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慈禧,人們總會想到近代史上的屈辱,想到腐敗與“賣國”,想到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實際上慈禧在說這句話之前,還曾向列強下過“宣戰詔書”。19世紀末,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并迅速發展。團民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鎮壓,但清政府一直沒有采取什么措施。一向老謀深算的慈禧為什么對義和團會如此忍讓呢?
北京城涌入十萬團民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恭親王奕訴去世后,慈禧對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更加依賴。
戊戌變法失敗后,各國同情維新派,便協助康有為逃離中國。而慈禧幽禁光緒帝于中南海瀛臺,想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慈禧以光緒帝“痼疾在躬,艱于誕育”為由,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俊為皇子(大阿哥),并照會各國在京使臣,但各國使臣并不理睬,慈禧和載漪都非常惱火。慈禧在對洋人的不滿情緒中。開始觀望義和團的發展。打算用義和團的力量報復洋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各國公使感受到威脅,紛紛照會清政府。要求剿除義和團。但事態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也參加了義和團。
五月,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告急。各國公使認為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便決定直接出兵平亂。清政府被迫允許,英、俄、法、美、意、日、德、奧八國派水兵及陸戰隊約400人從天津乘火車先后抵達北京,進駐東交民巷。
原本,慈禧命刑部尚書趙舒翹、大學士剛毅前往保定、涿州一帶解散義和團,但剛毅回來后向慈禧奏稱義和團刀槍不入。經載漪慫恿,慈禧欲借義和團排外,隨后,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進入北京城內,很快超過10萬人。
連文沖擬寫開戰上諭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1900年6月10日),慈禧命載漪掌管總理衙門。同日,因義和團團民破壞北京城內的電線桿,致使城內與外界的電報通訊中斷。自二十日(6月16日)起,慈禧一連幾天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開御前會議,討論載漪等人要圍攻各國使館的提議。吏部侍郎許景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等力勸慈禧不能聽信邪術、不可圍攻使館、不能主動對外宣戰。光緒帝也一再堅決反對開戰,卻遭到載漪等人的反對。
五月二十四日(6月20日)上午,德國公使克林德從東交民巷前往東單牌樓北大街東堂子胡同總理衙門交涉,行至西總布胡同西口(今外交部街)時,被神機營軍官恩海打死。本來這一天慈禧準備發出解散義和團的上諭。
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慈禧先召滿族大臣到儀鸞殿商議。據說,慈禧當時接到載漪所遞的外國公使要求她歸政于光緒帝、廢大阿哥,并允許洋兵入京的照會。慈禧看后極為憤怒,發誓要報復洋人,榮祿力勸不可圍攻使館。她則稱此時已不能控制義和團,并讓榮祿退下。隨后,慈禧在勤政殿再次進行商議,光緒帝與漢族大臣也一同參與。光緒帝仍然反對開戰。太常寺卿袁昶則列舉了開戰的諸多弊端,并說自己在總理衙門當差兩年,見外國人皆和平講禮,不相信會有讓慈禧歸政的照會。載漪聽后極其憤怒,斥責袁昶為漢奸,慈禧責怪載漪言語暴躁,同時命袁昶退下。自此無人敢進一言。
隨即慈禧決定發布開戰上諭(即“宣戰詔書”),并向各省傳達。據說,載漪所遞的假照會和“宣戰詔書”都是軍機章京連文沖所作。連文沖是杭州才子,進士出身,因文筆絕佳很受重用。當時,榮祿將“詔令批折,一切委連文沖”。這份“宣戰詔書”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歷數列強“益肆梟張,欺臨我國家,侵占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藿裉槠愿嫦葟R,抗慨以誓師徒,與其茍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難翦彼兇焰,張我國威”。詔書中并未列出針對哪些國家,而是籠統稱之為“彼等”,也就是指所有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并在北京設立使館的11個國家。
西太后發布反省上諭
實際上慈禧早就有過與洋人開戰的想法,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1899年11月21日),慈禧曾發出過上諭:“現在時勢日艱,各國虎視眈眈,爭先入我堂奧,以中國目下財力兵力而論。斷無釁自我開之理?!f一強敵憑陵,脅我以萬不能允之事,亦惟有理直氣壯,敵愾同仇,勝敗情形非所逆計也。……茲特嚴行申諭,嗣后倘遇萬不得已之事。非戰不能結局者,如業經宣戰。萬無即行議和之理。各省督撫必須同心協力,不分畛域,督飭將士殺敵致果。”
“宣戰詔書”發布后。東南各省重臣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就表示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慈禧下的“矯詔”“亂命”,絕不奉詔,并開始策劃“東南互?!薄T诶铠櫿陆o朝廷的電報中,一再提醒慈禧:中外強弱懸殊,不可輕于開釁,不可相信邪術可以保國。慈禧在回電中說,“爾督撫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但“團民在輦轂之下,仇教焚殺”“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涂炭”,而洋人強攻大沽口,“此乃天時人事相激相迫。遂成不能不戰之勢”。
此時。清政府已經和洋人進入到戰爭狀態,對于臣民來講,這就是宣戰。多省發生的大肆捕殺洋人、教民的事件,都是在“宣戰詔書”發布以后。但是慈禧畢竟不能像載漪那樣圖私利、泄私憤,也不能像義和團團民那般狂熱而不計后果。最終,她沒有將“宣戰詔書”交給各國公使。
僅僅一周后,慈禧就下令清軍停止進攻各國使館。六月初三日(6月29日),她又致電中國各駐外使臣,“此次中外開釁,其間事機紛湊,處處不順。均非意計所及”,聯軍進攻大沽口,“自此兵端已啟,卻非釁自我開。且中國即不自量,亦何至與各國同時開釁,并何至恃亂民以與各國開釁?此意當為各國所深諒”。但為時已晚。
七月十九日(8月13日),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次日,北京失陷。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慈禧攜光緒帝倉皇逃往山西。西逃途中,慈禧下令鎮壓義和團,并請李鴻章北上與洋人談判。一時間,李鴻章又成了清廷的“救星”。他抵達北京后,與各國聯軍展開談判。沙俄圖謀獨占中國東北,德、法、日、意、奧也有瓜分中國領土的想法,而英、美卻更看重商業貿易,反對他國瓜分中國領土的想法。李鴻章則指出所謂的“宣戰詔書”是慈禧被義和團挾持之下發出的,他不認為是中國與11國交戰,而是外國派兵來華助剿叛亂,因此中國只有賠償軍費的義務。而各國無割地的理據,最終簽訂《辛丑條約》。
事后,慈禧對頒布“宣戰詔書”之事盡力遮掩,命榮祿等擬寫諭旨。這道諭旨洋洋灑灑1600字,既是對此事的總結,也是以光緒帝名義發布的“罪己詔”。
慈禧及守舊大臣、地方官員。對于民間的災荒不能及時賑濟,對于民眾的情緒不能加以引導。反而利用義和團來鞏固權力,外敵洋人。最終“一朝驟發,不可遏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