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奇 李曉艷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學、音樂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以國家頒布的相關法規政策和學界思潮為階段劃分依據,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相關問題做了宏觀梳理。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學科意識,從而使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高師視唱練耳 教學研究 述評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8-0106-04
視唱練耳作為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兼具基礎性、包容性、開放性等學科特點。改革開放以來,諸位專家在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方面各抒己見,推動了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順利開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文化學、人類學、教育學、音樂學等學科的迅猛發展,諸多前沿的學科理念和學術觀念不斷影響著高師院校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發展朝向,使視唱練耳教學研究逐漸呈現一種多元發展的趨勢。本文以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頒布的相關教育方針政策為階段劃分的依據,以不同歷史時期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運用文獻學、音樂學的相關方法對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相關問題做了縱向的梳理,以期對下一步的教學研究有所裨益。
一、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調整恢復期(1978年-1984年)
1979年12月13日,教育部在鄭州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高等師范院校藝術專業教學座談會,討論了《關于加強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美術專業教育的意見》(討論稿),明確了高師藝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等問題。隨后又頒布了《高等師范學校四年制本科音樂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1980年3月)、《關于印發高等師范院校藝術專業教學大綱(草案)的通知》(1981年9月)、《二年制師范專科學校音樂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三年制師范專科學校音樂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1982年3月)等相關文件,使高師院校音樂專業的教學逐步進入規范化的階段。隨著國家一系列高師音樂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視唱練耳課程的教材建設、教學研究活動逐步展開。這一時期的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視唱練耳技能技巧訓練方面的研究
在調整恢復期,各位專家主要針對如何有效的進行視唱練耳技能訓練做了較多的探討。如《有關視唱練耳的問題》[1]《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音準與節奏》[2]《視唱、練耳的辯證關系——談提高耳音的方法》[3]《要重視書寫與默讀樂譜的基本技能訓練》[4]《關于絕對聽覺的訓練問題》[5]等相關文章,從視唱練耳的技能訓練方面入手,初步理清了視唱練耳唱與聽的訓練方法問題,為以后視唱練耳唱、聽訓練方法的優化和提高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由于視唱練耳學科技能訓練的需要,這一方面的研究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科的發展以及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而成為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中各位專家持續探討的論題之一。
(二)視唱練耳教學法方面的研究
在基本理清唱、聽訓練方法的同時,如何有效組織課堂,把相關訓練方法應用于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這一時期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中的另一個方面。基于此,《如何提高視唱練耳教學質量》[6]《論視唱練耳教學及其設計》[7]《論音樂聽寫課的教學原則》[8]《聽寫剖析——視唱練耳課教學札記》[9]等一批學術論文見諸報端,成為改革開放初期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研究方面的早期成果。
隨著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不斷推進,各方的交流逐漸增多。1982年9月,法國視唱練耳專家克·拉瓦女士前來我國講學為機緣,全國十六所藝術院校和文藝團體的部分視唱練耳、樂理教師聚集北京,共同探討有關教學問題,成為改革開放初期較具影響力的一次教學研討會議。此次會議是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調整恢復期里一次重要的會議,與會代表針對當前視唱練耳教學提出了諸多合理化建議。兩年后,陳洪教授出版了建國以來第一套由教育部審定的高師視唱練耳統編教材——《視唱教程》[10],填補了我國沒有教育部審定的高師視唱練耳教材的空白,為以后視唱練耳教學的規范化運行奠定了基礎。但由于時代的特殊性,這一時期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高等音樂教育中視唱練耳共性問題的探討以及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對以培養中小學音樂師資為主的高師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的區別認識不夠清晰。正如有關專家所言“目前師范學校音樂系的課程大致和專業音樂學校差不多……”。
總之,此一時期的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伴隨著國家相關方針政策的出臺,逐步進入到一個相對規范化的時期,但是由于剛剛恢復重建的高師音樂教育更多的還是模仿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于是,就出現了一系列與培養目標不太相符的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好在一些專家學者及時提出這一問題,也就為此后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改革與深化期(1985年-1999年)
