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犯罪基本結構與組成要素及其偵查價值

2018-12-28 14:09:52蔣俊平徐國春
犯罪研究 2018年3期

蔣俊平 徐國春

內容摘要:犯罪事件是由若干要素及環節連接而成的結構體。基本結構需先從時間和空間維度分別考察,然后再將兩個維度討論結果融為一體,結構式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為(借助工具,方式、過程)-犯罪對象-犯罪結果-犯罪現場”;要素經由各自所在環節取得聯系,獲取犯罪要素,需就基本結構環節中成分分解去重,犯罪事件由“時、空、人、心理、行為、物”六個要素組成。偵查分析它們,能為案件性質推斷奠定基礎、為偵查途徑選擇提供依據、為證據體系構建準備框架等。

關鍵詞:犯罪事件;犯罪結構;犯罪要素;偵查價值

“犯罪”一詞能用于區分事物或現象性質,還能用于指代犯罪行為、犯罪事件或刑事案件。犯罪事件是由若干要素及環節連接而成的結構體。一起犯罪案件的結構,是由基本結構、類型結構和個案結構三種層次結構,以及犯罪意向、犯罪行為、犯罪條件和犯罪人特征四組組合結構所組成。其中每個層次結構和組合結構都內含若干要件或要素。 需正確理解犯罪結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首先,所有犯罪都由若干要件或要素組成。其次,要素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積,必有一定的排列組合形式,要素間相互聯系的方式就是客觀存在的案件基本結構或一般結構。再次,經由結構環節相連的要素有其類型性,這些某一環節的某類要素分別與其他環節的某類要素組合,形成類型不同的各類案件,某類案件還有區別于它類案件的類型結構。最后,依據結構特征,每一層次結構都為要素組合,組合結構無需另行討論。

基于學界對犯罪基本結構與組成要素這兩個基礎性問題尚未達成共識,除有所涉及,本文暫不過多討論另兩類結構。那么,犯罪基本結構是什么?組成要素又有哪些?偵查分析它們價值何在?下文將就這幾個問題逐一展開討論。

一、犯罪基本結構

結構既是一種觀念形態,又是一種物質運動狀態,是主觀世界、物質世界各自內部及相互之間結合構造之意。系統結構是系統內部總體架構,是各組成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在時間或空間上排列組合的具體形式(百度百科詞條)。犯罪事件當然是系統,同樣具有系統結構。犯罪結構是指犯罪事件內部各組成要素間相互聯系和排列組合的方式。為符合結構涵義,犯罪基本結構可由時空兩個維度考察獲得。

(一)時間維度——過程結構

時間維度的過程結構即動態結構,在此是指犯罪事件按歷史進程、階段性地向前發展的時序。有專家認為,犯罪階段可按下列順序排列:“思想基礎及誘因-犯罪動機-犯罪預備-犯罪實施-實施后活動”。 犯罪自始至終是按其階段向前發展的,而每個階段都含有它特定的內容。那么,將故意作為犯罪劃分為幾個階段才適宜?

結合引文所述,過程結構可分為“犯意形成-犯罪預備-犯罪實行(施)-罪后應變”四個階段。其一,犯意形成,即形成了犯罪意向,包括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全部內容。不過,心理學用心理解釋行為,理論假設是“心理支配行為”;偵查則依據行為回溯心理,逆用為“行為反映心理”。其二,犯罪預備,是由犯意外化為犯罪行為至著手實行犯罪之前的階段,包括制定方案、網羅同伙,練習技能、選擇行為,踩點貼靠、創造條件,準備工具、清除物障等。其三,犯罪實行,是著手犯罪至完成犯罪(離開現場)之前的階段,包括犯罪著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其四,罪后應變,指完成犯罪、離開現場后至嫌疑人歸案前的階段,包括犯罪延續行為、罪后反常表現和反偵查行為。行為過程是行為持續性的反映,本質特征是其持續性和動態性。

需要特別指出階段劃分的相對性。犯罪人歸案前要刻畫犯罪人特征、發現并捕獲嫌疑人,偵查分析時立足于犯罪人角度,設身處地地想其所想,一般不涉及價值評判(初步推斷案件性質時除外);提請逮捕、暫定罪名時,犯罪與否、犯何罪、情節輕重等要比照構成要件(法定構成要件是刑法規定的犯罪成立條件,是定罪量刑的規格、標準;理論構成要件是對前者的解釋、補充,是標準化工具。后者比前者形式規整、實質等價,否則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力求案件事實與法定要件吻合,更傾向于評價。階段可以反復細分,偵查視角在不同階段的相對性也導致了犯罪階段劃分的相對性。

