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銀行工作人員在云南省盈江縣向傈僳族群眾宣講“金融消費者權益日”宣傳手冊內容
踏著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步,云南金融業敢立潮頭、勇于探索、不斷創新,金融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各項業務穩步推進,全省金融管理和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對外開放水平,并為全省金融業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工商銀行云南省分行
改革開放40年,云南省銀行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其中,組織體系建設是改革中最基礎和重要的一環,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云南省銀行業組織體系改革創新取得諸多成果,健全的組織體系逐步建成。
在基本金融組織體系建設方面,1979年,中國農業銀行云南省分行成立。之后,中國銀行昆明分行于1984年從省人民銀行分設出去,國家外匯管理則從中國銀行劃分出來成立國家外匯管理局云南分局,并與省人民銀行合署辦公。1985年,工商銀行云南省分行成立。1986年,根據人、工兩總行關于保留縣級人民銀行機構的通知,縣級人、工兩行分開,之后信托公司、融資公司、證券公司、評估公司、城市信用社發展起來。到了1988年,云南省第一家股份制銀行——交通銀行昆明分行組建。這樣,“大一統”的銀行管理體制改變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國有專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云南省逐步建立。
此后,1995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云南省分行組建,同時昆明城市合作銀行組建工作開始。1996年,昆明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組為昆明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更名為昆明市商業銀行,并在2007年實現重組,更名組建了“富滇銀行”。1999年,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昆明分行。至此,云南省基本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和管理的,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分離,以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
在金融機構“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面,1996年,泰京銀行進入云南,這是第一家進入云南的外資銀行。之后,恒生銀行、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等相繼進入云南市場。到了2017年,進入云南的外資銀行數量已達8家。同時,云南省金融業深入推進沿邊金融綜合改革,積極支持輻射中心建設,重點改革領域取得多項突破。
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方面,根據《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云南省對農村金融體制進行了改革,增設了農業發展銀行的分支機構,調整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設置,并進行了農村合作銀行試點。到了2005年,云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宣布成立,承擔對全省農村信用社管理、指導、協調、服務的職責,是云南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的重大突破。截至2018年,云南省農村信用社縣級聯社改制不斷推進,村鎮銀行組建取得突出成效。
在金融監管方面,1998年,人民銀行云南省分行撤銷,同時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昆明金融監管辦事處和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此后,云南保監局、銀監局、證監局的成立,標志著“一行三局”監管體系形成,對云南省完善宏觀調控,加強金融監管,維護金融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40年來,云南省銀行業各項存款快速增長,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金實力不斷增強,資金轉化運用效率不斷提高,各項貸款持續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數據顯示,2017年,云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個數達5641(不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從業人數達78141人,資產總額合計39847億元。
而在40年前,云南銀行業各項存款余額僅為28.5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30.87億元。40年后,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云南省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1001.87億元,比年初新增841.14億元,余額同比增長2.59%。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額10900.83億元,比年初新增1069.19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0.28%。各項貸款余額27690.89億元,比年初新增1832.59億元,余額同比增長8.82%。其中,中長期貸款保持穩定增長。從貸款結構看,住戶貸款余額增長顯著,拉動各項貸款增長的貢獻度明顯提升。

中國銀行智能柜臺服務區
近年來,在信貸投放方面,金融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力度加大,截至今年9月末,云南省裝備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85.77億元,同比增長24.83%,持續貫徹落實差異化信貸政策,嚴控產能過剩行業信貸增長。同時,金融支持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不減,截至9月末,云南省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長期貸款余額8714.98億元,比年初新增734.85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為40.10%,余額同比增長13.12%,為全省基礎設施“補短板”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云南省住房金融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房地產開發貸款保持穩定增長,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增長較為突出。
