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開學了!”北京家長王麗莉如釋重負。
王麗莉的兒子子軒開學就上初中了,在過去的整個暑假中,王麗莉跟子軒幾乎一直在“戰斗”。其實,王麗莉本來計劃暑假期間送兒子一份大禮:小學畢業游。但是,子軒說什么也不愿意出門。王麗莉最初以為是青春期在作祟,但是后來事情卻變得越來越不對勁:兒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對著鏡子梳妝,洗臉、護膚做得非常仔細,甚至會偷偷拿面膜去敷,王麗莉就撞到了兩次。
王麗莉馬上找兒子談話,告訴他男孩子應該有男孩子的樣子,結果,子軒拿出了手機隨手點了幾下,八九個明星的照片張張劃過:“你認識嗎?我也希望成為他們這樣。”這八九個男孩是在“某某練習生”的綜藝節目中出道的,他們膚白、唇紅、皓齒、明眸,在中小學生中有大把的“粉絲”,看著一張張充滿陰柔氣息的男孩照片,王麗莉竟不知該說什么好。
學校教育無性別化?
其實,男孩教育的危機,媒體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經關注,之后,性別教育也日益被人們重視,有些家長還特意利用寒暑假讓孩子參加類似“軍營男子漢”的活動。但仍有很多中小學男生沒有按既定的路線發展。
不少專家指出,男孩子身上的這種陰柔之氣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有人曾給當今的中國家庭畫像: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而父親的缺失確實在男孩的培養上引發了很多問題。
王麗莉的兒子子軒二一直是很多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很好,還是學校的大隊委。
“確實,兒子在學校上課認真聽講,下課絕不打鬧,老師交給的任務一定認真完成。”王麗莉說,班上一共有兩個孩子當選了“市三好”,“一個是我兒子,班上最乖的男生,還有一個是班上最聽話的女生”。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說以升學為導向的學校教育必然產生應試為主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聽話、認真、仔細等利于女孩的評價模式無形中強迫著男生向這樣的標準看齊,束縛著他們的天性。這些年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雖然減負、尊重兒童個性發展成為改革中的常見詞,但是,在一線,效果并沒有完全顯現出來。
記者在不少學校中了解到,隨著中高考難度的降低,與之配套的評價體系并沒有完全形成,造成“分分必爭”的現象,這種壓力在初中表現得更加明顯。按照中國家長對學業壓力的特有“感知能力”,這種壓力必然會向下傳導,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壓力也在默默加大。
現在,從校內到校外、從家里到家外都是學習,男孩女孩都是一個標準,男孩好動、探索的天性或說優勢被擠壓得更加慘烈。
男孩審美進入誤區?
就在符合男生天性的外部空間被壓縮到極小時,有一種空間卻在變大。這就是網絡。
隨著手機的普及,互聯網與孩子如影隨形。當學生的世界變成從一個教室到達另一個教室后,網絡世界則因為它的隨時隨地、隨心所欲、色彩繽紛、豐富有趣而“必然地”成為他們的“貼身玩具”。
“我們做過的一個研究發現,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榜樣對孩子的影響力會達到最高峰,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偶像的影響力達到最高峰。所以說榜樣和偶像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力是巨大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云曉說。
當網絡成為孩子身邊少有的“伴隨者”時,網絡上經常出現的人便成了孩子學習和效仿的“榜樣”。而這幾年,各類選秀節目、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一夜爆紅”的故事不斷沖擊著孩子們的大腦。
“前兩天帶孩子到家附近的藍色港灣放松一下,半天工夫碰到兩個節目組的‘海選’。”北京家長劉畫說:“這些人扛著機器(攝像機)只要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就往上沖,幾個問題的采訪之后就告訴孩子,‘你已經通過了×××節目的初選,×號到×地就可以參加北京地區的正式海選了’,好像成為明星就是明天的事了,對孩子的影響特別不好。”
孩子心里的明星夢像長了草。而電視上、網絡上、路邊廣告牌上出現的“夢想成真”的真明星們卻又不斷“刷新”著人們的審美觀。
“如今流行文化里的中性打扮也會帶來新的潮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講師吳碉說。
娛樂圈的目標是為了博眼球,男明星女性打扮可能并不完全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傾向,無非是為了掙錢。但是當這種宣傳鋪天蓋地的時候,還缺少分辨能力的男孩又怎能分清哪些該學哪些不該學?
“娛樂圈已經有妖魔化的傾向了。”不少專家指出,這種妖魔化可能被人為地夸大了,絕大多數男明星仍然充滿陽剛氣,這種“娘氣”應該只是亞文化,是暫時的。但是青少年卻是在毫無識別力的情況下在這種亞文化中浸淫,我們怎么保證男孩們的審美不會發生改變?
顯然,該有適度的干預和引導了。“比如在美國,我看到美國的學生到處都在打橄欖球。在日本,打開電視就是棒球。棒球是他們的國球,非常熱門,很多中小學生雙休日都要回學校去運動。”孫云曉說。只有我們的學校按照教育規律來育人,我們的家庭按照常識來生活,我們的男孩都能到操場上揮灑汗水,這樣培養出來的男孩子可能成績不是最優異的,但是絕不會一身“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