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 要:多媒體技術是集聲音、圖像、動畫、文字等各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技術。由于美術學科操作性強,地域性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據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美術學科具有直觀可視的教學特點,現代化教學媒體被廣泛地使用于美術課堂教學中,課件可以向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視頻,具有動靜結合、內容豐富多彩的特點,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課堂教學效率大為提高,真正地為美術課錦上添花。
關鍵詞:信息技術;美術;創作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美術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專心地投入到學習與創作當中去。在中學美術課中引入多媒體教學,集音、形、色于一體,聽覺與視覺得到了滿足,能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能快速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望。比如,在講八年級《中國山水畫》一課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播放黃山、桂林的視頻。中國河山的雄壯之美馬上會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的心里感到無比的舒暢和愉悅,學習的興奮點提上來了,學習動機自然形成。多媒體動畫、視頻、圖片欣賞等多種教學手段,能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多種途徑的引導下學生會動用各種感官參與其中,通過眼看、耳聽、口嘗、手摸,了解各種事物的特性,從而輕松愉快地學習,并樂于創作。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美術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創作技能
在傳統的造型表現教學中,學生要想完成一幅優秀的作品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與很多的精力,如果出現敗筆還要重新去創作,這樣就導致學生時刻處于緊張狀態,達不到美術課想要的輕松愉悅的課堂效果。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困擾美術教師多年的難題。學生可以下載相應的軟件隨意地創作,對作品的造型、顏色不滿意,就可以隨意更改,重組。比如,在上七年級《學習服裝的色彩搭配》一課時,我就讓學生事先下載了一個小軟件。該軟件中有人體模特,上面顯示有發型、上衣、褲子、裙子、大衣、襪子、鞋、配飾等。學生打開軟件就可以隨意進行搭配,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搭配出很多種服飾,既愉悅了心理,掌握了知識,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創作技能。
三、信息技術運用于美術課堂中豐富了學習的內容
學生學習美術知識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對教材內容的學習,而應該從不同方面學習相關的美術知識,讓美術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網絡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庫,里面的內容是無窮無盡、豐富多彩的。它的資料是時時處于更新狀態的;它的資料更是五花八門的,包含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它的資料是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電腦的網絡化,為我們提供了隨身資源庫,為提高美術教學效率提供了前提條件。比如,在講《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課時,教師主要以齊白石的《蝦》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為例。講解齊白石畫蝦的歷程,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使學生明確藝術創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還可以向學生展示大量的國畫作品、版畫作品、油畫作品,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習的內容,使學生深刻理解齊白石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語錄。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的整合,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接觸更廣闊的天地,學生可以穿越古今,跨越國度在美術世界中遨游。
四、信息技術運用于美術課堂中有效解決教學重難點
美術學科具有直觀可視的特點,而信息技術多媒體恰好能把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對于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可以點擊鼠標反復進行觀看,直觀形象的呈現也便于教師講解和學生理解。美術教材中抽象的作品或創新的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就可以把抽象的作品放大、分解,逐一地理解,還可以演示大量類似的作品,讓學生體會感悟。比如,在講授《格爾尼卡》一課時,作品的創作風格——立體主義風格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我就利用課件把各個形象分解,讓學生體會畢加索是怎么畫的,通過對多個形象的觀察,學生會發現是把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畫在同一平面上,這樣便輕松突破了難點。把信息技術運用到美術課堂上對于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信息技術多媒體的運用,使美術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素材隨意地加工、重組、再創造,促進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多媒體運用到美術教學中,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初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美術的意識,使學生初步養成了樂于探究、勇于創新的品質。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信息資源和輔助教學手段,豐富了課堂內容,擴大了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苗麗.淺談初中美術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美術教育研究,2017(8).
[2]邱紅.淺談多媒體教學在中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6(22).
[3]楊輝.初中美術課堂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