此外,云南銀行業不斷加大薄弱環節的金融投入力度,涉農和小微貸款增長顯著,截至今年9月末,云南省剔除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小微型企業貸款余額4900.22億元,同比增長10.20%,超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1.38個百分點。近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助力云南省打好扶貧脫貧攻堅戰是云南金融業的一大要務。銀行業加大投入金融精準扶貧力度,貸款保持穩定增長。截至9月末,云南省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854.68億元,比年初新增189.25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4.94%。同時,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力度不斷加大,農林牧漁業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農業科技貸款均明顯提升。
2013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等十一部委聯合下發了《云南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5年來,全省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領導小組緊扣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以昆明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加快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發展,為人民幣“走出去”和促進全省經濟跨越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突出云南特色,積極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是云南省沿金綜改的一大亮點。截至6月末,全省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覆蓋境外82個國家和地區,得益于相對穩定的邊貿結算,在邊境八省中位居第三位,在全國位居第十五位,人民幣在全省本外幣跨境收支中的占比36.34%,較上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人民幣繼續保持我省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涉外交易貨幣和對東盟的第一大跨境結算貨幣。
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實現多項突破。云南省在全國首批試點個人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業務,有效便利了邊境地區個體商戶貿易結算??缇橙嗣駧烹p向貸款試點實現零突破,全省19家企業累計從境外借入了合同金額為54.69億元的人民幣貸款。成功啟動跨國企業集團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為省內9家企業搭建跨境人民幣資金池金額達690.6億元,為我省企業實現了全球統籌調配資金提供了支撐。

開展金融知識“雙語”宣傳
繼上海之后,云南第二個獲得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的試點資格,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落戶云南,且啟動了首單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海外投資項目,為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探索了新路徑,為企業“走出去”搭建了新平臺。
此外,首創經常項下人民幣與緬幣特許兌換業務,兌換量已突破4億元人民幣;德宏、紅河、文山成功對外發布人民幣兌緬幣“瑞麗指數”、人民幣兌越南盾“YD指數”,匯率定價話語權有所增強;銀行柜臺掛牌幣種已涵蓋周邊國家貨幣。截至6月,全省銀行累計辦理人民幣對泰銖、基普、越南盾柜臺兌換交易合計2.26億元人民幣。今年5月18日,富滇銀行磨憨支行與老中銀行磨丁分行分別將500萬元人民幣通過中國磨憨口岸調入老撾、5億元老撾基普通過磨丁口岸調入中國,標志著中老雙邊首條本外幣現鈔陸路調運通道正式建立。以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為支撐、銀行柜臺交易為基礎、特許兌換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區域性貨幣交易“云南模式”已經成型。
全省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近年來,人行昆明中支跨境辦立足本幣結算優勢,便利企業和個人跨境結算使用,推動人民幣在涉外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顯著提升。對于云南跨境人民幣取得的發展。截至6月末,累計結算首次突破四千億大關,全省跨境人民幣累計結算量達4347.85億元,較好地滿足了實體經濟跨境結算的需要,有力的助推了云南涉外經濟發展。
跨境人民幣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建成了以云南為樞紐,輻射東南亞、南亞,延伸至歐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的跨境人民幣清算、結算網絡,促進了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截至6月末,全省銀行與境外84個國家(地區)建立了跨境結算渠道,其中涉及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達34個,境外銀行在云南省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87戶,境外機構在全省銀行開立非居民人民幣賬戶1759戶。
市場主體認可度和接受度顯著提高。截至6月末,云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已從試點初期的邊境貿易拓展到全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投融資領域,結算主體從企業延伸至普通個人??缇橙嗣駧艠I務已覆蓋全省16個州市和23個省級以上口岸,提供結算服務的銀行25家,參與結算企業近3000家,較好滿足實體經濟跨境結算需要。鼓勵云南省邊境地區金融機構與周邊國家金融機構加強聯系,共同促進區域性跨境金融合作與交流。文山州與越南河江省將金融合作納入雙邊合作規劃,德宏州瑞麗與緬甸木姐建立了“中國瑞麗—緬甸木姐”雙邊商業銀行定期會晤機制,版納州與緬甸開展聯合反假貨幣合作與跨境警務協作,確保人民幣在毗鄰國家地區的正常使用。