一是犯罪預備與犯罪實行。以犯罪是否著手為標準區分犯罪預備與犯罪實行,然而何為著手?現實生活中的著手是相對于行為對象而言的,本義是針對某一對象開始做。犯罪時采自然著手觀,在犯罪人看來不存在著手與否的問題,犯罪預備即為犯罪著手,至少是已經著手準備犯罪。而我國刑法處罰預備犯,關于著手的規定涉及到定罪量刑,其中的著手被賦予了刑法規范含義,所描述的對象不再是行為作用對象,而是刑法分則條文中規定的法益,著手是行為人犯意支配下侵犯法益或給法益造成了緊迫危險的客觀行為。犯罪人自我認知與刑法評價并不一致。此外,“如果刑事政策突出打擊,強調不放縱犯罪,那就需要把未遂起點往前推移;如果刑事政策趨向輕緩,強調不冤枉無辜,那就應當嚴格控制未遂標準”。 不同刑事司法政策也會影響到著手的判斷??梢?,犯罪預備與實行有其相對性。

二是犯罪實行與犯罪實施。已經著手犯罪意味著犯罪已經實行,否則停留于犯罪預備階段,而犯罪實施外延要廣于犯罪實行。刑法學研究時,將手段行為和目的行為這一組合視為復合行為犯罪中的實行行為;而偵查分析時只要犯意外化為犯罪行為就都視為犯罪實施,按照犯罪發生、發展自然進程,將犯罪實施擴展至包括犯罪預備在內的整個犯罪過程。對犯罪目的都現實轉化的案件(不包括目的未遂、主觀超過和客觀超過等情形),偵查通常將為實現犯罪目的服務或實現犯罪目的之前的行為都視為手段行為,此后再據行為指向的法益(目的行為)、侵犯的某些法益及其關系(目的行為間競合、主從、并列、對立關系)確定案件性質。是實行還是實施,要視偵查不同階段和案件具體情形:捕獲嫌疑人前,一般討論犯罪是否實施、如何實施;初步認定嫌疑人而且可能是中止或未遂案件時則多討論犯罪是否實行。

三是犯罪中與犯罪后。對輔助性反偵查行為(如同住人將對方殺死于臥室后又處置尸體的行為),如何區分犯罪中與犯罪后?這類情形,犯罪人自認為是不得不為的繼續犯罪,否則整個犯罪會暴露、未完成,卻被評價為罪后階段的掩蓋行為,對此至多視為加重情節,一般不以另一行為數罪并罰。犯罪人自我認知和司法人員用構成要件衡量,角度和標準不同造成了結論不一致。應該意識到所謂完成犯罪的自我認知和充足構成要件的完成犯罪的差異。

(二)空間維度——層次結構

空間維度的層次結構即靜態結構,是抽去案件中時間因素后的結構狀態。其實,任何事物存在都要占據一定時間和空間,事物不占有時間或空間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某一行為舉止或方式(也僅指作為),在其起止和過渡狀態中仍然占有一定時間,只不過相對短暫而已。之所以不考慮時間因素,是為討論問題需要,旨在僅從一個側面觀察事物。

有專家將這一側面的結構方式表示為“犯罪主體-犯罪對象-犯罪時間-犯罪空間-犯罪工具-犯罪手段-犯罪痕跡-犯罪遺留物-犯罪帶離物”。 其中,時間和空間不宜安排在同一維度序列中;靜態結構表現為空間層次。

這一維度的結構不管含有哪些要素,以及將這些要素安排在其中哪一環節,都必須符合要素或環節相互聯系的邏輯順序。由此,結構式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為(借助工具,方式、方法或手段)-犯罪對象-犯罪結果-犯罪現場”,層次結構由上述七個環節(含利用工具)組成。它有以下四個特征:

一是即時性。其中的行為不包括行為過程,僅限于占有空間位置的某一行為方式。行為方式是主體作用于客體時所使用的方法、形式。行為方式及其關聯環節與時間共同結成行為過程,無論過程長短都有同一或不同方式鑲嵌其間。行為方式一經產生,其他環節必然同時出現,時間因素在其中不起作用。

