行露天采礦坑處理,并最終作為建筑用地,尚無先例,故必須采用試夯方式確定其可行性和可靠性。
1)確定地基以及加固填土層有效加固深度;檢測處理后地基土的強度、承載力和變形指標。
2)通過試夯確定適宜于地基土質或填料的夯擊能及強夯各項參數。
3)校核采用設計能級、設計參數施工后,場地的平均沉降量。
4)校核強夯施工停夯標準等施工質量控制指標。
5)根據試夯后檢測結果,修正強夯參數,保證處理效果滿足設計要求。
試夯區1∶5 000 kN·m強夯正方形布點,面積為60 m×40 m共2 400 m2。
試夯區2:
2-1試夯區,5 000 kN·m強夯三角形布點,面積為30 m×40 m共1 200 m2。
2-2試夯區,3 000 kN·m強夯三角形布點,面積為30 m×40 m,共1 200 m2。
強夯施工參數設計見表1~表3,布實圖見圖1~圖3。

表1 試夯區1強夯地基處理參數設計

表3 試夯區2-2強夯地基處理參數設計


1)強夯分三遍進行,點夯分兩遍隔行施工,滿夯一遍完成。每遍夯完,整平場地,進行下一道工序。
2)在填土與原土的搭接面開挖成階梯狀搭接,每3 m高設置不小于3 m的卸荷平臺,邊坡整體坡度不小于1∶1。
4.5.1試夯分析
1)夯擊數—夯沉量關系曲線。根據強夯現場施工記錄中數據,計算出每擊夯沉量平均值,并以此繪制出夯擊數—夯沉量關系曲線,見圖4~圖6。2)試夯前后地面高程變化數據對比分析見表4。

表4 試夯前后地面高程變化數據對比分析



4.5.2試夯結論
通過本次試夯成果綜合分析,試夯段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已有明顯改善,試夯均滿足、且測試結果大于設計要求,試夯處理后的地基土復合承載力均達到180 kPa以上。
針對5 000 kN·m能級強夯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兩種布點形式,正三角形5.5 m布點形式夯沉量大,效果好,且更經濟,故最終選用兩種強夯參數:
1)5 000 kN·m能級強夯正三角形布點強夯。
回填厚度按虛鋪厚度6.5 m一層控制,鋪料時按每層約2 m分層堆填攤鋪,點夯夯擊能為5 000 kN·m,夯點間距5.5 m,呈正三角形布置;每點夯擊14擊,且最后兩擊的夯沉量不大于100 mm;滿夯能級為2 000 kN·m,滿夯4擊,錘印搭接不小于1/4d。
2)3 000 kN·m能級強夯正三角形兩種強夯。
回填厚度按虛鋪厚度4 m一層進行分層強夯加固,鋪料按每層約2 m厚度分層堆填,點夯夯擊能為3 000 kN·m,夯點間距4.5 m,呈正三角形布置;每點夯擊12擊,且最后兩擊的夯沉量不大于50 mm;滿夯能級為2 000 kN·m,滿夯3擊,錘印搭接不小于1/4d。
4.6.1采礦坑處理前開挖
1)場地處理區挖除雜填土厚度不大于6 m,樓座處理區挖至基巖面處。
2)施工區搭接面開挖成階梯狀搭接,每3 m高設置不小于3 m的卸荷平臺,邊坡整體坡度不小于1∶1。
根據地形、地勢作好防洪及排水(截水)系統。利用場區永久或臨時排水系統,排除場地水流或洼地積水。
4.6.2采礦坑分層回填、分層強夯
采礦坑分層回填按每層厚度不大于6 m,采用5 000 kN·m強夯加固。
上部接計隔水層標高時,混合土填料每層厚度不大于4 m,采用3 000 kN·m強夯加固。
4.6.3隔水層施工
場地回填至設計標高下2 m時,回填粘性土,作為頂層封閉層,起隔水作用。
粘性土采用振動式壓路機分層碾壓,根據現場試驗,每層攤鋪厚度30 cm,碾壓遍數不小于8遍,壓實度不小于95%。
本項目已按照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和JGJ 79—201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及國家相關規范條文進行驗收。
經由業主委托具有國家相關資格證書的第三方測量單位進行監測、2015年開始監測,每月觀測1次,未見明顯異常情況,沉降穩定滿足要求。
本露天采礦坑采用的分層回填、強夯加固治理方法,可充分利用礦區廢棄堆積的非煤巖石,通過治理形成滿足要求的建設用地,可靠、環保,具有明顯的環保和節地效益,可供同類工程借鑒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