與此同時,云南省跨境結算清算渠道也在不斷完善,打通了與700多家境外銀行機構跨境清算渠道,首創開展了非現金支付工具跨境使用。此外,現鈔跨境調運路徑進一步拓寬。3家金融機構獲得開展外幣現鈔跨境調運資格,開通了泰銖、越南盾直供渠道?!对颇鲜∫幏毒惩膺吤袢嗣駧艂€人銀行賬戶管理工作方案》獲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實施,放開NRA賬戶現金存取款和賬戶內資金轉存為定期存款功能。截至今年6月末,累計共批復46家境外機構NRA賬戶辦理現金業務,累計辦理現金業務396筆,金額3.6億元,較好地滿足了邊貿企業、邊民的現金使用需求。
在“一帶一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長江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云南省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不斷創新,“一心兩區”全方位開放合作金融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瞄準時機,外資銀行紛紛逐鹿云南,隨著新加坡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昆明分行的開業,云南外資銀行機構達8家,數量與種類在西部12省區市中排名第三,云南金融開放步伐的“加速度”可見一斑。外資銀行入滇后,不但為“走出去”企業帶來了豐富的融資渠道和更低的融資成本,也為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資金融通帶來了便捷。
2017年12月,新加坡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昆明分行,至此云南已匯集了大華、馬來亞、渣打、匯豐、恒生、東亞、泰京、開泰等8家外資銀行(代表處)。外資銀行的落戶豐富了我省金融組織體系,有利于推動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作為首家進入云南的外資法人銀行分行,恒生銀行昆明分行早在2008年11月就已開業,這也是恒生銀行在西部地區設立的首家分行。隨后幾年,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昆明分行、東亞銀行昆明分行、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昆明分行等相繼開業。
看好云南區位優勢是外資銀行紛紛搶灘入滇的重要原因。馬來亞銀行集團董事長丹斯里拿督美葛認為,落戶云南不僅因為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更由于云南地處中國通往南亞的門戶位置,連接著東盟各國,接壤緬甸、老撾和越南。
東亞銀行正在推廣“跨國企業集團跨境人民幣資金池集中運營”業務,并與東盟和南亞國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幫助企業直接從東盟和南亞國家借入跨境人民幣貸款,力爭依托國家和地方優勢政策,結合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趨勢,為云南企業提供更為廣泛、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務。
馬來亞銀行昆明分行為西部企業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包括外幣貸款、匯票承兌和貼現、信用證服務和保函服務、托收、外幣存款和項目融資等。作為東盟國家最大的5家銀行之一,其客戶可以獲益于該行及其子公司在東盟地區乃至巴基斯坦、印度和西方國家的網絡。

走出國境向境外邊民宣講
渣打銀行昆明分行為云南“走出去”企業將提供包括貸款、擔保業務、保理業務、大宗商品、外匯風險管理、資本市場融資以及海外并購顧問咨詢及項目融資等在內的全方位金融服務。此外,渣打中國還可為云南企業量身訂制資金管理模式和方案,幫助他們實現資金集約化管理,并協助其建立國內外資金管理平臺。
外資銀行的爭相布局,其國際化程度、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讓云南的企業成了最先的受益者,為企業帶來了更多選擇。
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找準主攻方向,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扎實推進普惠金融新舉措落地生根。有效提升了邊遠地區居民、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公平地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保障了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近年來,人行昆明中支持續運用政策工具積極支持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問題。截至6月末,云南省小微型企業貸款余額達5034.39億元,比年初新增135.27億元,同比增長14.27%,快于同期大中型企業貸款增速8.84個百分點,超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5.58個百分點,困擾小微企業最關鍵、最核心問題的“融資難”問題得到緩解。
昆明中支強化再貼現在金融機構支小方面的引導作用。明確再貼現工作方向和支持重點(優先辦理票面金額5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票據和涉農票據再貼現),引導金融機構從“量、價”兩方面著手,充分運用票據融資等工具,提高服務小微企業的質量和水平。下一步,昆明中支將進一步強化正向激勵,完善再貼現管理機制,探索再貼現辦理新模式,促進金融機構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將央行再貼現優惠利率政策切實傳導至小微企業。
另外,昆明中支利用 “定向降準”政策加大支小力度。分別于2018年4月25日、7月5日,對云南省特定地方法人金融機構(8家)按時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0.5個百分點。通過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等手段,引導相關金融機構將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主要用于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適當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體現了定向調控和精準調控。經測算,年內3次定向降準(包括2018年1月25日對云南省達到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標準的5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云南省相關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共釋放資金約50億元。
