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雙
摘 要:以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學歷案的撰寫為例,介紹了學歷案的產生、理論基礎、撰寫要素與關鍵技術,為實現課堂情境中的“正在學習”“真實學習”提供樣本。
關鍵詞:學歷案;產生;理論;要素
目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看似熱鬧的所謂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其實根本沒有實現課堂情境中的“正在學習”“真實學習”。關鍵是老師對課堂教學的方案設計問題。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學歷案的高中學習力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滿意的回答。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實施中,撰寫學歷案,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值得思考。就此,以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學歷案的撰寫為例,談談學歷案的產生、理論基礎、撰寫要素與關鍵技術,達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一、學歷案的產生
在學歷案產生之前,基于教學的基礎上,相繼產生了教案、學案和導學案。
教案興起于17世紀歐洲普及教育背景下班級授課制時期。教案是老師為上好課做的準備文本,重在怎樣在課堂上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是老師課堂操控上演的程序和臺詞。解決“如何教”“怎么教”的基本問題。教案的使用以教師為主要對象,一份詳細的教案,任何一個教師都可以拿來直接上課用。由于教案具有單項性知識的流動,不得不想盡辦法彌補,于是產生了學案。
學案是指老師按照學生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建構知識而制定的學習方案。學案實質上就是老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教材所列內容、溝通教與學的橋梁。學案相當于學生手中的一課一練學習指導方案。由于教案是老師為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設計的,學案是為學生鞏固知識而設計的,如何將這兩張皮結合為一體呢?導學案應運而生。
導學案是老師按照一節課教學的知識、目標,并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水平,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制定的學習方案。導學案把教案、學案、筆記、達標測評和復習資料集中于一體,是教和學高度統一的載體,是老師和學生共用的教學實用文本。
學案和導學案雖然同是服務于學生,摒棄了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比學生被動聽講前進了很大一步。學案、導學案在課堂上的運用,學生仍然處于老師的支配狀態下,學生過度地去依賴,從而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案、學案、導學案其根本宗旨都是教師“教了”,學生未必“會”,學生僅是“學會”,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從而形成一果多因的問題。造成一果多因的原因是師生雙方的問題,課堂教學設計者是教師,基于教師問題學歷案因此而誕生。
查閱當下學歷案研究成果:學歷案是老師在課堂教學情景下,圍繞某個主題、課文或單元,從希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以便學生能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經驗、知識的教學專業方案。學歷案是老師收集學習信息的依據,同時也是老師把握學生經驗、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案。實踐活動是否專業,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專業方案的擬定,二是方案的實施,三是方案結果的評估。駕駛、烹飪實踐活動之前無需制定專門的方案,是一項職業。治療、建筑等實踐活動要制定專門的方案,治療的方案稱為處方,建筑的方案稱為圖紙。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專業方案到底有哪些呢?從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都是一課時到一學期(學年)再到一學段。因此,課時或單元需要方案,主要由教師本人完成;學期(學年)需要方案,主要由學校或教研組完成;學段也需要方案,主要由國家(教育部)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完成。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提高教學專業實踐水平,要提高教學專業程度,必須提高專業方案的設計水平。
二、學歷案的理論基礎
1.認知理論
從認知理論(代表人物:皮亞杰、布魯納)來看,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變化,老師是為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發生更融洽的順應與同化,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可用下面圖示表示:
