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糧食。經過超市糧食攤的時候,總忍不住要停下腳步,對那些堆放在木格框里的各種糧食打量一番,內心忍不住發出一兩聲贊嘆,這是糧食??!
糧食買回家,用電飯煲做熟了端上桌,孩子不愛吃,對他生氣也不行。自己把碗端過來裝作很饑餓的樣子扒拉幾口,也產生了疑惑,怎么不再是童年吃的糧食味道了?糧食的那種獨特氣息怎么消失了?糧食怎么只是有了“食糧”的功用,原來承載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構成的滋味為何不見了?
我的記憶里,儲存著糧食的味道。過去品嘗糧食,麥子也好,水稻也好,玉米也好,都能嘗出它們的成長經歷,覺察到它們是如何在暗夜中隨著“母體”搖曳的,當風暴來臨時,它們又是怎樣緊緊挨在一起相互扶持的,它們在細雨中聆聽骨節生長時所發出的聲音,在陽光燦爛的時候隨風舞蹈……它們也會相愛吧?兩株植物的戀愛多么美好,它們不說話,時而靠近,時而分離,借助風傳遞心聲,一同守望朝陽夕陽。
母親總是能把各種各樣的糧食,做出令人感到溫暖與幸福的味道。不止我的母親如此,村莊里的每一位母親都可以。小時候總愛聞遠遠飄來的炊煙,一點兒也不覺得嗆的原因是,那炊煙里總是帶著糧食的香氣,比如我家的炊煙,就時常摻雜戧面饅頭的味道。
母親把揉了整個下午的饅頭放進鍋里,一捆麥草燒完,掀開鍋蓋,先是要瞇起眼睛,等待撲騰起來的蒸汽消散,再快速地把手伸進鍋里,捏起一個白胖的饅頭就跑。在院子里,把那只燙手的饅頭從左手倒到右手,從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涼到可以入口,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饅頭的熱度會把牙齒也微微燙到,這樣的饅頭,才是最好吃的。
現在的社交媒體上,經??吹接腥诵稳菝朗秤玫竭@四個字,“好吃到哭”,一般這樣的形容可信度不太高,你若去嘗試一下,發現不過如此。真正“好吃到哭”的,還是過去的糧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賈平凹、路遙的書,那里面有描寫吃食的片段,才會讓人流淚,只不過,不止是為他們描寫吃到好東西時流露的感激而流淚,更是為他們這一代人所承受的饑餓與苦難而流淚。
也有可能是,糧食本身的味道并沒有太大變化,而是我們的味蕾變了,因為品嘗到世間太多的美味,而失去了對糧食的感受力。我們已經不用再閉上眼睛,去體會糧食在舌尖上打轉的滋味,如同不用時時回頭去翻閱過去那幾段食不果腹的歷史。我們對包括糧食在內的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這樣的狀況下,糧食的味道能不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