云南部分地區交通設施滯后、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金融機構網點布局受限,邊遠山區群眾只有到鄉鎮、甚至到縣城才能辦理金融業務,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薄弱的現狀有待破題。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人行昆明中支狠抓云南各州市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有效助推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普惠金融服務站為打通農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解決農村地區銀行網點延伸不足、金融服務供給缺位等難題具有重要意義。有了普惠金融服務站,偏遠山村群眾就可以通過刷卡滿足金融支取的需求,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務的便利。昆明中支從2017年開始探索試點,力爭在3年時間內,在云南省建成1萬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站,確保以“惠農支付點”“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站”為主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供給網絡全面覆蓋云南省有需求的行政村自然村。同時,將爭取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融合,推動惠農便民服務向“互聯網+”的方向發展。截至2017年末,云南農村普惠金融效果明顯,惠農支付終端總數18464臺,覆蓋全省12620個行政村,惠農支付交易筆數698.51萬筆,交易金額60.09億元。共開展第一批1443個試點普惠金融服務站審批入網工作,云南省首家“普惠金融服務站+農村電子商務為民服務站”在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文怕村揭牌并正式運營,成功破解普惠金融服務難題,讓農村居民享受到安全、便捷、優惠的金融綜合服務和農村電商服務。
同時,人行昆明中支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和非銀支付機構開展移動支付業務。2017年全省實現蔗糖、煙草等農副產品非現金收購全覆蓋,茶葉、咖啡、堅果等領域非現金收購覆蓋面也逐步擴大。推進農村支付網絡建設,實現轄區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支付網絡全覆蓋,農村支付服務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我方銀行工作人員到緬甸佤邦勐冒縣開展反假幣宣講
在人總行和昆明中支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銀行消保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總行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的統一部署,堅持金融為民理念,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為抓手,以金融消費者教育為重點,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人行昆明中支法律事務處自設立以來,采取多項措施暢通金融消費維權渠道,促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上臺階。
一是立足省情,初步形成全省點面結合、協同推進普惠金融工作的良好局面。推動省政府出臺普惠金融發展第一個綱領性文件。探索特色普惠金融發展新模式,指導富滇銀行和大理中支在全國首創“富滇—格萊珉扶貧貸款”模式;在文山州廣南縣引入數字普惠金融平臺,構建縣域普惠金融特色指標體系。涉外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績,“一站一臺一宣傳”的外籍人員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模式初步形成,借助出訪契機,將跨境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納入與泰央行的雙邊會談內容;人行云南德宏中支于2015年3月26日在瑞麗創立全省首個外籍人員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投訴站,暢通外籍人員金融消費維權渠道,。
二是內外聯動,構建全省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長效機制。昆明中支持續將金融知識宣傳作為社會公眾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保護手段,聯合金融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組織全省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以“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金融知識普及月”為契機,構建多維度、多渠道宣傳網絡,開展了一系列富含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邊疆特色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國民金融素養為目標,采用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方式,有效整合金融知識宣傳教育資源,通過進學校、進課堂、進課程,逐步推進金融知識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省金融消費者的權責意識和風險意識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優化金融消費者咨詢投訴處理機制?!?2363”咨詢投訴電話開通四年來,全省共接受投訴1528起,受理咨詢8453起,辦結率達到100%,有效服務了各類金融消費者。
四是推進金融廣告治理,筑牢防范金融風險第一道防線。加入云南省整治虛假違法廣告聯席會議,聯合印發《云南省廣告負面清單》,成為規范我省金融廣告行為的重要基礎性文件,機制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橫縱協調,突出聯動廣告治理的共享效應,共同防范金融風險,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境內峽谷縱橫,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居住在這里的26個民族,社會發展程度參差不齊,經濟發展狀況差距較大……種種原因,構成了云南貧困地區集中、貧困人口較多、貧困程度較深等情況,成為中國扶貧之路上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認真貫徹落實人總行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決定和要求,積極履行金融扶貧牽頭作用,金融機構主動加大對脫貧攻堅的金融資源投入,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已累計投入各類扶貧款項210.28億元,同比增長24.31%;截至今年6月末,僅扶貧再貸款余額就達74.06億元。

金融知識進校園
