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炳輝
摘 要:《愛蓮說》該篇文章文質兼美,確屬我國古代散文之中的精華。它全文只有短短一百余字,但卻結構嚴謹、放縱筆意、情景交融,同時又不乏深邃的思想,歷來都受到文人士子的稱頌追捧。稱頌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文章表現出了一種坦蕩的君子之風,這是值得后世學習者加以關注的。現即以此為中心論點,對如何剖析《愛蓮說》的君子人格思想問題加以闡述。
關鍵詞:愛蓮說;解讀;君子人格
一、基本文本內容的梳理
首先,對于學習者來說,需要對文本內容加以深入研討,從而發現作者在文本中的核心表達意圖,像首段文字里面所說的“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通過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作者所寫,雖然貌似對不同人對不同花的熱愛加以說明,但最終皆是為了襯托本人對蓮的熱愛。接下來,作者對不同的花予以點評,說明菊花、牡丹及蓮花的各自比喻意義,更是寓意了本文的側重于說人而非說花。其次,對于學習者來說,需要明確本文的體裁特點,了解《愛蓮說》屬于“說”,即借助某一個具體事物,用于表明一個道理。很明顯,表明一個道理是本文的重點,其于此重點,才可以在道理方面做出理性分析。第三,對于學習者來說,總結寫作手法也是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愛蓮說》屬于以狀物為表,以哲理為里的文章,它托物(蓮花)寓意(君子),表明了作者本人的心志所在。
二、在對比中自然顯現道理
通過上面的泛泛分析,學習者能夠對本文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接下來,還需要從本文的重點表現手法,即對比中尋找靈感,以更接近君子這一主命題。文章中說“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在作者看來,菊花是隱士一流的,它不和群芳爭相斗艷,不開放在顯眼之處,沒有太重的芬芳清香之氣,此花開盡又無花再開,非常符合隱逸者的思想狀態,其樸實美好之質、與世無爭之態,雖然不起眼、不引人注意,卻自然有一種典型的美好精神存之于中。而像“牡丹者,花之富貴者也”,則是說牡丹代表了雍容華貴一類人物,特別是在盛唐時期,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因此很多人都愛它。這是一種雖不足責卻略顯世俗的態度,在作者看來,牡丹和愛牡丹的人一樣,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物質豐饒狀態。至于最后的重點“蓮”,被作者視為“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在行文至此時,勢必會想到身著荷芰的屈原,想到他“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情懷。愛蓮的人,想必也和蓮花一樣,中通外直,表里如一,在復雜的政治生態環境之中,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又是作者所推崇的精神。接下來,作者對于幾種不同的花之愛進行了具體區別,并指了他們所處的基本情況,指出“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這是因為菊花沒有雍容的外貌,所擁有的只是山林隱逸般的隨性,不太容易取得大眾的歡心,正如愛菊的陶淵明一樣,自己獨自感悟著世間的一切。“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和喜愛菊花的人相比,喜愛牡丹的人似乎更多一些,他們是大眾的,也是普遍追求富貴的,他們之所以喜歡牡丹,也是表達了那種熱衷富貴的常態心理。這種熱衷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即使面對一件象征之物,大家亦皆是趨之若鶩的。最后,作者似乎自問,也似乎在向天下人發問:“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說明始終熱愛君子人格,堅守君子情操者,實際上是并不多見的。
三、對君子人格思想的深化理解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在《愛蓮說》里面所強調的蓮文化和君子人格思想相統一問題。事實上,對于作者周敦頤來講,創作《愛蓮說》實可謂其平生中一件值得記錄的大事。當時45歲的周敦頤正身居廬山蓮花峰之下,他筑室于溪邊,命親命其名為濂溪書堂,且在兩年以后創作了《愛蓮說》一文。作者在宦海浮沉長達三十年,雖然才氣縱橫,本領卓異,可卻始終沒能身居高位,晚年時無奈卜宅廬山,雖然不可否認有優美風景的誘惑力,可另一個原因卻在于人文上的親和力,使其得以暫忘人生之憂。想當年陶淵明及高僧慧遠皆曾結廬于此,面對古代先賢,周敦頤難免會慨嘆:“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了,從這個意義說,周敦頤對于菊和牡丹,雖皆不如對蓮愛之至深,可二者卻是有區別的,對菊之愛還是要較對牡丹之愛更深一些。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于:蓮究竟有何可愛,愛蓮為什么會變成一種特定的文化和情感寄托。通過深入研究能夠了解到,雖然作為普通植物的蓮,無論是觀賞還是食用,都無法直接帶來文化上的韻味體驗,可如果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便可以由花美而香、主干亭亭玉立,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等特點,產生豐富的聯想,使之具有非常強的象征意義。
通過上面的分析能夠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確是花中之君子,以本句為重點的《愛蓮說》全文,也通過幾種名花的比較,一方面表達出了作者自身對于蓮花的偏愛,另一方面亦表達出了作者對當時趨炎附勢不良風氣的鄙夷,而甘愿做潔身自好的謙謙君子,非但是一篇普通的狀物文章而已。
參考文獻:
[1]鄭艷.《愛蓮說》教學設計[J].文學教育(上),2014(11).
[2]黃曉輝,周興柳.解讀《愛蓮說》的現代反思[J].名作欣賞,2014(26).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