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蘭
摘要:湖南益陽地花鼓作為人類社會結構中的一種非物質文化,其固有的生態價值不可估量。本文回顧闡述了益陽地花鼓的發展、文化積淀、題材選用、演唱藝術,分析了益陽地花鼓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要傳承傳統文化,打造展歷程精品力作,利用“一帶一路”戰略交流民間文化,實現形式、內容雙美,文化、生態雙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 地花鼓 演唱生態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8-0062-03
湖南益陽地花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充分反映了當地群眾的真實生活,生動抒發了人們的真情實感,廣泛贏得了群眾的真心傳唱和喜愛。筆者自幼接觸地花鼓,從事音樂教學20多年,耳濡目染感受其生態魅力,并結合教學課題研究專程赴益陽地花鼓劇組實地考察和采訪,從中得到不少教益和啟迪。本文試從益陽地花鼓的演唱生態視角談點粗淺認識,以期更多的人去了解、喜愛、創新和傳承這一民間藝術。
一、從發掘歷程層面看,展現了民間的淳樸質樸特性
花鼓戲俗稱地花鼓,地花鼓又名“花燈”,是湖南省流傳甚廣、蘊藏豐富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這種以鼓定節奏,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時期以其獨有的樣式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地花鼓是花鼓戲的前身,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一)早期:起于民間。益陽地花鼓始于明末清初,于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在益陽城鄉廣泛流行。歷史上關于這種情況的記載很多,如《辰州府志》記載:“刈木即畢,群事翻犁,插秧耕草,多打鼓唱歌,鄙俚中亦間有說古道今者”。就說明了在很早以前,湖南各地已有插秧唱歌的風俗。地花鼓起初并沒有情節,沒有組織,沒有職業的花鼓戲演員,唱腔也不完善,完全是自發的活動。演出非常簡單,幾個人席地而坐,演員不需濃妝艷抹,不分丑旦角,歌詞簡單,旋律單一,節奏明了,在當時這是人們唯一的娛樂方式。
(二)中期:興于民間。地花鼓源于勞動,通過舞蹈動作反映生活,是地花鼓的特點之一。過去的地花鼓以表現愛情的內容為多,如《好郎好姐不用媒》中唱道:“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姐不用媒,多個媒多張嘴,媒人口里出是非”。表達了男女青年對自由戀愛的向往。又如《罵媒歌》唱道:“斜山斜嶺生斜樹,砍斷斜樹架小橋,千人萬人過去了,瞎眼媒婆踩斷橋”等,尖酸、犀利之間又透著詼諧的歌詞,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婚事的不滿。隨著時代的發展,地花鼓的表現內容更為豐富了,如《四季歌》《人民公社十支花》等在思想內容、人物形象上,做了大膽的革新創造。如《花扇舞》唱道:“歌唱國慶十周年,勝利的歌兒萬萬千,鋼鐵開花朵朵紅,棉糧如山堆上天,公社好處說不盡,幸福生活樂無邊”等,地花鼓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思想內容,但它都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社會發展的痕跡。
(三)后期:盛于民間。地花鼓形成以后,隨著時代的演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由一種情節簡單的歌舞形式逐步發展為帶有故事情節、人物較復雜的戲曲。湖南省各地流行的花鼓戲,就是在地花鼓這種形式上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花鼓戲胚胎于地花鼓。這清晰地展示了文藝形式從低級到高級,繼承與發展的基本規律。益陽花鼓戲班和專業藝人的出現,是益陽花鼓戲繁榮和發展的標志。
二、從文化積淀層面看,體現了地域的鄉土鄉音特色
隨著社會發展,地花鼓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主要融農耕文化、水文化、龍文化、語言文化為一體。
