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shù)貢r間5月5日上午,德國特里爾的西蒙教堂廣場,一座雄偉的馬克思塑像,在中德兩國代表以及現(xiàn)場觀眾的注視下,緩緩揭幕。新揭幕的馬克思雕像,本體高4.6米,基座高0.9米,總高5.5米,與馬克思的生日相契合。雕像中的馬克思凝視遠方,手拿書本,邁步向前,堅定沉穩(wěn)。揭幕儀式一結束,許多市民和游客就紛紛涌到雕像旁欣賞并合影留念。
200年過去了,馬克思已成為故鄉(xiāng)特里爾面向世界的一張名片。不過,馬克思不僅屬于特里爾,更屬于德國,屬于全世界。
馬克思雕像“對特里爾很重要”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于特里爾,他在這里度過了17年的時光。他曾留下的痕跡和后人對他的緬懷,共同構成了這座小城中的馬克思元素。
2017年3月,特里爾市議會以多數(shù)贊成的表決結果,決定接受中國贈送一座馬克思雕像。特里爾市長萊布在市議會投票前表示,馬克思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公民之一,是19世紀的歷史性人物,“我們不應該藏著他”。5月5日雕像揭幕儀式上,萊布說:“馬克思出生在特里爾令我們很自豪,所以這尊雕像對特里爾很重要。”為此,特里爾市曾多次派人前往中國,與雕像作者、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反復商討設計方案。
今年4月12日,中國贈送給德國的馬克思銅像正式抵達特里爾,豎立在毗鄰其故居的西蒙教堂廣場。廣場附近的馬克思故居位于特里爾布呂肯街10號,是一座灰白色3層樓房。1818年,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律師租用了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這里。當時,樓上是馬克思一家的住室,樓下是律師事務所。馬克思一家在這里住了一年半時間。1968年,親社民黨的艾伯特基金會把馬克思故居改建成紀念館。館內(nèi)藏有馬克思珍貴的照片、手稿和相關文件,并通過影片等形式全面展示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對社會的影響。
“卡爾·馬克思年”精彩紛呈
特里爾市政府從去年就開始著手準備紀念活動,并將今年命名為“卡爾·馬克思年”。紀念活動將持續(xù)到10月,共將舉行大約300場活動,包括研討會、讀書會、電影放映會和音樂會等。這些活動得到了德國聯(lián)邦政府、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政府和特里爾市政府的資助。特里爾市市長萊布談到今年的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日時激動地表示:“這將是我們?nèi)竦墓?jié)日!”
此前一天5月4日,“馬克思1818年-1883年,生平、著作和時代”主題展覽等一系列紀念活動正式開幕,標志著當?shù)貫榧o念這位偉人所籌備的一系列慶祝活動正式拉開帷幕。由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舉辦的這一大型展覽,由德國聯(lián)邦總統(tǒng)施泰因邁爾擔任監(jiān)護人,是迄今為止從文化史角度反映馬克思生平及思想的展覽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共向全歐洲各地征集到約400件展品。展覽以馬克思在不同時期所經(jīng)歷的政治和經(jīng)濟變革為大背景,聚焦馬克思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出席當天活動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馬克思是一位“思考面向未來”的哲學家,紀念馬克思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理解馬克思必須要從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出發(fā)。他同時表示,馬克思通過其著作已經(jīng)改變了這個世界。
就在5月5日雕像揭幕當天,重新布展后的馬克思故居博物館也正式對外開放。故居博物館當天推出名為“從特里爾走到世界:卡爾·馬克思及其思想的影響持續(xù)至今”永久主題展。展覽用更多空間展示了馬克思及其思想對后世的影響,特別是增加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馬克思更加受到關注的內(nèi)容。新展出的展品包括馬克思的扶手椅,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就是坐在這把扶手椅上睡去,從此再沒醒來。《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版)、馬克思親筆信件和一些私人藏書也首次在此展出。
此外,特里爾市還發(fā)行了印有馬克思頭像的零歐元面值紀念鈔,零歐元的設計契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第一批5000張已經(jīng)售罄。漫步在特里爾的街道上,行人會發(fā)現(xiàn)使用很有親和力的馬克思形象的交通信號燈。在一條步行街上,人們還會看到懸掛寫有“我們是馬克思”字樣的宣傳畫。
今年6月,特里爾還要舉辦“遇見中國——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向觀眾展示一個開放包容、現(xiàn)代繁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
西方對馬克思學說的關注在不斷升溫
如此眾多的紀念活動,說明德國國內(nèi)對馬克思的學說仍然予以高度重視。尤其是在經(jīng)歷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開始重新關注馬克思主義,關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與批判。
德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托馬斯·庫欽斯基認為,沒有任何政治文章比《共產(chǎn)黨宣言》更有影響力,《共產(chǎn)黨宣言》的語言深入人心,觸及了人們的靈魂。
德國柏林技術與經(jīng)濟大學教授米夏埃爾·海因里希指出,西方貧富分化等經(jīng)濟社會問題越來越凸顯,很多人求解于馬克思的理論,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就出現(xiàn)馬克思著作讀者人數(shù)增加的趨勢,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勢。
德國左翼黨執(zhí)委會前委員沃爾夫?qū)じ駹柨烁M一步認為,馬克思的觀點沒有過時,直到今天,世界還是像馬克思所描述的發(fā)展規(guī)律那樣運轉。
馬克思故居博物館館長諾伊說,人們應該像馬克思在他的時代那樣深入思考,從而讓人類社會更加公平、正義。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不僅德國,而且西方許多國家對馬克思學說的關注在不斷升溫。
(摘自5月7日《光明日報》。作者為該報駐柏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