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穿線,首要目的是什么?
楊倫
讓線做最適合的延展,延展不夠會造成掉磅,延展過度,球線也會失去彈性。
天堂有羽
就像調音,音準很重要。穿線也一樣,讓線到達準確的延展區間,也非常重要,這就是穿線師的用武之地。當然,前提也要客戶提供準確的磅數信息。穿線師就像是客戶的伴奏師,客戶如果提供一個錯誤的KEY,那你伴奏得再專業,他都感覺難受。
關于穿線,大致有哪些流派?
楊倫
從穿法來說,有二結與四結的區別,但這種表面上的差異遠不足以區分流派。流派一定要從深層次的角度去看,比如從手法這個環節看來,我將穿線分為兩個流派:不干預派與干預派。
不干預派只講穿法,不講手法,穿線速度可以很快,但是掉磅也會很明顯。而且因為拍線轉角還有橫豎交叉位置摩擦力的存在,總會存在一些拉力無法到達與分配不均的地方。所以,在不干預的情況下很難實現全拍磅數的高度統一,又因為無法對退夾現象有效補償,只能被動地接受掉磅,而無法主動控制。
干預派既講穿法又講手法,能更好地控制磅數不均與掉磅現象。但也存在一些過度干預、矯枉過正、導致拍壓過高“穿死球拍”影響體驗的情況。
我們推崇適度,且有針對性的干預,除非在一些特殊情況,如時間實在不允許,或球拍與拍線的性能太過一般,或用拍者有特殊要求等,我才會放棄干預。這個放棄看起來簡單,但對于穿線技術已經成為肌肉記憶的人來說,也是一種無奈。
天堂有羽
最典型的是,不干預派——李寧穿線法,以及干預派——張人穿線法。李寧穿線法主要針對賽事開發,張人穿線法則更偏向安全與穩定的拍壓性能。因此,流派沒有優劣之分,更應該看穿線場合與客戶群體。流派與流派之間的差距,遠遠小于穿線師與穿線師之間的差異。
關于穿線師,欲達到賽事級別應具備哪些長處?
謝俊銘
現在的高級賽事基本被品牌壟斷,所以這個級別的穿線師必須做到多面手,適應不同品牌團隊的官方要求。即他必須掌握最核心的穿線之“道”,才能變換出面向不同組織的穿線之“術”,去適應不同品牌的穿線團隊,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
天堂有羽
歌手可以“一歌走天下”,一首成名曲后到處走穴。穿線師如果也“一法穿天下”,一種穿線法穿所有球拍,就不要說去向更高的賽事舞臺,估計連水平高一點的業余球友的球拍都沒有辦法穿好。
關于球線,什么是掉磅的本質?
楊倫
大部分人理解的掉磅,是指球線未達預定拉力,然后基本上都會歸因于穿線技術。實際上,穿線技術只是一個外因,我們更關注的是掉磅的內因,即球線本身的塑性形變。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當外力去除后,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稱為彈性,而不能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塑性。
掉磅的本質是塑性形變。如果你不清楚這個本質,一味靠提高拉力,未必能解決拉力丟失的問題。為了減低塑性形變對拉力的影響,球線進行預拉操作是可行的。如果說塑性形變是藏在球線中的“水份”,預拉操作相當于提前把水份給擠出來。同時也要注意,預拉操作會降低球線的韌性(即彈性形變的能力),使得擊球拍面過于僵硬,所以要注意控制強度,一旦超過球線的屈服點,就會過猶不及。
天堂有羽
球線的彈性與塑性是一體兩面,如影隨從。在此之前的凱芙拉材料做的球線,塑性極低,從這一面看,應該會是一條有革命意義的球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彈性也極低,硬到讓人無法接受。所以,對于塑性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并且更好地控制彈性塑性之間的比率。
關于認證,這次我增加了一些壁球的環節,能否通過對比網球、羽球、壁球之間的區別,讓羽毛球得到一些借鑒?
張大勇
就一次完整的擊球過程而言,網、羽、壁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球的碰撞次數。羽毛球是一次(拍擊),網球與壁球除了截擊外,就是網球兩次(拍擊+觸地)與壁球三次(拍擊+觸壁+觸地)。碰撞的次數越多,能量的損失就越大。
能量損失越大,則意味著球拍越省力越好。眾所周知,彈性越好越省力,在這一點上,越相對低磅越好。
所以,能量損失與張力趨勢呈反比。能量損失最小的羽毛球,越是高水平,越偏向高張力;能量損失最大的壁球則剛好相反,越是高手,球拍越追求低張力。
這里用張力,不說磅數,是因為材料的更新換代,特別是聚酯球線的發展,低磅數也可以提供高張力。網球最近這些年球員的磅數穩中有降,但其實他們對張力的要求并沒減低,在這一點上壁球也有類似的現象。而羽毛球線因為材料相對單一,所以在磅數這個問題上沒有外部性。在現在的尼龍材料的系統里,只能通過升高磅數來提升張力。
另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球頭。網、羽、壁中球頭最軟的是壁球,最硬的是羽毛球。擊球也是一個追求力量共振的過程,共振的前提是諧頻,軟球頭對軟拍面,硬球頭對硬拍面,壁球拍低磅,羽毛球拍高磅,也可以這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