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暉
摘要:繪畫作品與人們對繪畫語言的認識和理解息息相關的,畫家只有從一定程度上認識繪畫語言,其創作才能方能更好發揮出來,以實現一定高度的藝術境界,并使創作上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繪畫藝術的生命動力來源于繪畫語言中美所蘊含的典型化審美意境。
關鍵詞:美術作品 繪畫語言 典型化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8-0052-02
在全省舉辦的一次群眾美術書法攝影座談會上,有專家指出當前大多繪畫作品都千篇一律,毫無個性,普遍都很平淡,所選題材都很雷同。很多作品的創作手法也很相似,有些專家甚至覺得這些被大家都看好入選的繪畫作品實際上都差不多,不夠個性化。畫家對繪畫的創作與其對繪畫語言的認識和理解是分不開的,畫家只有了解了繪畫語言,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以實現一定高度的藝術境界,并使創作上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繪畫語言表達的是繪畫藝術觀念,也體現的是刻畫某種題材的追求,它們采用獨有的創作技法和媒介來體現畫家的審美情趣。例如,循環利用畫家在創作畫面中運用的鮮明創作符號或反復使用同一類素材,從而使畫家創作出對這種特定題材有著深刻理解的系列作品,這些形式都可以使繪畫的特征表現得更明顯。通過探討中西方美術史上的繪畫語言的表現,其典型化指的是畫家利用顯著的便于觀眾區分的方式,所創作的存在獨特藝術形象和藝術概括性的繪畫藝術形式。其是對繪畫藝術的規律和本質的一種充分體現,在繪畫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1]。
一、對繪畫語言典型化的認識
繪畫語言的典型化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繪畫進程中有限且獨特的取材方式的體現。體現的是初始的繪畫創作藝術法則,將藝術個性化融入到了概況化中。這一法則要以感性現象為基準,描繪出某些事例獨特和偶然的現象,將理想的審美規律和豐富的生活哲理表現出來。繪畫能夠豐富、全面展現生活和自然,同時要從中吸取精華,這些表現生活和自然的繪畫都是通過語言來傳達的。可以說,繪畫語言相比較藝術作品,具有更多的特性。比如說繪畫語言中“線”的部分,曲線、直線等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流動性、柔和美以及變化多端等,尤其是曲線的運用,可以充分表現出飄逸的特征,而直線則更有力度,凸顯強硬的風格。線條作為繪畫語言的一種,能夠傳遞重要的意蘊和情感,詮釋藝術作品的神韻。
意大利靜物畫家喬治·莫蘭迪度過了與顏料瓶相守的平凡一生,憑借靜物表現繪畫藝術的精髓,對這些形狀單一的顏料瓶進行循環往復的排列,將繪畫語言的典型化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讓人們意識到藝術的無限是可以通過其有限的方式來反映出來的,這也是他作品的真諦。任何事物都有其典型特征,只有了解了事物的典型特征,不管怎樣夸張和變形的繪畫形式,都會保留其精神實質。因此,繪畫語言的典型化不僅僅指繪畫的外形,還代表的是繪畫的精神氣質,繪畫的典型形象越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質,就會呈現出越生動的個性特征,典型化也會更明顯,也能更好的實現個性與個性的完美融合[2]。
(二)藝術語言通過畫面效果體現出來的單純性。盡管吳昌碩學習繪畫的起步時間很晚,其繪畫題材也很呆板,但他的核心競爭力是用蒼勁渾厚的金石書法對文人畫的形式與內涵進行了轉變,創作出了一個以書“寫”畫的“海派”典型。他的作品啟發人們切勿局限于繪畫本身。因此,不清楚藝術規律整天卻忙忙碌碌的畫者未必能創作出好作品。急功近利且不肯深刻專研,一味通過外在渠道宣傳的畫家是難以創作出真正好的藝術作品的。所以,畫家一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涵養,讀萬卷書,博學善用,結交良師益友,長此以往,勢必會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具有良好直覺和較強悟性的畫家如果具有一定的繪畫表達能力,在平時的思考過程中遇到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東西,就可能實現一種具備典型化且新穎境界的繪畫語言[3]。
二、群眾美術作品怎么實現繪畫語言的典型化
