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水電工程建設也是如此。工程建設活動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因此,建設水電工程必須進行環境影響分析,研究評價工程建設的環境可行性,并制定經濟合理的環境保護措施。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影響與保護
前言:
水利水電工程屬于生態影響型項目,其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施工建設期和運行期。本文通過分析水電工程對水環境、水生生態、陸生生態等的影響,闡釋水電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和保護措施,對水電工程環境管理具有借鑒意義。
一、水利工程對水環境的影響
(一)水環境影
工程施工期,砂石加工系統、混凝土拌合系統沖洗水,施工設備保養廢水,施工營地生活廢水均會對地表水產生污染;工程運行期,庫區水量增加、流速減弱、水交換速度減緩、水體凈化能力減弱,水體污染加重,對水質造成影響。引水式電站壩下形成減水,河道流量減少和水位降低,引起水文情勢變化;年調節水庫水體穩定分層,下泄低溫水流對水生生物和農作物產生影響。硐室和基坑開挖引起的疏排作用,可能造成周邊地下水下降,對地下水造成影響。
(二)水生生態影響
水庫建成后,原有河流變成水庫,水深增加、流速減小,水環境從急流變為緩流,適應急流性生物減少、緩流性生物增加,導致水生生態結構變化;壩下河段流量減小,河道水位降低,下游河道生物“三場”減少 和洄游通道連通性變差,下泄低溫水、大壩泄洪產生過飽和氣體都會造成水生生物種群結構和種量變化。
(三)陸生生態環境影響
水庫淹沒區、工程施工占地及工程征地移民安置對項目區會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工程占地和水庫淹沒破壞植被,直接導致區域內的個別植物個體消失;工程施工壓縮陸生動物棲息活動場所,迫使棲息動物尋找新的棲息場所,導致種群結構和種群數量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波動;同時,水庫運行后,對水禽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引起這些物種種類和數量增加;工程建設占用基本農田和耕地,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工程棄渣場、開采料場、施工擾動區、生產生活及移民安置區占地面積廣、剝離表土數量大,造成一定侵蝕烈度的水土流失影響。
(四)大氣環境的影響
工程施工期,場內道路施工、爆破開挖、料場開采爆破、砂石骨料加工系統生產等施工作業的揚塵或粉塵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此外,水庫工程形成后下墊面陸地變為水面,蒸發量加大,年平均水氣壓有所加大,造成空氣濕度狀況改變,工程附近的降水量會有所增加,對局部小環境產生有利影響。
二、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措施
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措施和經濟技術論證始于全局、著眼工程生命周期,應在勘察設計期、施工期、運行期及服役期滿后各階段綜合制定環保措施,并嚴格按照“三同時”要求落實,必要時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做到影響因素清楚、影響程度可控。
(一)完善規劃環評,加強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聯動
加大規劃環評力度,從源頭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規劃環評階段研究清楚規劃實施對區域、流域生態系統和生態敏感目標的影響。建立規劃環評和建設項目環評聯動機制,將規劃環評結論作為該規劃所包含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依據,合理選址選線,優化設計方案,依照避讓、減緩、補償和重建的要求提出保護措施。對規劃或項目實施可能造成不可逆環境影響或存在說不清楚環境問題的項目堅決不予建設。
(二)科學評價、因地制宜、合理制定保護措施
根據環境影響現狀調查、工程分析及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結果,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相關標準,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環境保護措施。
1、水環境保護措施。施工期生產廢水和生活廢水、硐室開挖廢水沉淀、凈化處理,循環利用或抑塵、綠化用水,不外排至地表水體;水庫蓄水前進行庫底清理,運行期控制庫周邊污水排放,保護水質。設計分層取水設施,保證取水來自庫區表面水層,取水高度控制水深10m以上,避免低溫水對下游生態環境和農業灌溉造成影響。地下水的保護以預防為主,若出現大面積水位下降,引發不良地質災害影響因素時,應盡早采取堵斷措施。
2、水生生態保護。低壩水庫設計魚道增強河道連通性、保證生物回游通道暢通,減緩大壩阻隔造成的生態碎片化;高壩建筑設計升魚機集魚系統,同時輔助增值放流措施,減緩大壩阻隔對種群結構和數量的影響;制定科學可行的生態調度方案,下泄生態基流,保障下游河道生態用水。
3、陸生生態保護。優化工程設計,盡量少占用土地、減少地面擾動和植被破壞;對淹沒區或建設用地范圍的珍稀物種、狹域物種群落進行異地移栽保護;結合水土保持設計方案、地形地質條件,對庫周消落帶進行生態修復;加強宣傳教育,嚴禁獵捕野生動物;優化施工時序,降低施工噪聲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嚴格基本農田和耕地 “占補平衡”,足額計列土地補償、森林植被恢復等費用。
4、大氣環境保護。加強砂石料加工系統和爆破粉塵控制,砂石系統加工車間采取封閉措施,破碎和震動篩系統安裝捕塵或除塵裝置,減少無組織排放;施工作業區域硬化鋪裝,及時清掃、灑水降塵,減少揚塵污染;加強施工機械維修保養,減少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 關注大氣敏感目標,做好防護工作;加強水土保持監管,對高邊坡、棄渣場等擾動面進行苫蓋或植被恢復,減少水土流失。
(三)健全管理制度,落實環保措施
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成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明確建設、設計、監理及施工單位等參建各方環保責任,做到有制度有落實;嚴格落實已批復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批復文件要求的環保措施;委托環境監測機構對地表水、地下水、噪聲、環境空氣、水生生態和陸生生態進行監測; 委托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對水保防止責任范圍、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進行監測;委托環境監理就環境管理工作進行監督管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一項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工程及周邊的環境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在項目決策、設計過程中要綜合分析項目對環境的短期影響、長期影響,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科學評價項目的環境可行性,制定經濟合理的環保措施,注重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的融合,減少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潤學.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8(4).
[2]向淑麗;顧正華;曹曉萌.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綜述[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4(1).
[3]于海龍.水利工程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分析[J].黑龍江水利,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