教學是老師的專業實踐,老師的專業實踐主要在專業方案的設計、實施與評估,以規范或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
2.信息理論
很多老師都會說:我講過了,學生就是不會。這背后的真正原因到底在哪里?從課堂信息傳遞來看:
從老師的“教”開始到學習者的“學會”,這一過程,信息經過了兩次轉換。信息的第一次轉換其實是人際的轉換,由老師到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表現為從文本到學習者。信息的第二次轉換不需要老師,學習者自我轉換,學習者對信息進行精加工。將接收到的新信息、新概念同化到原有概念網絡中,形成新的知識,達到“學會”的目的。這就是講過了學生不會的根本原因。老師的專業責任就是從信息傳遞到信息加工的完整過程,幫助學習者實現信息的兩次轉換。
3.“學習金字塔”理論
1946年,埃德加·戴爾(美國學者)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以語言學習作為研究實例,初次學習兩周后,測查發現:學生對保留知識率從5%到90%。研究表明: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得到的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知識兩周后,其結果如圖:
三、學歷案的撰寫
教案的撰寫是站在教師的立場,出發點立足于“怎么教”,老師使用,省略很多老師清楚的環節,以老師的行為來組織。一個課時寫一個教案。學歷案的撰寫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計時主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經歷。設計突出核心問題、有效活動、學習方式(即合作學習、實踐操作、借助工具等),強調在“做”中學習和“教”中學習,立足于學生的基礎,為學生的知識理解和知識轉化服務。使用對象是學生,設計必須注意符合學生的認識思維,讓學生讀得懂,留有空白,給學生留下思考的記錄。設計一份學歷案不限字數,可以是1課時,也可以是2~5個課時,主要是將一個課題或主題學習目標完整的過程呈現出來。只有明確了教案和學歷案的撰寫思想,才能寫出優質的學歷案。
(一)學歷案的要素
許多教學設計模式都涉及四個要素:一是對情境、教材和學習者水平的分析;二是以某種方式組織目標、范圍和序列;三是對教學傳遞的規定;四是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的手段。學歷案從課程的視角整合了這些要素。學歷案包括:課題或學習主題或單元、課標要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資源與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檢測與作業、學后反思等。每個要素涉及什么關鍵問題,以及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技術要點,見表中所述。
學歷案的要素、關鍵問題與回答提示
這些要素是以課文或主題或單元為基本學習單位,以“何以學會”為核心,以形成性評價為導向來分解目標達成的過程。學歷案要素與結構如圖:
(二)學歷案撰寫的關鍵技術
學歷案是建立在教案、學案和導學案的基礎上的,撰寫學歷案的依據仍然是課標和教材或主題與課題,關鍵是要將主題或課題在課標中的要求列出來,然后分解為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是學習目標的具體指向,學習過程是為完成學習目標規劃的線路圖,檢測與作業對應于學習目標。
1.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具有導教、導學、導測評的基本功能。撰寫學習目標,要明確、具體、易于操作和便于考查。通常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
學習目標的呈現方式一般為: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行為方式)+行為程度。
例如:課題《化學肥料》
學習目標:(1)了解化肥的種類,對各類化肥的作用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2)認識農藥、化肥對環境的影響。
(3)了解常見化肥的鑒別方法。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對有關行為動詞進行了專門的
分類。
2.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與學習目標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如圖
所示。
評價任務的撰寫是以任務的形式,將三維目標與知識獲取過程涉及的思維方法、知識間的聯系、整合運用等元素融于具體的課堂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的實施來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
評價任務的三個核心要素:
(1)情境。情境是老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式各樣的問題情境,督促學生去質疑問難。老師要盡可能地創設與目標相匹配、與學生經驗相吻合的問題情境。吻合度越高,評價的效度就越高。杜威曾提倡以問題情境為核心的問題教學,布魯納的問題教學法(又稱發現學習法)。這一發展歷程說明: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