群眾美術作品主要通過畫面本身的面貌特征為觀眾帶來審美感受。群眾畫家沒有像專業畫家那樣備受矚目,因此,只有典型化的繪畫作品才能使群眾不僅得到了視覺上的享受,還能體驗到另外的審美境界。而繪畫藝術的信念源于繪畫語言的典型化及創造出的新的審美意境。基于審美心理層面,畫家創作出的作品特征越鮮明,越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在觀眾心里占據一席之地。
正如明末清初時期的八大山人,其采用極具風趣幽默和譏諷可笑意味的象征寓意繪畫手法,創作出的魚蟲和花鳥都很高調。畫中的物象造型都很簡單,且形象獨特,主題突出,甚至將魚和鳥的眼睛夸張成“白眼向人”,以此將自身義憤填膺和孤傲不群的性格特征表現出來,進而創作出一種史無前例的中國花鳥畫造型和典型化的繪畫藝術語言。我們可以看到,八大在花鳥繪畫作品中,掌握構造的特點十分突出:花鳥結構不是單一的形變,而是各種意蘊和趣味的結合,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美感的同時,更能夠感到一種帶有趣味的意蘊。從布局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二維空間有不少物像的擺放,利用的黑白的搭配,也即是前人所謂的“計白當黑”。再用好印章,控制整幅畫的布局,做到均衡、對稱,控制虛實疏密的結合,由此來達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印象派畫家梵高粗獷而有節奏的筆觸通過強烈的色彩和光影的變化產生出了具有動感效果的畫面,該發現使他的作品藝術價值和魅力比很多畫家都要高。他采用點彩畫法,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著筆的特點上,梵高比較擅長使用扭曲、旋轉的筆觸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追求,以及躁動不安的思想和激情。比如我們在《星月夜》中就可以充分看出來,這幅畫是梵高在精神崩潰后的作品,色調的運用和筆觸的控制,可以說就像在染缸中攪動著,泛起旋渦,這是梵高藝術思維的噴發。畫中線條的風格幾乎都是彎曲的線條,讓整幅畫呈現光怪陸離、奇幻的景象。
齊白石和吳昌碩以及黃賓虹等畫家的創作重點是繼承和發揚傳統,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理念,終其一生創作出了風格獨特且典型化的藝術繪畫作品。從這些可以看出畫家實現典型化繪畫語言的重要前提是要明確自身的審美理念,如此才能深入內心,體現出畫家自身的文化內涵。因此,畫家要遵從內心的真實感受,在創作中大膽且明確表達出自己對于繪畫作品的審美理念,且要統一其創作手法,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實現典型化的繪畫語言。畫家要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反復提煉和充實來實現繪畫語言的審美價值典型化,逐漸提升其在創作過程中駕馭繪畫作品的能力,最終上升到更高境界[4]。
三、結語
總之,群眾美術作品要想打造繪畫史上的新里程,體現出典型化的繪畫語言,作為有獨立審美情趣的畫家就務必要感受多、知識多、閱歷多且思考多,防止引起吸收借鑒其他藝術作品時引起的思維混亂。另外,還需要在實際中繼承傳統并向前人學習,研讀藝術史上繪畫大師的傳記和與繪畫藝術理論相關的書籍以及對中外優秀的繪畫作品進行借鑒和分析,總結創作繪畫作品的經驗。在長期繪畫實踐中得以體驗到創作繪畫作品時的生動有趣。只要畫家堅持對藝術作品的思考,敢于探索,長此以往,就會深化學問,積累作品,從縱深方向推進繪畫創作,以此使畫家形成對典型化的繪畫語言的獨特理解。與此同時,群眾美術作品的創作勢必會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劉曉東.新時期群眾文化美術創作探索[J].大眾文藝,2016,(23):7-8.
[2]鄔星波.贛南中央蘇區美術作品的藝術形式考查研究[J].知音勵志,2016,(19):207-208.
[3]燕凌.贛南中央蘇區美術作品的歷史研究[J].知音勵志,2016,(19):224-225.
[4]麥時煒.淺談群眾美術作品繪畫語言的典型化[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04):34-36.
[5]張萬東.通過分析當代繪畫大師德·庫寧的藝術作品論繪畫表現形式[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08年.
[6]馬駿姣.淺析繪畫中的符號化形式語言[J].藝術教育,2012,(03):116.
[7]王福.淺談繪畫風格的形成及繪畫語言芻議[J].藝術品鑒,2015,(02).
[8]廣暉.美術色彩元素在電影畫面中的視覺傳達效果研究[J].電影評介,2015,(2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