在這一時期,國家先后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關于改革和發展藝術師范教育的若干意見》(1992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等綱領性文件,就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在此基礎之上,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也有了新的研究空間,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視唱練耳技能技巧訓練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深化
作為以訓練基本技能技巧為基礎的視唱練耳課程,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水平一直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關注的課題。這一時期的視唱練耳技能訓練,特別是聽辨訓練,在以前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從學理層面、跨學科的角度來進行有效的研究。1993年,陳雅先教授發文《論音樂的聽寫》,認為“音樂聽寫是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要內容”,并從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初步論述了“聽覺預先想象”形成的過程,對音樂聽寫訓練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同時刊登任志琴的《論音樂聽覺的不同水平》、劉榮弟的《音樂聽覺悟性評價與視唱練耳教學》以及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刊登的《音程、音級、和弦一體化構唱訓練法——用科學的方法發展音樂聽覺》(后稱“梁文”)等文均注意到了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論述音樂聽覺與音樂記憶的相關問題。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的技能訓練已經逐漸由個人教學經驗的梳理向具有一定理論支撐的學科方法轉型。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立足一定學理基礎而進行的系統的學科化的研究成果依然欠缺,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如何擺脫個人教學經驗梳理的范式,仍將是教學研究所應關注的。
(二)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中師范性得到關注
基于上一時期視唱練耳教學研究主要關注教學中共性問題的探討,以及新的相關文件的出臺,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師范教育逐步崛起,各位專家注意到了師范音樂教育和音樂學院的專業音樂教育應有所不同。于是,由于教學主客體、培養目標不同而呈現的教學內容、手段、評價方式的差異便由此產生,進而關于不同層次的視唱練耳教學研究逐漸成為熱點,一些專家針對高師視唱練耳的教學策略問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如福建師范大學陳雅先教授在《高師視唱練耳教學探微》一文中開宗明義“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與高等音樂院校的師范系科主要是培養中學和中師音樂師資,所以,它的教學計劃、每門課程的具體教學要求、內容、方法都有別于音樂學院所設的課程”。此后,湖南師范大學陳玉香教授、首都師范大學的張玉榛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孫從音教授、山東師范大學的宋莉莉教授分別在《高師視唱練耳課改革新探》《高師視唱練耳課教學質量問題》《對師范院校視唱練耳樂理課教改的思考》《論高師視唱練耳課的教學改革》等文中就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的相關問題開展了專題性論述,各位專家對高師視唱練耳教學師范性的關注,直接影響到了教學的方方面面。
(三)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
視唱練耳課是構建學生音樂思維的一門課程。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師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大小調基礎之上的,這對學生理解多元的音樂文化,聽懂不同邏輯結構的音樂必然造成一定的影響。隨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相關理念對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影響,一些針對現有的視唱練耳教學內容而提出應盡可能多的考慮民族音樂文化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比重的觀點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如《視唱引進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的意義》《藏族視唱練耳教材建設有關理論之論述》《重視民族文化對傳統視唱練耳教學內容的滲透和補充》等文章均提出類似觀點。陳雅先教授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高師音樂基本音感訓練之構想》一文,認為高師視唱練耳教學“尤為突出的問題乃是視唱練耳教學觀念并沒有在本質上由一元化的‘歐洲音樂中心論價值觀,向多元化的‘各民族音樂文化價值觀轉變”。隨后,該文又從多元文化價值觀指導下的視唱練耳學科的諸多方面系統的闡述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高師音樂基本音感訓練的構想,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三、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多元并存期(1999年-至今)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國的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和優秀教學成果的基礎之上,對過去的教育體制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總結,并結合國內外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對我國的高等師范音樂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借助學界前沿的教學理念,以及信息時代所出現的數字化教學實踐,進一步拓寬了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維度,使視唱練耳的教學研究呈現一種多元并存的狀態。
