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社會在進步,科技在飛速發展,水利工程的建設也相應增多,建設水利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人民生活謀福利,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就會有弊,水利建設也會帶來一定的壞處,例如環境的改變和空氣的污染,都是切實存在的問題,若是任由其發展,將會破壞生態環境,久而久之帶來更大的危害。所以需要在建設水利工程全過程中做好各種問題的研究與調查,找出最好的化解方法,從而達到既能維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又能使水利建設造福社會的效果。本文對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平衡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設的確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無論是對經濟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但是,我們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盡量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1、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影響水體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水體是最大的影響主體,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當地水體分布發生質的變化,體現在不同方面。一是影響地下水體的流動。不同地區地下水都流動方向、流速都是穩定的,但在部分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中,當地地下水會受到水利工程中水體壓力的影響,其流動方向、流動速度不再具有穩定性,嚴重影響當地飲用水的取用,甚至導致部分地區嚴重缺水。二是地下水補給形式發生變化。
1.2 影響當地局部氣候環境
在水利工程作用下,當地局部地區氣候環境條件被改變,如空氣濕度增加、風向改變、降水增加等。在水利工程修建后,當地積水大幅度增加,陽光照射下,水分不斷蒸發,降雨量有所增加,當地降水強度與范圍都被改變。同時,水面和大氣空氣交換形式也發生變化,和地面與大氣交換形式有著明顯的區別,對當地氣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水利工程建設附近平均氣溫有所升高。
1.3 影響水生與陸生生物
在水利工程作用下,水位不斷升高,當地水生生物生存環境被改變,一些外來物種進入,水生生物系統不斷變化,水生生物產卵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加上水生生物等遷徙路線被改變,原有水生生物無法適宜新的生存環境,只有部分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水生生物存活下來,得以繁殖,當地食物鏈被破壞,部分水生生物滅絕。此外,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施工開挖、灌漿等會產生大量的施工廢水,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排入河流,污染河流下游水質,加上水庫等修建,導致水流速度不斷減緩,泥沙不斷沉積,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自凈能力不斷降低,嚴重影響水生生物健康生長。同時,陸生生物遷徙路線被破壞,導致當地土壤發生變化,土壤鹽堿化、沼澤化等,陸生生物生態環境被改變,導致部分陸生生物失去覓食與棲息之地而滅絕,生物間不具有穩定的生態關系,嚴重影響生物的多樣性。
2、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影響的平衡措施
2.1對能源的開發要從長遠考慮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固然意義重大,但是絕對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因此,無論是在規劃階段,還是在實際的管理運行階段,都不能僅僅著眼于眼前的利益,而是從大局考慮,從長遠考慮,尤其是要將未來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納入到衡量體系中,進而進行有效的規避,盡量降低可能引發的不利影響。
2.2 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
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具體來說就是要有明確的規定,在那些不適宜工程建設的區域,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或者是其它需要進行保護的區域內,一定要明令禁止,堅決杜絕一切工程建設,真正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果必須要在這些區域進行工程健身,務必要進行進科學的評估與嚴格的審查。
2.3 因地制宜,確定適當的開發目標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水力資源規劃,按照流域梯級開發模式,往往追求100%的開發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補償費用會越來越高,因此考慮社會穩定和保護耕地資源,在規劃時應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少、生態環境問題少的河流,可以100%地開發;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多、生態環境問題大的河流,可以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
2.4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水土保持
中國生態環境的惡化主要是因為水土流失嚴重。進行水利工程建設,首先要保障水土不能流失。那些因為水土流失嚴重而導致,生存環境發生惡化的地區,必須要做到水資源的科學合理使用,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強保持水土的作用,將水土流失率降到最低,來發揮水資源的巨大作用,還可以實施一些相關的節水用水政策,營造一個良好的節約用水習慣 ,來保障節約用水的水利工程建設。
2.5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兼顧經濟與生態效益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施工企業必須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要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大各建設環節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特別是水利工程施工階段,避免水利工程建設附近的動植物棲息之地被破壞。在水利工程施工階段,施工企業要保護好動植物棲息于產卵的關鍵地區,盡可能采用環保型的施工材料,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程度和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定期維護好水利工程建設地區生態環境[3]。在此基礎上,施工企業盡可能避免破壞水生或陸生生物遷徙路線,不要占用其產卵的場所,特別是魚類,不要破壞地表植物,避免陸生生物覓食與繁殖場所被破壞,影響它們的生存。
2.6 構建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水利工程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不可避免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建設地域,一旦當地生態環境被破壞,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恢復,生態系統無法處于平衡狀態。針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綜合分析主客觀影響因尿素,明確補償主體乃至補償的具體范圍,加強監督管理,有效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損害,促進地區經濟持續發展。
2.7 優化完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相關人員必須將生態環境評價體系貫穿其中,工程項目建設前,相關人員必須全面、客觀分析建筑設計方案,綜合調查、分析、評價其可能會破壞建設地區生態環境的各要素,以評價結果為切入點,制定合理化的解決方案,確保水利工程設計更加科學,避免施工中破壞周圍生態環境,同時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
總之,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發展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后代的惠民工程,不可分割而又相輔相成。從單一的工程水利走向生態水利,對水資源的節約利用、水能循環經濟、凈化空氣質量、改善氣候環境、防御自然災害與保護生態生物資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許許多多的事情在等待著我們去做,我們將努力工作,為我國生態水利工程走上持續發展軌道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勇剛. 淺析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 科學中國人. 2016(32)
[2] 徐振瑜. 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