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2年9月7日。孫元化在北京西市被斬首,年僅51歲。著名清史專家凌力在其所著的長篇歷史小說《傾國傾城》中描寫了一個慘烈的細節:“劊子手揮刀砍下,孫元化頭血飛濺落地,十四歲的和京大叫著撲跪過去,痛哭著舔盡父親的鮮血。是神志昏迷,還是不愿意父親的碧血留在這可憎的土地上?圍觀者都落了淚。”
孫元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他是上海嘉定人,學貫中西,當年大明火器部隊總司令,他任登萊巡撫時,甚至組建了一支擁有27名葡萄牙人炮手的外籍軍團。
徐光啟是孫元化的老師,老師將學生帶上西學之路,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潛心研究西洋火炮,寫出了專業著作《西洋神機》,成為明末獨一無二的火炮制造和彈道學的專家。明朝文臣武將,先是抗拒西洋火炮,等到努爾哈赤崛起,所向披靡時,他們終于發現了“神器”的厲害,屬于孫元化的輝煌時間開始了。他協同袁崇煥駐守寧遠,主張筑城制炮,在著名的“寧遠大捷”中,面對驍勇無比的后金鐵騎。寧遠城頭11門西洋大炮成了恐怖的超級大殺器。《明季北略》一書記載,當攻城者密密麻麻沖過來時,大炮“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后金勇士再兇悍,亦頂不過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熱兵器。
是役努爾哈赤也受了炮傷,他一生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八個月后,在郁悶中死去。而明朝文武百官則為這場關鍵勝利欣喜若狂,一門主力大炮。還被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孫元化受得重用。逐漸高升。他領先時代的軍事思想也迅速得到實踐:其一,明軍當時有火器,但射程短,甚至比不過后金的弓箭。他主張用射程遠的西洋大炮來解決問題;其二,后金騎兵天下無敵。他主張大炮架在城上,而不是放在曠野中,堅城與大炮互相依存,發揮火器威力。被破格提拔為登萊巡撫時,造炮練兵,使得登州成為當時中國引進西洋火器技術的中心。他雄心勃勃,想練就一支掌握火炮、戰術先進的勁旅,收復遼東。
然而,壯志未酬。他麾下遼籍軍人發起“吳橋兵變”,連陷四城,兵臨登州。孫元化一心想招撫,卻因種種掣肘,錯過機會。結果城外的孔有德串通城內的耿仲明,殺入城來,孫元化被叛軍所執,自刎未果。他堅拒叛軍擁他為王的計劃,離開登州進京,被逮捕下獄,最終遭到冤殺。
他的死,影響了歷史進程:徐光啟拯救學生失敗,心灰意冷,從此告s9SELxyOqP8qXDtiewdDtOsHIn5E8AfU+sWMnzZIJ7M=別軍事,不久病故,明朝造炮人才出現枯竭,武器改革遭受重創。可以說,孫元化之死。代表西方軍事專家派淡出了明朝軍隊。而后金,卻成為大贏家:1633年4月,在孫元化死去7個月后,孔有德、耿仲明在山東無法立足,渡海投奔后金,帶去了13000多人、數百艘船,最關鍵的,還有大量西洋火炮與嫻熟的火器手。這支明朝最精銳的火器部隊的叛逃,使明、金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后金如獲至寶,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親率諸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并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見禮”相待。這一刻,他有了入主中原的本錢。
孫元化之死。確實是明朝的巨大損失。此后,由后金改為大清國號的驍勇騎兵,用繳獲與仿制的火炮,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入關后,在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交鋒中,火炮更是大顯神威,農民軍此后避之不及。
假如,假如有假如,假如時人多些智慧,多些寬容,多些公心,孫元化不會死。