人行昆明中支牽頭建立起云南省金融扶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指導全省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了金融扶貧工作臺賬管理。人行昆明中支還與云南省扶貧辦、云南省金融辦等機構實現了信息共享;與云南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實施對接,實現了及時、動態地掌握全省建檔立卡戶的整體變化情況。情況明,決心大,措施準。全省各金融機構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最先打響了在全省貧困片區建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這一硬仗。以建設惠農支付服務點為突破口,并不斷完善其功能,將其打造成直接為農戶辦理惠農資金補貼、農產品收購、商品訂購、銀行卡結算取款、繳款、理財、農戶貸款需求信息登記、信息服務、金融知識普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反假貨幣宣傳等“一站式”綜合服務站。目前,全省實現了1.26萬個行政村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全覆蓋。與此同時,云南金融組織體系日趨完善。到2018年6月末,全省貧困片區共有縣級銀行業金融機構531個,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網點3376個、證券機構34家、保險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963和218家,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證券、保險、助農取款點協調配合、共同參與的金融扶貧開發新格局。另外全省金融社??òl卡基本覆蓋農村人口,截至2017年末,全省129個縣的農村地區金融社??òl卡量累計達到2722.64萬張,基本覆蓋全省農村人口,為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服務支撐。
人行昆明中支在扶貧工作中十分重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西雙版納州作為全國試點,積極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扶貧再貸款政策”扶貧攻堅途徑,目前已實現系統支撐的評分、定級、制證、授信“四同步”,助力金融精準扶貧成效顯著,2017年以來,涉農金融機構運用農戶信用信息系統信息精準定位,累計向轄內貧困縣3167戶貧困農戶發放精準扶貧貸款17592萬元,貧困農戶受益面達47.9%,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累計向貧困信用鄉鎮發放貸款8743萬元,比上年增長85.7%,累計向貧困信用村發放貸款3458.87萬元,比上年增長39.4%,被評定的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享受三個信用層級疊加的貸款優惠利率,加之扶貧再貸款政策優惠利率,形成了信用創建和金融扶貧優惠利率疊加效應;曲靖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為突破,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全省扎實推進以“數據庫+服務網”為核心的農戶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全省15個州市共33個縣搭建了農戶信用信息系統。
另外,昆明中支注重運用好貨幣政策工具,強化信貸導向,通過綜合運用扶貧再貸款、支農再貸款等,引導低成本資金投入扶貧開發,調動金融機構參與扶貧的積極性。結合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金融需求,探索形成了“人行+信用社+政府+三農”“扶貧再貸款+匹配貸款+優惠利率+利差補貼”“扶貧再貸款+政府+企業(合作社或大戶)+貧困戶+保險”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運用模式,實現了人民銀行、金融機構、政府資金、企業資金、保險資金的有效結合,將支農(扶貧)再貸款的政策效果傳導至實體經濟。同時,鼓勵各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推動形成一批金融扶貧的新模式。云南農村信用社創新推出了“農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等信貸支持模式;國家開發銀行將金融扶貧工作與黨建工作緊密聯系,堅持“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原則對武定縣轄區的項目授信達121.42億元,累計投放資金72.06億元;農業發展銀行推出“農特貸”,以8000萬元信貸資金支持魯甸花椒特色產業發展;農業銀行云南分行創新推出了“七彩云南·脫貧貸款”產品;云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云南省內首單扶貧票據,金額10億元,籌集資金主要用于支持昭通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誠泰保險開展了咖啡價格指數保險;中國人壽創新大病保險機制,針對貧困人員降低起付線,提高保險理賠上限,形成大病保險精準扶貧模式。目前,云南金融業已形成了齊心協力助力扶貧脫貧的大好局面。
大力推動保險創新試點。云南省沿邊行政村群眾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項目于2017年6月6日正式啟動,項目覆蓋云南省8個邊境州市及所屬25個邊境縣,惠及305個沿邊行政村約81.2萬群眾,截至2018年6月底,已賠付金額387.5萬元。推動高原特色農業保險發展。2018年上半年,新增農險險種3個,氣象指數保險、藏區中藥材保險實現突破,全省開辦農險品種達43個,基本覆蓋了云南農業經濟發展中地位重要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大小牲畜和經濟林木。積極落實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風險補償資金,切實幫助云南省小微企業(包括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小微企業)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創新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試點以來,全省保險業務創新進一步加快,保險業跨境發展取得新進展,保險資金運用領域進一步拓寬。一是大力推動保險創新試點。相繼推出政策性農房地震保險、人口較少民族綜合保險和沿邊行政村群眾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試點建設,分別支付賠款2800萬元、2060.42萬元和150萬元。二是推動跨境保險發展。創新出口信用保險承保模式,2017年1-11月,云南企業通過出口信用保險項下貿易及項目融資43億元,通過中國信保在全球建立的渠道和網絡,幫助云南企業調查海外買家資信1144次。三是擴大保險資金運用領域。“云南保監局旗艦店”發揮積極作用,為保險資金運用牽線搭橋。鼓勵保險企業為全省和跨境發展提供資金支持。2014-2017年,保險資金落地金額1178億元。

河口口岸