二是關聯性或整體性。犯罪人到犯罪現場的聯接是一種天然的、內在聯系: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產生犯罪行為,行為借助工具作用于對象,從而產生結果,結果遺留于現場。它們環環相扣,同一案件,任一環節均不可或缺。

三是層次性。犯罪心理雖然有其續時性,卻也有其即時性,犯意到行為由內而外的轉化是空間層次,此后的行為方式、工具、對象、結果、現場都僅有它們各自的空間點位(現場是空間維度概念,是犯罪載體,它所承載的行為過程可由其內部成分的位置、狀態及相互關系間接反映)。各層次呈疊加形態。

四是層次系統性。某一環節相對于事件系統是層次、相對于組成它的要素是系統,環節內要素仍然包含不同方面、層次且可不斷分化(類型化)。以某一環節要素如犯罪心理為例,若將同為環節的心理要素視為系統:則其水平面仍可再分為“橫向的心理關系和縱向的心理發展”; 轉換為立面,則其空間層次上還包括若干相互聯系的次級心理要素的累積。

(三)犯罪基本結構

獲取基本結構,需將時空兩個維度討論結果融為一體。策略上,或者將層次結構納入過程結構中、或者將過程結構穿插于層次結構中,采用后一種描述方法便于形成完整結構式,能全面反映組成基本結構的環節(片段)或要素。如此,結構式即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為(借助工具,方式、過程)-犯罪對象-犯罪結果-犯罪現場”。

僅有犯罪心理沒有犯罪行為不是犯罪人。犯罪人受犯罪心理支配產生犯罪行為。犯罪行為之有無決定犯罪存在與否。工具輔助犯罪,包括一般物品或電子設備、人或人的肢體、動物等,工具可能自備、就地取材或有其他來源。工具指向對象,人、財、物是行為侵犯對象,法益是法律保護對象。行為結果包括行為方式結果和行為過程結果(含目的行為結果),結果除一般痕跡或電子痕跡外,還有現場物質物品的增加(遺留物)、減少(帶離物),以及人或物性質、狀態(含心理狀態)發生改變,行為運動狀態、靜態結果都可能實時同步被人腦或電子設備所感知、反映并儲存(當存在感知者、利用電腦等電子設備犯罪、沿途及中心現場安裝有監控裝置時)。犯罪都有現場,犯罪現場是犯罪行為及其關聯成分所在場所(電子環境:電子數據儲存、運行于電子工具或對象中,電子證據是否取自“電子現場”、有無必要將其作為專業術語且給出定義,本文存疑不論。一般現場:行為與關聯成分及現場同時生成,現場犯罪性取決于實施時的行為犯罪性,行為無犯罪性時,該場所是現場而非犯罪現場;即使它們運動變化,原始場所也還是過往“展現之場”,關聯現場犯罪性隨其形成的行為屬性確定;現場有無勘查價值、如何獲取其中信息另當別論);現場留有證據,證明行為實施狀況的證據是行為證據(偵查術語,用以區分心理證據、身份證據等),相對靜態行為證據的外在形式是其微觀和宏觀形態(痕跡、物證及其空間分布)。

將動態過程結構融合于靜態層次結構中,由此形成的結構式能涵括全部犯罪環節或要素,那么,運用結構式分析具體犯罪時,它能否反映犯罪過程全貌?回答是肯定的。從另一角度,犯罪基本結構可被理解為靜態結構成分自起點、按時序連續分布的形式。無論犯罪運行至哪一階段,都有犯罪行為連同其兩翼的其他環節或要素前赴后繼,換言之,如果將靜態結構成分按時間順序串聯起來,也就形成了犯罪基本結構,進而可用犯罪發生、發展過程代表犯罪事件。如此,只要犯罪實施,即使預備、未遂形態,用結構式衡量時也同樣符合;查清了犯罪過程,某種程度上(當然離不開與犯罪人的聯系)也就意味著犯罪事件之被揭示。犯罪心理的支配,會引起人體及隨行物位移、行為方式不斷運作且隨時變更、被工具(含肢體)作用的自然對象接連更替、系列痕跡物證遺留或經過(人、動物、一般工具或電子設備等)中介流轉、現場宏觀形態變異或現場易位等現象。犯罪過程內含犯罪性,但其步驟與一般事件過程無異。盡管“行為過程”在結構式中形單影只,但它的動態性決定了靜態結構中要素或其內容的動態變化性,無論附隨或介入因素之有無,它們都在沿前、中、后時序有序延展(案件中附隨或介入正當化事由,可能會使犯罪事件非犯罪化,但不能阻卻事件進程)。

