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順



在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作為中國抗戰中繼陸、海、空軍以外“第四戰線”的廣播電臺,在抗戰宣傳中處于極其重要的政治和戰略地位。因此,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將副部長的周恩來非常重視廣播的抗戰宣傳作用,發表了3次膾炙人口的廣播演講,為抗戰發出了強有力的吶喊。
武漢:爭取更大的新的勝利
1937年12月18日,肩負中共中央重托,負責協商國共兩黨合作事宜的周恩來迎著凜冽的寒風來到武漢。此時全國抗戰已進行了5個多月,國民政府黨政軍機關大部分已遷至武漢,全國性的抗日救亡團體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大多也會集于此。在武漢期間,擔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副書記、中共代表團負責人的周恩來經中共中央同意,還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一職。這是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政府軍政部門中擔任的唯一要職,周恩來由此可出席國民政府軍事、政治方面的重要會議,并分管抗戰文化宣傳工作。
1938年春夏,武漢三鎮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蓬勃開展。在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遷移重慶的過程中,漢口廣播電臺暫時接替其播音使命,成為抗日吶喊的中樞喉舌,武漢各黨派和社會各界代表人物紛紛到電臺發表廣播演說,激勵民眾的抗日斗志。在領導武漢抗戰擴大宣傳周活動中,周恩來充分認識到廣播的宣傳優勢,他和以郭沫若為廳長的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團結了大批文化界的愛國人士,利用廣播進行了新聞、講演、戲劇、音樂等多方面的抗日宣傳活動,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周恩來曾于1938年4月8日在武漢《新華日報》上發表專論《怎樣進行二期抗戰宣傳工作》,著重強調抗戰宣傳要擴大到戰場前線,首先就是要利用每天的廣播演講鼓舞前線浴血奮戰的廣大將士。他還指出:“這次武漢抗戰宣傳周,應當成為全國抗戰宣傳的開始。武漢宣傳動員的成績,將成為全國宣傳動員的模范。”
為將武漢抗戰宣傳周活動推向高潮,1938年4月11日周恩來即應邀在漢口廣播電臺作題為《爭取更大的新的勝利》的廣播演講。當時中國軍隊經過1個月的激戰,剛剛取得了抗戰初期的一次大勝利——臺兒莊大捷,大大振奮了全民族的抗戰精神,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所以,周恩來在演講中首先肯定了魯南臺兒莊勝利的意義,認為“這次勝利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斗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
接下來,他向大家分析了日軍侵略的新動向:“第一,使用更集團的兵力,仍從津浦南下,但主力可能使用在敵人的右翼;第二,更可能的從津浦南段北上,但主力使用在迂回合肥方面;第三,沿平漢線兩側,突過黃河,切斷隴海,使津浦線我國大軍放在敵人的外翼。”
那么,針對敵人的侵略新動向,又該如何爭取更大的勝利呢?周恩來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要“更加鞏固全國的團結”,因為“不分黨派,不分信仰,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全民族的大團結是抗戰必勝,建國必成的基本條件”。其次,要“更加努力爭取前線上的勝利”,“我們的勝利,如果能一次一次的增加,一線一線的開展,我們定能阻止敵人的深入,保衛我們抗戰的中心——武漢,以便爭取時間,準備新的力量,進行決定最后勝負的戰斗”。再次,“要努力爭取時間,建立新軍,以準備決定的戰斗”,“建軍,不僅是抗戰必勝的保障,而且是建國必成的保障”。這一偉大工程需要全國軍民一起努力完成,而要做好這一偉大工程,周恩來提出以下7個“須有”條件:一是“須有好的自愿的自覺的人民來當兵”;二是“須有政治堅強的有戰斗經驗的干部”;三是“須有統一的適合抗戰需要的編制”;四是“須有自覺的嚴格的軍隊紀律”;五是“須有近代化的技術條件高的武器配備”;六是“須有新的軍事政治的訓練”;七是“須有能使官兵一體軍民一致的政治工作”。最后,要努力于抗戰期中的建國,保證抗戰的最后勝利。
