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下場景:作為一個10來歲的小孩,在周末的時候你很想找同學一起出去玩。同學家離你家只有五分鐘走路的距離,從同學家到附近的公園也只需要再走十分鐘。但在城市里,五分鐘或者十分鐘走路的距離,往往蘊藏著各種危險,于是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時間陪你一起去,你只能呆在家里。
《無懼:在風險受控的城市中成長》一書作者蒂姆·吉爾說:“要給孩子們更多戶外活動的機會,僅靠建造更多游樂場或公共活動空間是不夠的。這樣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隔離型活動場所’,也就是只有家長帶著孩子才能到達的地方。”他認為,一座兒童友好型的城市,應該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種種風險。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能量和想象。
從將社區到學校和游樂設施區域的安全路線進行特別標注。到整體對社區管理進行重新規劃設計,許多城市已經開始將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改造納入近期規劃。
地拉那:相信沉默的大多數兒童也對基建發聲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市市長埃利恩,在媒體采訪關于推動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計劃時說:“不要低估孩子們的力量。”
為了給孩子們營造更自由安全的成長空間,埃利恩帶領著地拉那市推行了一系列新舉措。每隔一段時間,市中心街道就會進行封閉,用于給孩子們玩耍。這一實驗型舉措一開始就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封閉的街道上滿是騎著自行車的孩子,儼然一片歡樂的海洋。在經過數次試點后。地拉那市中心正式成為無車區域。為此,市政府和所有參與者花費了近一年時間說服居民。
在地拉那。汽車被視為身份的象征。因此建造一座大型兒童游樂場的工程遭到不少反對,有些反對者甚至動用暴力。但埃利恩相信,孩子們可以用行動來克服阻礙。結果確實沒有讓埃利恩失望,孩子們不僅來到了游樂園玩耍,給社區帶來了新的活力,更是吸引了他們的父母一同前來,在游樂場四處種上了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地拉那還設立了兒童市議會,孩子們可以和市長面對面交流。就某些議題進行辯論。并將他們在市議會發現的東西帶回學校,形成良性互動。種種舉措,不僅給地拉那的孩子們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更多可以自由活動的場所,更是為他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為城市規劃和建設發聲的機會。
鹿特丹:打造更多戶外空間改善社區生活質量
荷蘭鹿特丹在2006年一次調查中被評為世界上最不適合兒童成長的城市。此后鹿特丹便踏上了改造之路。迄今該市共計花費1500萬歐元用于改進公共設施和住房,提升低收入居民區的交通安全等,旨在打造一座兒童友好型城市。
大量公益性住房一直是鹿特丹的主要特色,但是,公益性住房在解決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同時,無形中也降低了生活的質量,更大大限制了兒童活動的空間。因此,鹿特丹市政府開啟一系列住房升級計劃。在留住中高收入家庭的同時,也使低收入家庭避免因經濟壓力搬往條件更差的居民區。市中心周圍新建了數百幢獨立的家庭住房,配備充足的戶外花園空間和孩子的玩耍空間,每個社區還建有至少兩所教育水平優良的學校。
對公共區域的街道和花園等。鹿特丹發起了“夢想街道”計劃,居民們可以自主投票對社區內的街道、停車位等重新規劃。許多社區內原本多余的停車位,在居民們的提議下改造成小型蔬菜種植園地,或是可供休息的長椅等。
在鹿特丹,公益性住房過剩和中高收入家庭流失原本是最主要的矛盾。如今,由于社區生活質量改善和居民共同努力,越來越多人愿意帶著家庭留在鹿特丹。
溫哥華:建家庭友好型住房減輕城市過重負擔
溫哥華的家庭友好型住房政策規定,該市密集型住宅的四分之一必須劃分給家庭友好型社區。所謂家庭友好型社區。就是自然光線達標、規劃有位于低層的家庭型住房、公共兒童小汽車存放地點、游樂設施、配有戲水或玩沙地點等的社區。在該類社區附近一公里范圍內,必須配備有日托中心和超市,并規劃有安全步行路線。
基于這些標準,溫哥華正計劃建設全新的河岸社區。社區將涵蓋250間低于市場價的高標準公寓,層高不超過六層,其中60%將針對家庭需求。除了10公頃的公園,社區還將配備一所小學、一個社區中心以及四座兒童中心。
溫哥華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愿景不止于此,借助這一契機,該市還希望減輕現有住房負擔過重的問題。溫哥華計劃在10年時間里新建7萬處住房,40%為家庭需求打造,其中一半專為收入低于中位水平的家庭服務。
對溫哥華來說,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并不只專注于兒童的需求,而是整個家庭的需求。住房改造計劃不僅為兒童提供更多施展身手的場所,也為家庭互動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