靜態結構中某一成分及其內容的即時調整、順應時間變化而變化且不斷延續,會使案件基本結構類型化(類型結構),進而衍生出包括不同性質在內的復雜個案。而案件由簡單到復雜,不過是案件一般結構變型或多類結構聚合而已。一般結構寓于類型結構中。因此,任何一起案件,只要已經實施,無論單干合伙、預備實行、既遂未遂、情節繁簡,都內含犯罪基本結構,它是犯罪這一結構體內部的基本框架,能全方位支撐整個犯罪事件。

或許有人認為,將犯罪結構僅限于時空兩個維度討論不夠全面,還需從主客觀維度考察,即從心理到行為、行為到心理,兩者聯系、相互印證。其實,視角可以有多個層(側)面,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犯罪基本結構都只有一個。即使轉換為主客觀維度,若將兩者結合,所得結果并無差異。那么,基本結構內都含有哪些要素?

二、犯罪組成要素

要素是系統結構中的要素,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是事物必須具有的實質或本質性的組成部分。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要素在系統中相對獨立,又按一定邏輯關系組成結構,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系統性質;某一要素相對于它的系統是要素,相對于組成它的次級要素則是系統(百度百科詞條)。某一因素是否屬于要素,要視其是否符合要素的概念和特征。

(一)選擇犯罪要素必要性

討論組成要素前,需首先回答選擇犯罪要素的必要性。犯罪基本結構有七個環節,目前我國內地仍在使用的犯罪構成有四個要件,那么,能否由此認為要素就是七個或四個?

一是環節與要素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環節是形式、要素是內容,某一環節必備一個要素、要素內含于環節中。就未分化而又相互區別的獨立要素而言:有時一個要素就是一個環節,如犯罪心理等;有時多方面要素充當一個環節,如犯罪對象即包含人和物;有時同一要素又分布于不同環節中,如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犯罪中的“人”這一要素,同時代表犯罪主體中的犯罪人、犯罪對象中的被害人,有時還是犯罪過程或結果中的感知人等。要素經由各自所在環節取得聯系,但兩者不都一一對應,犯罪環節并不決定要素種類。

二是要素尚需明示。部分要素被暗含或分布于犯罪環節中,未得到明示,如犯罪時間被隱含于犯罪過程中、犯罪空間或地點被內含于犯罪結果(地)或現場中,而犯罪時間、地點被公認為組成犯罪的要素。有必要將它們從中析出并單列,以凸顯其存在。

三是不同學科研究及應用的方法目的不同。刑法學研究構成要件,是為引導定罪量刑提供理論模型(式)。法定要件是大前提,案件事實是小前提,理論模型是橋梁,用法定要件借助理論模型耦合案件事實,大小前提吻合時構成某罪,不一致時不構成犯罪或另成它罪(前一情形要區分阻卻違法還是阻卻責任),應用方法是由抽象到具體。刑法、刑法學也分別規定、研究構成要件或要件要素。法定罪狀從應然、價值角度遴選要件要素。它來自實體要素。實體要素是擔負屬性、發端而又復歸于它的結構環節中的要素。實體要素、要件要素、構成要件都有類型性,當選的某類實體要素是要件要素、要件要素類型決定構成要件類型,某類實體要素能否被吸納為要件要素,服從于案件類型和立法目的。錄入法條的要素參與案件定型,定型要件要素聯合生成為某類犯罪構成要件。不過,立法要求語言簡練,實體要素及其類型被轉述為要件要素時經常需要規范、抽象,這些有待進一步解讀或隱含的要素只能由刑法學乃至法官解釋、補充。由構成要件要素分類可知,法定及理論的要件要素種類處于開放狀態(但這并不表明類型的構成要件也開放)。