演講快結束時,周恩來號召大家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新的勝利,準備最后決定的戰斗,以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強盜,復興中華民族”。
長沙:抗日第二階段我們的任務
1938年10月24日,武漢臨近失陷。周恩來依然戰斗在抗日救亡最前線,穿梭在炮火硝煙之中。當天深夜,他來到新華日報館,寫好社論《告別武漢同胞》,安排工人刊印最后一天的報紙,張貼散發。25日凌晨,周恩來和最后一批撤離的工作人員在“隆隆”的炮火聲中撤離了武漢。10月27日,周恩來經澧縣抵長沙,與葉劍英等住在壽星街2號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內。
11月6日,周恩來應邀在長沙青年會禮堂向湖南各抗日救亡團體作《抗日第二階段我們的任務》的演講,宣傳持久抗戰的思想。第二日晚,周恩來又以此為題在長沙廣播電臺向湖南全省再一次作廣播演講。
在演講中,周恩來一開始就向大家闡明武漢淪陷后的抗戰局勢,此時"16個月的戰斗完成了抗戰的第一階段。武漢退守后,我們的中心任務已由保衛幾個大城市而發展到保衛全國,保衛西北、西南的根據地了。今天還是處于第一階段和敵我相持的更深人的第二階段的過程中。”
目前的局面究竟是怎樣的呢?周恩來從敵我雙方態勢來分析,首先,“敵人方面:敵人正企圖依據他所占據的北方的平、津、太原,中部的寧、滬、武漢和南部的廣州等幾個據點而向四圍發展擴大,首先主攻的方向便是奪取南昌、長沙,然后再向隴海路向潼關、西安進攻,我們今天還不能阻止他的進攻而達到相持的局面。其次,就我方而言,正在爭取我們的發展,把我們的力量深入到敵人后方,挺進到游擊區里去,以阻止敵人從這些已取得的據地向四圍發展的趨向,而轉人敵我相持。所以無論從敵方或我方看,今天還是在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期。”
那如何看待即將過渡到的抗日第二階段呢?周恩來說道:“即將轉人的第二階段的戰爭的特點,是在擴大保衛全中國,盡量發動平漢、平津以東的中國大半土地的游擊區的活動,牽制敵人,疲憊敵人,而保衛在粵漢、平漢以西的西北、西南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據地。”
由此,周恩來引出演講的主題,詳細說明了第二階段抗戰的中心任務,即“在中國東部發展游擊根據地,在西部樹立起堅固的屏障,保全西部的根據地,配合著敵后游擊戰的發展,吸引敵人以最大的兵力到他占領地的后方去,爭取時間來建立我們的國防軍,建立我們反攻的力量,是抗戰第二階段我們的中心任務。”
根據抗戰第二階段的中心任務,周恩來談到未來的工作方向,“由于這一中心任務的決定,我們深覺過去政治部的工作做得不夠,只有表面的上層的偏其后方的工作,而沒有真正做到深人下層和深人敵人后方的工作。配合著前線和敵人后方的由抗戰新形勢所決定了的工作的努力,是今后我們的任務”。最后,周恩來還號召廣大青年勇敢地到敵后去,到基層去。
重慶:二期抗戰的重心
1938年底,周恩來在戰火硝煙中一路輾轉西行,歷經武漢、長沙、湘潭、衡陽、桂林等城市,行程數千公里,最終來到戰時首都重慶。當時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各黨派共同發聲的宣傳陣地,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來到中央廣播電臺宣傳抗戰,已經成全國人民收聽的重要內容。
此時抗戰進入相持階段,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宣布抗戰的第一階段策略順利完成,中國軍隊已經拖垮敵軍;第二階段重點擺在改進部隊的作戰技術和作戰能力,期望能轉守為攻。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準備好一年之內發動總反攻。同時,若是條件成熟,有必勝把握,也可發動反攻。
1939年5月,周恩來視察東南戰場和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后回到重慶。針對抗日第二階段的具體問題,周恩來于5月31日應邀在上清寺國民黨的中央廣播電臺發表了題為《二期抗戰的重心》的廣播講演。周恩來作為中共領導人在國民黨宣傳喉舌——中央廣播電臺,發表廣播演講,這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影響也更為深遠。
