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對父輩們愛不釋手的玩具已提不起興趣,他們沉迷于電子產品的世界當中。非但如此,他們彼此之間也玩不起來,互動困難。心理學家警告說,“不會玩”時代的降臨,將導致人類智商的逐步下降、創造力的日益萎縮、交際能力的迅速退化、社會交往的急劇滑坡。
傳統玩具不再受青睞
“我有3袋子毛絨玩具,孩子們根本不玩,請問可以捐給哪里……”
類似提問在家長論壇里并不鮮見,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恐怕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近10年來,傳統玩具已不再受孩童青睞,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的新玩意兒,如能說話的狗、會講故事的洋娃娃,當然,還有平板電腦。
莫斯科市立游戲和玩具心理和教學鑒定中心的學術負責人葉連娜·斯米爾諾娃教授憂心忡忡:“過去,對孩子來說最具吸引力、最珍貴的時光莫過于上街跟同伴玩耍嬉戲,如今,他們更喜歡在平板上消磨光陰。”
專業從事玩具銷售數據追蹤研究的NPD集團在新近發布的報告中提到,現在最風生水起的當屬電子玩具,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增長了43%,完全碾壓過去最受追捧的《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迪斯尼動畫片中憨態可掬的獨角獸等系列玩具。
不久前,美國的一次民調顯示,在7至13歲的孩童當中,三分之二的人最夢寐以求的禮物不是玩具,而是平板電腦。
斯米爾諾娃教授認為,某些電子玩具已不再適合孩子,而且還會妨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那些現在炙手可熱的兒童早教玩具,能教說話、計算、唱歌,反而剝奪了孩子們自身的玩耍及探索能力。它們遏制了孩子自身的積極性,強行灌輸某些東西。孩子們無需跟這些玩具玩,只要觀察玩具怎么做、如何說即可。普通的游戲能夠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行動的自主性,能代入情感、不斷創造、積極發明,這些都是電子玩具所給不了的。
某些國家的兒童心理學家甚至斷言,如今我們已身陷“不會玩”的可怕新時代。
越來越依賴電子玩具
為何家長們要購買這些“不正確”的玩具?專家指出,家長們對玩具的選擇其實與孩子并無太大區別。吸引他們的是電視廣告中最火爆的新品,因為時髦、辨識度高。家長們經常以為,既然時代迥異,子女無需玩過時的玩具,例如皮球、積木等。尤其是年輕家長,他們迫不及待地將電視上看到的智能玩具搬回家,殊不知這其實屬于極嚴重的認知誤區。
斯米爾諾娃分析說,這些玩具會降低嬰兒的體能活性,在這個年齡段,他們最應當發展的是與世界的身體接觸,倘若欠缺這一溝通,或是程度不夠,就會對心理發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在情緒以及自我認知方面。越早接觸平板或是智能玩具,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就越深。
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擺弄普通玩具對孩子而言比把玩電子產品其實更費勁些。因為他需要想象出某些情景,賦予玩具以性格、以情感,并在腦海中編出相應的故事,他還會試圖通過自己營造的虛擬世界,去吸引其他玩伴的關注和參與。當然,倘若你面前擺著一件電子產品,就不必如此大費周章了:按下鍵盤,一系列早已編排好的信息便源源不斷地輸出。幼兒大腦因為這一簡單而迅速的手段得到了滿足,這也為依賴性埋下了源頭。心理學家發現,對于3至4歲的孩子而言,倘若沒了平板在手、少了會說話的機械狗陪伴,經常會出現歇斯底里、抑郁的癥狀。
美國不久前首度出臺了針對學齡前兒童平板使用時間建議,4歲之前不讓他們接觸任何電子設備,6歲前使用平板需要成人陪伴,且每天不超過15至20分鐘。
生活不會變得更輕松
斯米爾諾娃認為,唯一的可行之策是對父母進行教育,在沉迷綜藝節目之余,抽時間學習兒童心理。專家指出,一個孩子的玩具應當是少而精,5至7件即可,能夠長久、深入地建立聯結,產生感情;倘若太多,玩具在孩子心目中便會貶值、失去個性,從童年伙伴、幫助成長的利器淪為普通的消費品和財產,也潛移默化了貪多、求新的消費觀。
童年的任務并不是學會知識,而是讓孩子不斷更新對世界、對他人的認知,學習新技能、刺激新愿望、培養新興趣和新動機,形成豐饒的內心世界。當他們玩醫生治病或是警察抓壞人游戲時,不只是在了解未來的職業,而是在培養更深層次的能力——建立并遵守規則的意識、與不同人打交道的藝術。
對于那些不會跟同齡玩伴一起嬉鬧的孩子,有的是網絡游戲、文化參觀、才藝大師班、功課補習班填充童年時光,但他們的興趣通常不會持久。這群不會玩樂的孩子,長大將是何種模樣?專家們不得而知。然而,生活不會變得更加輕松,這是篤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