首先,針對視唱練耳的學科定性問題,孟凡玉教授認為“視唱練耳絕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而是包含著豐富的知識文化內涵”。晨煒、林聲則認為要逐步“將以往指向音樂客體認知技術性訓練的視唱練耳基礎學科拓展為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性學科”。施詠教授則更是直言不諱的談到“實際上,國內外先進教育體系中視唱練耳的內涵和外延早就遠遠超越了識譜教學的范疇”等論述均能代表其本人的學術取向。從對視唱練耳學科定性問題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各位專家對視唱練耳學科的認識已經不再單單局限于技能訓練的范疇,而是在技能訓練研究的同時逐漸拓展至從音樂文化的學科屬性來探討視唱練耳教學的相關問題,為視唱練耳學科建立多元立體的研究視角奠定了一定的學科基礎。
其次,多元文化的視唱練耳教學方面的研究。進入新世紀以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基本達成共識,一批立足視唱練耳教學融入多元音樂文化思想及本土意識的學術成果見諸報端。《試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少數民族院校視唱練耳教學思考》《將少數民族音樂內容納入視唱練耳課》《試論視唱練耳的因地而宜》《以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觀為指導,促進我國視唱練耳教學的發展》等論述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視唱練耳教學可供挖掘的空間。
再次,數字化時代多媒體技術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方面的研究。隨著信息化的到來,多媒體的運用影響到了視唱練耳教學的諸多方面。《電腦視唱練耳教學的應用實例》《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的多媒體輔助應用》等文章分別就目前國內外視唱練耳教學軟件的類型和內容,以及利用電腦技術設計的視唱練耳教學模式展開了討論,但是由于受制于教學軟硬件的巨大差異性,此方面的研究并未形成大范圍的討論。
總之,從歷史發展的緯度來看,視唱練耳的教學研究問題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社會的文化思潮、學科理念、學術觀念等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視唱練耳學科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四、對改革開放以來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思考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問題的回顧,筆者認為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從宏觀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高師視唱練耳教學逐步有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教學體系,保證了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的順利開展。特別是國家相關制度的出臺,使高師院校音樂專業的教學逐步進入規范化的階段,同時也使高師視唱練耳的教學進入一個有理可依的階段。
(二)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緊緊圍繞視唱練耳技能訓練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持續的討論。這是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方面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教學的有效進行奠定了堅實基礎,是諸位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大量的個人教學經驗的總結,未能使視唱練耳的教學研究上升到立足于一定學理支撐下的全面認知而推動視唱練耳教學改革的有效進行。這也為視唱練耳的教學研究留下了足夠的探索空間。
(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教學研究的視野逐漸拓寬。隨著學科的交叉、融合,基于不同學科理念、學術觀念影響下的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正如上文所述,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經歷了調整恢復期、改革深化期,已經逐步進入多元文化并存期。從以上發展的歷程也可以看出,視唱練耳教學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是需要我們繼承并不斷發展下去的。
五、結語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尤其是在視唱練耳基礎教學研究方面,其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研究方法日益更新,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在當今學科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在前沿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斷強化視唱練耳的學科意識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唱練耳教學理念研究、教材建設研究、教學方法研究、評價體系研究等專題研究,這些都為學界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空間。
參考文獻:
[1]熊克炎.有關視唱練耳的問題[J].人民音樂,1978,(02).
[2]高登洲.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音準與節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78,(01).
[3]黃凌.視唱、練耳的辯證關系——談提高耳音的方法[J].廣州音樂學院學報,1981,(03).
[4]戴樹屏.要重視書寫與默讀樂譜的基本技能訓練[J].人民音樂,1982,(07).
[5]許敬行.關于絕對聽覺的訓練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4,(02).
[6]高登洲.如何提高視唱練耳教學質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3,(02).
[7]謝珊.論視唱練耳教學及其設計[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3,(04).
[8]鄭敏.論音樂聽寫課的教學原則[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4,(01).
[9]王興青.聽寫剖析——視唱練耳課教學札記[J].齊魯藝苑,1984,(02).
[10]陳洪.視唱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