(一)悠久的農耕文化。益陽具有悠久的農耕史,從刀耕火種到人工栽培,從耒耜到牛耕,從鐵農具到機械化,從水稻的選種催芽到稻田翻耕到水肥施灌再到晾曬入庫,從水稻種植一系列技術和流程,都豐富而生動的記錄水稻耕作文化的全部。地花鼓的唱詞中多以節令和月份起興出現,如《十二月望郎》:“正月里望我的郎來,是新春,二月里望我郎來是百草花開”。這些唱詞鮮活地直接反映出農業生產勞動的過程、形式以及豐收喜悅的場景。如“趕起牯牛來梨田,我在后來牛在前”“一字排開來插秧,蜻蜓點水一行行”“大男細女來割禾,豐收時節打山歌”等,使勞動場面活靈活現。如“采蓮船兒兩頭尖,姣蓮姐坐在船中間,鼓眼蓮蓬摘一個,留給情郎哥好嘗鮮”“姐在湖中摘湘蓮,郎在湖邊忙梨田,順手蓮蓬丟兩個,郎哥捧起藏胸前。意子呀意呦,留得枕邊吃三年”“蓮湖岸邊風飄飄,后生哥臉上發火燒,想吃蓮蓬怕開口,怕得姣蓮姐戳竹蒿”等,民間青年男女的愛情通過唱詞反映出來,生活氣息濃厚,妙趣橫生。
(二)浩瀚的水文化。益陽位于洞庭湖湘文化區的腹地,以水文化為起源,形成自由的獨特文化與獨特性格。水文化表現在益陽地花鼓唱詞中隨處可見,并成為主要創作元素。大湖、河流、渠道、水塘、溝澗……隨之而來的浪花、激流、漩渦、波瀾……由此派生的湖洲、船只、航標燈、水鳥等都是他們所選用的創作素材。如“洞庭湖水水連天,波濤滾滾浪無邊”“姐姐門前一口塘,水當鏡子巧梳妝”“湖上飛來報春鳥,嘰嘰喳喳春來早”“眾人齊心劃大船,一頁帆蓬扯上天”等,就在許多地花鼓唱詞中出現。洞庭湖的博大、潤澤、柔美、慈愛等特性已經成為湖區人民的精神寫照,創作者樂于這樣寫作,而群眾也樂于接受。
(三)神異的龍文化。龍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能在天上呼風換雨,也能為人間降福消災,是吉祥物的化身,歷來為民間所尊崇在漢代已有舞龍祈雨之俗。歷代傳承中已形成了草龍、布龍、板凳龍等形式。板凳龍:流傳于安化一帶,源于民間打草鞋的凳子,有“金草鞋,銀草鞋,端起咯板凳玩起來”等歌詞。益陽地花鼓舞蹈自古以來都受龍文化的耳濡目染,龍文化主要有六方面特征:悠久性、延續性、多元性、政治性、多樣性、地區性、民族性。龍船文化源于洞庭湖的漁文化,漁文化又源于洞庭湖的水文化孕育出的圣物。龍舟與龍燈是龍文化的延伸。
(四)獨特的方言文化。益陽具有復雜的移民歷史,各移民語言對益陽今天語音形成有重大的影響。由于歷史動蕩和戰亂形成的人口遷徙,形成了益陽較為有特色的語言特征。益陽方言的主要特點是沒有卷舌音,大部分也沒有翹舌音,濁音不論平仄俱成不送氣清音,保留古入聲字比較多。和普通話相比,在詞的構成上,一些綴加式合成詞用來表達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特色鮮明。因益陽注入了新的外來血液,就分成了兩種口音“南邊地花鼓”和“西邊地花鼓”。益陽地花鼓舞蹈作為益陽地域的文化名片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及強大的生命力扎根在益陽這片民間沃土中。
三、從演唱藝術層面看,演繹了百姓的活靈活現特點
益陽的風土人情,鄉音土語形成了益陽地花鼓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湖南文化的一份珍貴遺產,為湖南花鼓戲的繁榮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肢體語言民間化。地花鼓常與龍燈伴演,俗稱“龍燈花鼓”或“圍龍花鼓”。常在節日、婚慶、壽誕接地花鼓到家歡慶,也表演“小放牛”“捉泥鰍”“扯蘿卜菜”“補缸”等節目。尤以春節為盛,遍及城鄉,成群結隊沿門演唱。主家則放鞭炮相迎,并贈送紅包、茶點、香煙。最具特色的舞蹈組合動作為“車窩子”,分為單雙窩子、滾筒窩子、陰陽窩子等數種。按其表演形式分有一旦一丑的單花鼓,二旦一丑或二丑一旦的雙花鼓以及多旦一丑或多旦多丑的群花鼓等。益陽地花鼓的表演特點是小丑臉抖嘴歪鼻動功,舞眉弄眼妙趣生,花扇飛舞隨意轉,上蹦下跳矮步升;小旦起步風擺柳,手出蘭花柳葉手,低頭抿嘴眼傳情,輕移漫步飄手巾,具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藝術特色。
(二)音樂唱腔自由化。益陽地花鼓音樂唱腔多采用民歌小調,沒有固定的曲牌,因而造成唱腔自由化的特點,加上當地藝人把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調大量滲入使用,又使地花鼓更為生動豐富,貼近生活。益陽地花鼓音樂中的四音腔是帶有湖南特色的la、do、mi、sol音調結構,這種音調結構主要流行于湘中北地區,而地處湖南北部的益陽其地花鼓音樂中的四音腔特色鮮明。益陽花鼓的調式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典型的五聲調式,主要運用的四個音是宮、角、徵、羽,這四個調式以羽調式較為常見。益陽地花鼓音樂唱腔的自由化與它的旋宮轉調有密切的關系,音樂旋律的自由和旋宮轉調的靈活,使益陽地花鼓的唱腔可以自由揮灑。盡管益陽地花鼓的曲式調性與周邊地區的曲調特性相同,但因為鄉音語調之別,所產生的曲調風格卻有著不同的區別。
(三)情感表達生動化。在鑼鼓點子聲中,旦丑角色的舞蹈動作配以唱詞多為七字句的唱腔,主要曲目有《望部》《比古》《月照山》等,情節奔放激昂,因此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吶喊花鼓”。地花鼓中的唱詞除了實詞外,還用大量虛詞作為語氣、情感的輔助手段。這些襯詞包括襯字、襯詞、襯句等類型。