根據國家外匯局的部署,全省外匯管理部門4年來累計減少80%的行政審批事項,經常項目基本實現“零審批”,有效提高涉外企業的資金運作效率。實現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意愿結匯、直接投資外匯登記全面下放,推行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試點管理、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跨境擔保外匯管理大幅放寬,極大便利市場主體辦理跨境投融資業務,有效降低匯兌風險。完善和細化邊境貿易差異化外匯管理方案,進一步便利和規范邊境貿易結算,有力促進邊境貿易的健康發展。一是加工貿易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海關統計,2017年1-11月份,我省加工貿易進出口實現27.4億美元,同比增長83.7%,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13.1%。二是大力推動境外投資。2015-2017年我省新設境外投資企業237家,其中:綠地投資企業134家,并購18家,合資85家。2016年,云南省建投集團建設的老撾萬象賽色塔園區已經通過了國家商務部考核,截至2017年末,共有39家企業入駐園區。此外,云南海誠集團建設的磨憨磨丁境外經濟園區已入駐69家境外投資企業。三是積極支持昆明對外開放“兩翼”起飛。自去年昆明綜合保稅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獲批后,云南省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保稅物流得到長足發展。昆明對外開放兩大貿易供應鏈平臺正式啟動,“一帶一路”戰略得到重要支撐。2017年,呈貢、晉寧兩大保稅物流中心進出區貨物價值達867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5倍,保稅物流中心對云南外貿的支撐作用逐漸顯現。四是深化“放管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向轄區銀行解讀關于開展便利銀行貿易單證審核的通知精神;簡化A類企業貨物貿易外匯收入管理,允許金融機構在為其辦理貿易外匯收入時,暫不進入出口收入待核查賬戶,可直接進入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或結匯;積極幫助企業完成進口付匯主體變更手續,為原油進口數據落地云南,企業順利投產冶煉打消顧慮;一手緊、一手松,既尊重市場又講原則,以個案審議的形式來支持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交易。2017年云南外貿總額251億美元,實現增長24.9%。五是提升邊境地區外匯管理服務水平。繼續跟蹤《云南省邊境貿易差異化管理指導意見實施細則》的執行情況,指導邊境州市、邊境地區商業銀行和邊貿企業,享受差異化管理的政策紅利。根據中國磨憨“邊民互市”場所化管理的實施方案,提出邊貿管理“一單一證”的審核原則,提升邊貿便利化水平。2017年,全省邊貿總額33.3億美元,同比穩步增長17.7%。六是推動口岸升級,促進通關便利。積極爭取2017年國家一類口岸聯檢查驗設施中央預算內投資共計4個項目5945萬元,及時做好德宏芒市機場航空口岸獲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的各項后續工作,推進孟定清水河口岸聯檢樓的遷址新建。同時,加快推進畹町口岸進出口查驗貨場的建設進程。做好盈江、章鳳、孟連、南傘、滄源、片馬等二類口岸的升級開放。
今年9月20日,由云南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得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支持建設的中國林業大數據中心、中國林權交易(收儲)中心正式落戶云南。作為我國發展“互聯網+林業”、加快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的標志性項目,中國林業“雙中心”將助推云南打造成為全國林業大數據服務及林權(收儲)交易服務的集散中心,為國家決策、企業發展和林農增收提供準確、及時、可靠的數據資源,更好地服務云南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決戰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緊密聯系林業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發展實際,圍繞增綠、增質、增效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目標,云南省對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配套措施的探索,長期走在國內前列。
云南省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及涉及單位在林權抵押貸款工作中配合十分緊密。建立了由云南省林業廳和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牽頭,林業、財政、 金融、銀行業金融機構和相關部門組成的“云南省林業金融服務聯席會議制度”,采取定期通報、會商、座談、調研等方式,研究抵押貸款推進情況和問題,確定工作目標,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持續深入,明確目標任務,制定和完善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形成了權責明確、規范有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林業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發展機制。在主體改革中,云南“組織領導到位、工作隊伍到位、經費落實到位、宣傳培訓到位、督促指導到位、責任落實到位”的“六到位”做法,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稱為“云南模式”,向全國推廣。

鎮康南傘口岸一瞥
在深化改革的探索中,云南在全國實現了“四個創新”、創造了“四個全國第一”,即:創新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模式、創新林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林業產業發展方式、創新林業投融資方式,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林權管理信息化的省份,在全國第一家開展林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林權抵押貸款規模連續7年位居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開展經濟林木和觀賞苗木抵押貸款。
“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集體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資源增長、生態良好,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林區和諧、社會穩定?!痹颇鲜⊥七M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明確,步履堅實。
山,還是那些山;人,還是那些人。通過改革創新,青山迸發活力,云嶺大地上滿是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改革邁新步,林區展新姿,綠色云南繼續積蓄著綠色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