周恩來在廣播中開篇嚴明主題:“全國同胞們,抗戰將近兩年,二期抗戰也進行了半年多,目前抗戰形勢究竟怎樣?這是大家要急于知道的。但為要了解目前抗戰形勢,必須先弄清二期抗戰的重心究竟在哪里?依我的見解,二期抗戰的重心是在敵后。無論從敵我及國際哪一方面來看,二期作戰的重心都在敵后。”
為什么強調“二期作戰”的重心在敵后呢?周恩來就日軍的戰略目的和政治、精神方面的情況進行了細致分析,他指出:日軍速戰速決的方針失敗后,“便轉向以戰養戰,作戰重心便轉向敵后,所謂以戰養戰,便是企圖拿中國的人力、財力、物力,補償他的損失,繼續來打中國。以敵人的想法,假使將敵人占領的區域真正為敵人所用,則敵人今日所侵人的十四省區,的確是中國人口最密、物產最豐、財富最多、交通最便的沿海各省,以此資敵,當然敵人困難會減少,而我們困難會加多,敵我相持的條件,也會發生變化。”
周恩來接下來進一步從四個方面分析敵人是怎樣進行以戰養戰的企圖的:首先,在軍事方面,半年來敵人是掃蕩重于進攻,“約百分之八十五的兵力都使用在敵人占領區域之防衛與掃蕩”。其次,在經濟方面,敵人是開發重于封鎖、建設重于破壞,“盡力企圖經營在華占領地區的經濟,如回復工廠礦山、收買原料糧食、推銷仇貨(敵對國家的商品和貨品)、發行偽幣、建設交通海港等等,都是想從中國來補償損失,維持戰爭”。再次,在政治方面,敵人已知南北傀儡政權全無作用,故極力勾引汪精衛,企圖由汪精衛來組織偽黨偽政府來分化我國。最后,在精神方面,敵人是欺騙懷柔已漸漸重于殘暴屠殺。
日軍以戰養戰計劃實施的效果怎樣呢?周恩來認為,“基本上半年來敵人并未達到他以戰養戰的預期效果。掃蕩戰愈因掃蕩而兵力更散,更加無力進攻。經濟開發遇到我們抵制封鎖,建設遇到我們破壞,收效也就會極微”,“只要我們努力,不讓敵人利用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則敵人便無法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而只有繼續失敗”。
向民眾分析清楚“二期作戰,爭奪的重心在敵后”這個道理后,周恩來進一步闡明,二期抗戰的重心是在敵后,而“爭奪敵后的方針便是廣大發展游擊戰爭,也可說是展開敵后的全面戰爭。敵后游擊戰爭的任務有二:一個是建立游擊根據地,一個是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他認為,“要與敵人展開全面戰爭和各方面的斗爭,必須在敵人后方有根據地的建立,才能依靠那里的土地人民和生產與敵人進行精神動員、武裝斗爭、經濟封鎖抵制和破壞,推翻敵偽,瓦解偽軍,動搖敵軍,恢復自己政權等等工作。沒有根據地,便沒有一定的土地、人民和生產,便無法與敵人進行長期的敵后爭奪,而敵人以戰養戰的危險便會增長。”此外,“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是游擊戰爭的直接任務”,如此“變敵后為前方,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方針,可完全達到成功,爭奪敵后的任務,也可完成大事”。
周恩來在最后呼吁,二期抗戰,一定可以進入有利于我方的相持階段,以爭取最后反攻的到來。因此,我們今天的要求是全國最好的兵力、最優秀的人才,都應該深人敵后,爭奪敵后,在那里建立根據地,到那里去消滅敵人,以爭取二期抗戰的勝利!
這篇論述精辟、影響巨大的廣播講演,很快就刊登在由國民黨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主辦的《廣播周報》第173期上。周恩來在廣播演講中從軍事戰略戰術問題準確地分析了當時的抗戰形勢,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宣傳了持久抗戰的戰略思想,打擊了投降反共的思想浪潮,在整個國統區起到了很好的正確導向和積極鼓舞的作用。而在周恩來的倡導和影響下,彭德懷、鄧穎超、吳玉章、徐特立等中共領導人都先后在武漢、重慶、成都等大后方城市的廣播電臺發表廣播演講,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對于團結各界人士同仇敵汽、共御外侮起到了積極作用。
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在國民黨掌握絕對話語權的廣播電臺中發表廣播演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抗戰中,特別是抗戰初期全國全民族同仇敵汽的協作氛圍。而在抗戰中周恩來所作的這3次廣播演講,密切聯系實際,直言時弊,充滿遠見卓識,使大后方人民從黑暗中看到勝利的曙光,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斗志,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