四、從傳承發展層面看,期待著民間創新創業的特質
益陽地花鼓作為湖南最重要的花鼓戲流派之一,起于民間,興于民間,盛于民間,它有著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益陽地花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亟需加強研究和傳承。
(一)現狀令人堪憂。一是舞臺上的演員斷層。按照戲曲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十年應出一批新演員,以起承先啟后的作用。近些年來,不但沒出新人,原來培養的亦因沒有舞臺實踐的機會,學到的藝術也荒疏了,致使戲曲藝術人才,嚴重青黃不接。二是舞臺下的觀眾斷層。益陽地花鼓目前在益陽地區特別是益陽桃江,還比較盛行,但是它的對象基本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一代參與者可謂廖若星辰,甚至有些文化人認為地花鼓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小戲,難有作為。三是可演唱的作品斷層。地花鼓之所以停滯不前,筆者以為主要是沒有結合當地當前的形勢,沒有推陳出新,沒有精品力作,沒有激勵機制,沒有加大力度扶持。
(二)挑戰令人擔憂。從現實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出現了多元文化的競爭,花鼓戲受到嚴峻的挑戰。益陽地花鼓不可能像電影電視那樣,以借助高科技燈光、舞臺等各種新鮮事物,讓年輕一代追捧和喜愛,也不可能像互聯網、微網那么直接便利,讓年輕一代參與和參加,地花鼓相對的傳統戲曲,已經慢慢的落后與這些新來的事物。80年代,每年春節期間,無論城鄉,地花鼓這一傳統文藝形式大展新姿。進入90年代,春節期間耍花鼓者漸少。進入21世紀,益陽花鼓戲之窩的美名之實已不再。
(三)前景令人無憂。習近平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堅守藝術理想,勇于創新創造,引領社會風尚,攀登藝術高峰,這為傳承好益陽地花鼓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機遇。創新和傳承益陽地花鼓,筆者以為,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首先應該在保留地花鼓傳統文化內涵和特色,要把握好全面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機,推進民間文化交流,特別是地花鼓的交流,著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擴大地花鼓的影響力。其次加強領導班子和骨干隊伍建設,實施人才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千人計劃”文化藝術人才項目等,推動引進度高層次人才。再者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加強政策、項目、資金引導,推動文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參考文獻:
[1]周勇.南益路花鼓的正悲劇聲腔問題研究[J].中國音樂,2008,(03).
[2]李翃旻.淺談益陽地花鼓的藝術特征[J].通俗歌曲,2013,(10).
[3]胡春光,謝鋆臚.淺析湖南益陽花鼓戲舞蹈元素應用與傳承[J].青春歲月,2015,(13).
[4]王迎.湖南益路花鼓的表演特征分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5]石盼.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當代音樂,2015,(07).
[6]羅昕.湖南南縣地花鼓的舞蹈藝術特征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7]任慧婷.湖南南縣地花鼓的舞蹈藝術形態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5,(05).
[8]王月明.論益陽花鼓戲音樂的藝術特色[J].中國音樂,2008,(04).
[9]肖翠.湖南益陽花鼓戲的演唱特點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陳卉.淺論南縣地花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J].音樂時空,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