讓他命運發生逆轉的“吳橋兵變”,堪稱“一只老母雞帶來的血案”:孫元化駐登州(今天的山東蓬萊)時,重用遼人,但山東人卻處處排擠這些外來戶。孔有德率部出征時,沿途遭遇閉門罷市,遼兵一路挨凍受餓。到吳橋時,一名餓極的士兵搶了山東望族王象春家仆的一只雞,家仆仗勢,鬧上門來,孔有德將搶雞士兵“穿箭游營”,遼兵壓抑已久的憤怒被點燃,一頓拳腳,將那個飛揚跋扈的家仆打死。孔有德慌了,想花錢了事。此時群情激昂。士兵嘩變在即,雙方都需冷靜。但王象春的兒子更加飛揚跋扈,不依不饒,孔有德走投無路,又受人唆使煽動,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率亂兵把王家給滅了門。
叛軍倒戈殺回登州。事情越鬧越大,但兵變之初,孔有德并非想叛亂,而孫元化也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兵變,試圖招撫。遺憾的是,他想撫,山東同僚卻想趁機滅掉這股遼兵,出城打殺,正等招撫的遼兵吃了虧,與城內遼兵里應外合,攻下登州城,此役孫元化的外籍兵團英勇作戰,12人戰死,15人重傷。
孫元化戰敗自刎未遂。為叛軍所俘,他在叛軍中有極高威望,對孔有德、耿仲明等也有大恩,他對叛將曉以利害,明以大義,孔有德回心轉意,請求招安。朝廷也同意孫元化戴罪招撫,發來詔書。但關鍵時刻,巡按王道純卻藏匿了詔書——他是主戰派。為消滅叛軍,連皇帝的詔書都敢截下來。結果,叛軍長時間求招安不得,又開始作亂。孫元化繼續說服叛軍,讓他回朝陳明真相。讓遼兵們等待招安。但孫元化還在前往北京路上,王道純襲擊叛軍,事態再一步擴大。
孔有德的叛軍因為掌握了大量火器,山東的明軍都不是他們的對手,他們還在等著招安。最終卻等來了孫元化的死訊,他們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從此決心與大明為敵,局面徹底失控了。
其實,就在孫元化被捕入獄后。他也有機會可以不死。登州失陷時,朝中一幫人紛紛說孫元化已經反了,但他的恩師徐光啟上疏代其申辯,表示孫元化不可能反叛。甚至愿以全家百口性命為擔保。徐光啟德高望重,孫元化接受審訊時,也坦露城破時曾試圖自刎未遂,在場幸存者也為他作證。
但對他的攻擊與誣陷并未停止。他們要置這位杰出的西洋火炮專家于死地,真正目標是攻擊當初力薦孫元化的首輔周延儒:“如果不是你當初堅持用他,山東怎么會搞成這樣?”首輔是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名義上相當于宰相之職,主持內閣大政,權力最大。周延儒試圖保下孫元化。但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副手溫體仁,一直覬覦著首輔寶座。此人城府極深,為人極陰,終于等來了借孫元化攻擊周延儒的機會。怎會放過?他一改以往對周延儒的恭敬,將他和孫元化扯在一起,狂轟濫炸,說周延儒袒護孫元化,是曾收過孫元化的好處,成功煽風點火了。
溫體仁陰就陰在摸準了崇禎帝的痛點:痛恨大臣結黨營私。他一方面讓自己的“小圈子”不斷攻擊,另一方面成功地讓崇禎帝認為孫元化在朝廷有一個“小圈子”。孫元化,不得不死了。
1633年6月,周延儒下臺,托病還鄉。溫體仁如愿以償,當上了首輔。此時,距離孫元化之死8個月。又過了不到半年,徐光啟溘然長逝。
何等恐怖的黨爭!“海外長城”,毀于黨爭。后人說,明實亡于黨爭。總結得很到位。
歷史公認的是,明末黨爭從萬歷年間開始。先是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之爭,后來演變為東林黨與閹黨之爭,一直到明朝覆亡,南明福王小朝廷的黨爭仍在繼續,“復社”與閹黨余孽馬士英、阮大鋮,斗得死去活來。為了達到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往往欲置對方于死地而無所不用其極。更把國家社會利益丟諸腦后。史載朝內士大夫“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恩怨相尋,冰炭互角”。崇禎帝不得不長嘆:“諸臣但知黨同逐異,便己肥家!”
孫元化死了,但他的《西法神機》《經武全書》留下來了,這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洋火器、戰術的軍事著作,可惜未能引起重視。孫元化之后,再也無人懂炮學,清朝康熙帝要造炮,還得仰,仗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