刑法學觀點偵查學可借鑒;但同犯罪學一樣,偵查學是事實學而非規范學,偵查研究和操作仍應回歸本位,還原為實然、犯罪人視角。偵查研究犯罪結構和要素,既為犯罪成立提供理論依據, 同時也有偵查自身目的需要。要做到及時、準確發現并初步認定嫌疑人,對犯罪實體要素及其結構的收集、分析、研判,獲取犯罪信息、線索、證據,從而實現偵查目的意義重大。構建證據體系、重建犯罪有賴于犯罪結構和系列證據,系列證據由單一證據組成,偵查操作時往往從具體到抽象。盡管最終都要往返于兩者之間,但不可否認,多數案件是從收集證明單一事實證據開始的,初始任務就是及時、客觀、全面、合法地分別收集散在證據以證(充)實結構環節。充實環節的要素以及由它們合成的情節輕重等是證據的待證事實或證明對象,證據是它們的反映,能否獲取合格證據,一般要視犯罪要素能否順利轉化為犯罪證據,犯罪要素及其信息獲取是偵查的重中之重。相應地,理論研究也沿襲這一思路,如現場某一痕跡物證是否犯罪所留、屬于哪一環節、與嫌疑人如何關聯,是操作時認定或否定嫌疑人的依據之一,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理論研究首要探討的問題。討論犯罪實體要素在偵查理論研究中居于基礎地位。

構成要件的生成、解釋和運用與重建案件事實,各自方法目的不同造成了對同一對象認識觀點的差異。

(二)犯罪組成要素

經上文討論,獲取犯罪要素,需就基本結構環節中成分分解去重。不過,關于實體要素種類,學者們觀點各異。有關論述中,有些非要素被當作要素、有些是要素卻又未被確認。

首先,“事”和“情”不是要素。“事”即為事件、事情、事體等,事是它們的簡稱。刑事案件即犯罪事件,事即為刑事案件亦即為犯罪事件,在此三者同一。事不是事件組成部分,否則無其他要素存在余地。行文時將一、兩個要素與其并列表述,如“人、事、物”,以事指代除人和物以外的其他要素,這是基于描述簡潔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事就是一個獨立要素?!扒椤敝甘虑?、情形、情節等。除事與情可通解外,如果將它理解為情節,那么犯罪事件由細節、環節、情節組成,情節曲折,莫非細節或環節循環、拓展,而要素內含于細節或環節中,亦即情節乃是同一或不同要素的復合體。刑法將情節作為罪狀規定為要件要素,是相對于某類犯罪而言的,是為定罪設定條件、控制入罪范圍和決定量刑輕重。犯罪情節如何是案件事實產生后對它的評價結論,他人評價不介入犯罪實施過程、不是基本結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情節演變為評價標準含義的要件要素,是行為主觀惡性深淺和法益侵害程度等各種要素的綜合反映,它反映了有關犯罪環節中某一、某些要素數量或程度的差異,包括犯罪前后及過程中的各種相關因素,并不特指某一要素。因而偵查不能籠統地認為情節是結構環節中的某一確定要素。將“事”和“情”作為要素都不妥當。

其次,“變化”不是要素。“變化”是事物形態或本質上產生的新狀態。于犯罪全程,犯罪部分和整體都處于動態變化中,運動變化是一個歷時的過程,只要事物自身性狀發生改變,就可理解為時間流逝;若時間停止,變化將不復存在,也就不存在所謂“新狀態”。事物可能發生銹蝕、位移、形變及信息耗散等性狀改變,它作用于事物運行過程卻不是事物整體的組成部分,正如人要衰老,而衰老卻不是人體組織、器官一樣。應將它或歸于時間、或歸于結果(不論結果是不是要素),時間可度量、結果相對穩定。將一個不可度量、一直動蕩不定的現象作為要素之一不便把握。

再次,可用“物”替代“痕”。這里的“物”既指具體物,又指抽象、哲學意義上的客觀存在。物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痕是物的表現形式之一、可被物包含。要素可分,不過,某些次級要素雖可代表要素,卻終究不是要素自身。痕跡和物證有時聯用(如同憲法和法律聯用一樣),并非有意忽視它們的區別,而是因為它們屬性相同:一則就證據種類而言痕跡屬于物證,以物證標示痕跡屬性;再則當它們分別代表不同證據時兩者共同具有物質性。對“痕”的解釋不宜擴大至主觀領域。

最后,應增加“心理”要素。不管如何從結構環節中選取要件要素及如何表述,主觀要素都是理論的要件要素之一。有資格充當構成要件內容的自然應該是備選要素,否則主觀要件要素將成無源之水。