(2)知識點。知識點即知識本身、技能與方法。設計評價任務時知識點通常隱藏于問題情境之中。學習目標的表述要可測、可評,易于知識點的檢測。檢測的知識點往往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來完成。因此,知識點越少,對目標的匹配程度和吻合度就越高。
(3)任務。任務是指學生做的事,要求指令清晰、內容明確、理解沒有歧義。任務越明確,任務越少,與目標的匹配度就越高。
例如:課題《化學肥料》,設計了三個活動,完成一個活動作一次評價。
評價任務:(1)完成活動一,對化肥的種類和各類化肥的作用的了解。
(2)完成活動二,對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的了解。
(3)完成活動三,對常見化肥的鑒別方法的了解。
檢測學習目標有效達成度的標準:與目標吻合或匹配、看得明白、實施可行。這就需要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可測、可評且與目標相匹配的評價任務。如圖:
如何借助于評價任務獲取信息呢?有以下四種渠道:
學習任務的撰寫,要注意用詞的科學性,要用“要求學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樣”的方式來描述。語言清晰、情境真實、言簡意賅,要建立在學生認知經驗上。
3.資源與建議
資源與建議的撰寫要有利于學生學習即可。一般具備五個
要素:
①交代清楚資源所在的位置。通常是放在學歷案開始的“內容出處”部分。
②指明地位與作用。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將原有知識與新知聯系起來,將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搭起橋梁。寫的時候不但要指明在此之前學過什么,還要指明在此之后要學什么,以及它與未來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
③指出學習路徑。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之間是前后銜接和互為鋪墊的,沒有舊知識的學習,很難形成新知識。因此,知識的學習是需要路徑的。
④點明重點和難點,指出突破策略。每個主題或課題的學習重點是由主題或課題的知識內容決定的,而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或不易掌握的技能則是難點。
⑤說明評價標準。讓學生借助于評價任務來判斷自己是否過關,屬于過關后的哪一程度——合格率還是較高的。
例如:課題《化學肥料》資源與建議:(1)該課題是第十一單元《鹽和化肥》的課題2《化學肥料》,是學習了課題1《生活中常見的鹽》后對鹽的認識的再學習,因為一些鹽可以做化學肥料。化學肥料又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學完本課題后,將進入第十二單元《化學與生活》的學習,所以在學習本課題時,必須要樹立“知識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的理念,把知識與生產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打好基礎。
(2)本課題的學習可以按以下流程進行:預習—收集資料(包括化肥樣品和化肥、農藥使用的利與弊的相關資料等)—閱讀教材內容(按學習活動一、學習活動二、學習活動三的順序)進行學習—展示交流學習成果—完成評價任務—做出自我評價(優秀、合格、不合格)。
(3)本課題學習重點是化肥的種類和主要作用,學習難點是常見化肥的簡易鑒別,你可以通過前一個課題學到的常見離子的檢驗,運用實驗探究的手段、科學推斷的方法來突破。
4.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在教學情境中老師、學生、教學內容以及媒體的相互作用,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在學習目標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習過程的撰寫較為復雜,它與主題或課題內容密切相關。
學習過程也就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的獲取新知識的路線圖,一般用小步子的方式較好。一個一個學習目標來進行。
例如:課題《化學肥料》
課前預習:(1)閱讀教材P79,思考:什么叫化肥?化肥有什么作用?
(2)學生自行搜集常見的化肥作為樣品,課堂上各組代表展示樣品,并簡要介紹。
課中學習:
課堂活動一:閱讀教材P80—81“化肥簡介”部分,初步了解氮肥、磷肥、鉀肥的化學成分及主要作用。
課堂活動二:化肥與環境(閱讀教材81頁的內容,對所了解的內容進行辯論)
【辯論賽】施用化肥、農藥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那么化肥是否施用越多越好呢?
正方辯題:施用化肥、農藥越多對農作物有利;
反方辯題:施用化肥、農藥越多對農作物有害。
雙方辯論說出自己的觀點。
課堂活動三:閱讀教材P82~P83,氮肥、磷肥和鉀肥的簡單區別方法。
5.檢測與作業
檢測與作業的設計關鍵是要與學習目標匹配、吻合,難度要適當。
作業的劃分:①按完成時間劃分,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
②按表現形式分為紙筆和實踐;③按思維類型分為封閉性和開放性;④按組織形式分為自主性和合作性。
6.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就是學習了什么知識,有何收獲,有何缺失,還存在什么問題。教師要設計暗示語為學生學后反思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盧明,崔永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1.
[2]曾佑平.學歷案設計與應用[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