綜上所述,組成要素應以“時、空、人、行為、物”五要素 為基礎,增加一個“心理”要素,即“時、空、人、心理、行為、物”六個要素。

時。犯罪時間是指犯罪發生、發展的持續性。包括時點、時段、相對時間和時間周期等。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犯罪信息。

空。犯罪空間是犯罪存在的客觀形式,是犯罪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包括空間自然和社會背景,空間(立體)范圍、功用、狀態和多點構形等。 研究時,犯罪空間問題一般轉化為犯罪現場問題。嫌疑人不明的案件,偵查往往從現場(最后一環)向前回溯。

人。任何犯罪都是人實施的。犯罪中的人,包括犯罪主體中的犯罪人、共同犯罪中的參與人、單位犯罪中的謀劃或操作者、犯罪工具中被利用的人、犯罪對象中的被害人、犯罪過程或結果中的知情人等。關于人的信息包括個體、個性特征及背景,如個體年齡、性別、體貌、遺傳基因等個人特征,個體職業、政治身份,個人情感、家庭、人際關系和既往心理、行為特征,以及學習、生活、信仰等背景情況。

心理。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主觀、能動的反映。犯罪行為是犯罪意向的外延,它受犯罪心理制約,沒有犯罪意向就不可能有犯罪行為。同時,“人”被作為行為對象時還存在被害人心理??梢姡睦硎前讣Y構要素之一(心理單列從主客觀二分,但因人和行為與心理或其組成因素須臾不離,此后所描述的前兩者是否僅指其客觀面,要區分用法或語境)。犯罪心理包括犯罪故意、過失,動機、目的,意識、意向等。

行為。沒有犯罪行為就不存在犯罪案件。作為罪體構成要素的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基于其自由意志而實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體舉止(百度百科詞條)。身體舉止都有其與犯意同在的外部形式,顯示為行為過程中的方式、方法或手段。行為方式是層次結構要素,自然也是總體結構要素。要素含義的行為有別于事件(過程)含義的行為,與其他要素相比,其在犯罪結構中位于中心環節,它承前啟后、牽一發而動全身,因而成為了刑事法學和包括偵查學在內的相關刑事科學理論研究的基本敘事工具。經由對這一核心要素以及一系列與其關聯因素(含時間因素)或現象的理論描述,達到透徹解析犯罪事件的目的。此外,現場行為不都有犯罪性,其中還混雜著非犯罪行為,包括犯罪人犯罪過程中不含犯罪目的的行為、被害人及其家庭成員等日常生活行為、被害人對犯罪人的抵抗互動和事后有關人員對被害人的救助行為等。

物。這里的“物”指物質性的客觀存在。它是犯罪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必然結果,包括物質、物品、物證等,具體有犯罪工具、痕跡、遺留物和帶離物、電子數據及其載體,以及現場宏觀形態和場內現象間相互關系等。

上述犯罪組成要素,無論它們位于基本結構中哪一環節,任何一個都不能單獨形成一起案件,只有六個要素同時具備,案件才能成立。其中任何一個都不是構成犯罪的充分條件而只能是必要條件。偵查人員不能僅憑某人具備某一犯罪要素(即使已轉化為證據)就作出認定,而是要查證其是否還具有其他犯罪要素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這是邏輯學關于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理論在偵查中的具體運用。

三、犯罪基本結構與組成要素的偵查價值

就偵查應用而言,啟動偵查、實地勘查、偵查詢問或訊問等偵查環節都以犯罪要素及結構為對象或依據。同時還有以下偵查價值:

(一)為案件性質推斷奠定基礎

案件性質即案件本質,是指某類案件區別于它類案件的基本特質。某類案件(某一犯罪類型)既有其“形”又有其“性”,犯罪結構同樣如此?;谛问脚c內容的辯證統一關系,作為犯罪結構類型之一的犯罪類型結構反映犯罪的類型性:有什么結構方式就有什么犯罪類型,也就相應有什么犯罪性質。不過,同為犯罪類型,法律定型是法定要件或與其吻合的犯罪類型;偵查所謂犯罪類型是處于自在狀態、作為被評價對象的犯罪類型。后者犯罪性之有無及程度,偵查初期由犯罪概念結合立案標準衡量。

依據法益侵害確定案件大類后仍需繼續區分。但偵查之初,案件事實殘缺不全,偵查人員只能憑借已知事實回溯未知可能。先將某一未知事實類型化,某類案件如殺人,動機目的是未知項,可能為財殺、情殺、仇殺等,若為仇殺又可能是激情殺人或預謀殺人等;其他未知項(暫不包括犯罪人特征)依次類推。逐一區分后再嘗試與已知事實對接、逐項檢驗。當然,類型化也非漫無邊際,要同時兼顧理論區分度和偵查實務需要。

要素、類型要素反映案件類型性。僅殺人類型,有關專著就從不同動機目的、工具、行為方式等方面區分為二十四種類型。 其間特定聯系反映并制約案件類型。如,同為搶劫,先奪命后侵財(搶劫)和先侵財后奪命(轉化型搶劫)也為不同類型;又如,某女在非威逼綁架而至、較偏僻的野外場所被害,多為情殺;再如,結伙犯罪,若結伙僅為致殘或致死特定人而無其他目的,除偶發事件,不得排除雇傭可能;等等。從案件類型中,偵查可獲取新信息。如,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因矛盾沖突激化、具備毒物來源及載體和使用毒物知識、有合法身份掩護和隱蔽投毒條件、由加害人投毒而至被害人被害的情形,這一特定類型中隱含的內容可揭示偵查方向、范圍。

需提請注意的是:學科研究一般以犯罪既遂即同時滿足包括過程和結果要素在內的全部要件要素為理論預設;但因多種因素干擾,現實犯罪半途而廢、一無所獲的情形多有存在,推斷時不可顧此失彼。如,本欲搶劫,人已被害,卻因故未達犯罪目的,不管法律如何定型,偵查不可僅推斷為殺人類型。同時,不要放過如侵害對象錯誤、練膽殺人、以殺人為手段騙取保險金等例外情形。

總之,無論結構內要素如何類型化及關系如何,案件類型均由基本結構相互關聯的七個環節生發而成,從而形成性質互異、千差萬別的個案。

(二)為偵查途徑選擇提供依據

所謂偵查途徑是指為發現犯罪人而將犯罪事件與嫌疑人聯系起來的路徑,包括某一或某些關聯兩者的犯罪信息、線索、證據。選擇偵查途徑即從多種備選途徑中按偵查原則優選路徑。偵查雖受法律規制卻是科學的,偵查方法既非多到隨意選擇也非少到無可選擇。犯罪總要與環境發生作用,從而產生物質(信息)交換或轉移、留下蛛絲馬跡,它的這一特性,為偵查提供了客觀條件;物質(信息)交換或轉移的程度和偵查獲取犯罪信息的能力,決定了案件偵查的難易程度和偵查效果。從已暴露的犯罪結構環節或要素入手,采取必要措施或手段循序漸進地開展偵查,可以開辟相應的偵查途徑。 基于要素多方面、多層次,位于多環節,存在若干種關聯形式(排列組合),不過,對備選途徑可操作性和多管齊下可能性要做恰當評估。同時,除多功能要素外,要注意區分關聯對象,與嫌疑人直接、間接關聯的犯罪信息一旦被查獲,就構成了有效、有時甚至是十分便捷的偵查途徑。具體途徑有: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由事到人等;由結果到工具、由工具到使用或持(所)有人等;嫌疑人歸案前后都可由人到事;一案幾個現場和系列案件,現場與現場、案件與案件之間同類要素或組合要素的同一性或相關性,是關聯現場、串案并偵的前提條件,還能為發現并認定嫌疑人提供更多線索或證據;大數據時代,能為直接獲取嫌疑人或其他要素及其關聯信息,提供海量電子信息資源。

(三)為證據體系構建準備框架

證據體系由系列證據構建,是證明犯罪結構各環節及其關聯事實的系列證據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一階段和發現嫌疑人階段方向相反,是對嫌疑人與犯罪事件關系的進一步確定。提請逮捕前,需先行梳理證據材料,使案件事實由證據體系證明。案件事實分為程序法事實、實體法事實兩部分,它們都包含若干層次。就定罪量刑實體法事實而言、由低到高層次上包括:具體事實,即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具體案件事實;結構事實,它是對具體案件事實的第一次抽象,是案件事實的框架;證據事實,是經核查、檢驗鑒定等人為提取、復制的案件事實,有自然事實不等于有證據事實,證據事實需經偵查才能發現、提取并轉化,同時證據事實與案件事實又不盡相同,符合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的證據事實才是案件事實;構成要件事實,它比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系統和抽象,較法條規定的法律事實又縝密和具體,位于兩者之間;法律事實,即刑法規定的犯罪規格、標準,是最抽象的案件事實。案件事實的傳統分類應予細化。

那么,憑借哪一事實構建證據體系?有人認為,構成要件是構建證據體系的依據。若先以前者構建后者、再以后者去給前者衡量,結果只能是構成要件與其自身的同一。如此循環論證,豈有不符合之理?怎能發現兩者差異,發揮后續程序糾偏、糾錯功能?它既是形式類型又是實質類型,又如何避免有罪推定?況且,目前的理論模型不無問題。四要件論:將犯罪行為人與行為、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符合辯證法;但又再次綜合,將原本六個環節相連的構成要件歸并為同樣相連的四個組合,轉換要件稱謂,若將連帶權益的對象視為客體,則客體前后都有客觀要件,一并歸為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之后如何排序?再者,主觀方面要件有犯罪性,而總體看被害人心理與犯罪人心理傾向相悖,不顧及前者或將兩者合并為一個要件都有不妥。階層論:構成要件是違法有責的犯罪類型; 但從結構角度考察符合性前構成要件:一方面以行為為模板的構成要件見事不見人;另一方面后期增補的主觀要素如何與既有客觀要素銜接?

預防取證疏漏、脫節,方法之一,是對案件事實具體內容做出詳細規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2)第六十四條規定了案件事實的十個方面內容,逐一核查就意味著查清了案件全部事實。分析規定內容,與其說是構成要件的具體化,不如說更貼近犯罪基本結構,是犯罪結構有意無意的運用。規定中,除一個條文涉及程序法事實外,其余則完全可以被犯罪結構相關環節吸收、融入犯罪結構中。如此,掌握了犯罪結構及其內容,對實體法案件事實也就無需做專門規定或做特別理解了。證據體系構建不是“迎上”而是“合下”:案件事實價值自含(決定價值的內容并非外部賦予,僅不過作為被評價對象,其價值若何、是否包含正當化事由等尚待庭審評價),構成要件亦然(征表違法可責,本文支持將所謂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理解為提示性規定),雖也用之于暫定罪名,但因偵查主要是提供事實而不是提取價值,因而此時不可也不必動用構成要件。由證據體系證明的案件事實最終都要接受法定要件檢驗、被成立條件格式化,姑且不論下一步如何操作(含定罪邏輯順序,歸刑事法學討論),偵查構建證據體系先要“眼睛向下”、與低層事實一致。具體事實雖然生動、鮮活卻也散亂、零碎,證明案件事實無需也不可能證明案件的每一細節。證據事實僅需與結構事實吻合,都有證據資格和證明力、不遺漏所有環節及其關聯,以及每一環節都不是孤證,就能符合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要求。犯罪結構同樣集形式、內容于一體,是有廣度、深度和邏輯遞進關系的結構體,結構事實是具體事實向證據事實過渡的中介,以犯罪結構為依據,才能使單一證據組合而成的系列證據有機勾連為鏈狀且實然的證據體系。不同類型案件由不同證據體系證明,構建證據體系尚需依據某類案件類型結構,而類型結構仍是結構、是派生的犯罪結構,證據體系由犯罪結構構建。

四、結語

經由犯罪要素及其所在環節所反映并轉化、與嫌疑人關聯犯罪信息的獲取,能為推斷案件性質奠定基礎,為發現并捕獲嫌疑人提供線索或證據,為彌補證據疏漏、構建完備證據體系、初步認定嫌疑人準備理論框架。此外,偵查討論犯罪結構,對犯罪預防、審查起訴、審判也有理論和應用價值(如,是否對后續程序審核案件事實和刑法學構建新型犯罪論體系也有助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成一级| 日韩第九页|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视频在线网|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三级影院|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草逼视频国产|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国产小视频网站|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成人在线网|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 99视频只有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综合色天天| 天天色综网|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精品|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欧美啪啪一区| 福利片91|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久久精品丝袜|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午夜国产小视频|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白|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天堂区|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欧美www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