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的水利工程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人們在關注起水利工程的同時,也逐漸的對水利工程中的生態工程問題日以關心起來,同時,也將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做為其效益的重要指標。本文探討了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二者和諧發展提出了粗淺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水利施工;生態工程;環境問題;措施
1、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土地和環境帶價。我們在研究水利項目與環境建設關系的時候發現,水利工程施工過程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不僅僅會影響工程當地的生態環境,甚至會影響全流域的各種水文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水質和水生態環境,對生物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水域內建設水利工程,會影響整個水流的流速和流向,水利施工還會影響水底河床以及周邊地質。因為水環境發生改變,水域生物也會遭遇危機。水利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會大面積破壞當地的地貌和植被,其生態影響是深遠的。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環境問題
2.1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來源主要分為三點:一是由于在水利施工過程中經常用到生物以及化學用品,所以在其燃燒的過程中,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氣體會被直接排放到大氣中;二是在使用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的過程中,其造成的揚塵會形成嚴重的粉塵污染,施工人員或當地居民如果吸收了這種空氣,會對肺部造成極大的傷害;三是因為水利工程中需要的原料量往往較為龐大,所以需要大量運輸車輛進行多次往返運輸,這也就會造成尾氣污染。
2.2水污染
因為水利工程往往選在天然的河道上效果最好,再加之水利工程會使水流速變得緩慢,所以,可能會產生以下幾種后果:一是由于水流速變慢,從而降低了水中空氣交換的速度,導致水中的重金屬沉降以及垃圾腐壞,影響水質;二是水流速的突然變慢,會造成河道受阻、下游河水出現斷流,甚至是發生地質災害等惡劣情況。
2.3土地浪費
在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往往會占用大量的土地,主要原因有材料的胡亂堆放,設施房屋的亂搭亂建等。這不僅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更嚴重的甚至會發展到水土大面積流失的地步。
2.4生態破壞
水利工程建設往往需要破壞當地的樹林、草地等等,同時因對河流的攔截還會使該地區濕度增大,從而導致該地區的生態系統發生改變,生態環境被破壞。
3、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態工程的環境措施
3.1完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等相關的技術標準和設計規范規程
像做工程設計一樣,規范規程是基礎,是參考標準,不能缺少。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也是如此,但是,縱觀我國近年來的生態工程建設,還沒有一套完備可行的技術標準和實施規范,設計及施工過程中不免有一定的制約性,工程建設就陷入“假、糙、粗”的怪圈。因此,編制相關的實施規范、規程迫在眉睫。水利工程設計標準和規程規范都有通用性,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此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技術標準和設計規程不一定要重新編寫,可以在傳統的水利工程的技術標準和設計規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以此來指導水利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
3.2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出發構建水利工程環保體系
要提高水利施工隊伍的人員素質,組織定期培訓和教育,不斷提升其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對全社會加強環保知識的教育和宣傳。通過媒體和廣告宣傳等多種方式,開展多樣性的環保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同時從法律和行政法規層面加強建設,提高環保力度。水利工程施工中,要限定施工人員活動范圍,在活動范圍內設立警示語等標志。要教育和約束施工人員對當地的生物進行破壞和獵殺,讓施工人員時刻擁有主動環保的意識。通過巡邏巡視等嚴格監控施工人員行為。如果施工對生態的破壞不可避免,則要啟動生態補償機制,施工設計中就應該包含生態恢復的內容,通過多種手段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
3.3強化結構精細化設計
由于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因此,在工程設計中應盡可能優化設計,優選材料,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和低污染。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研究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新型樞紐布置;完善結構設計優化理論和方法,在保證正常功能的前提下,經過多方案優選,選擇最佳的結構形式和結構尺寸,達到結構安全、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節約能源的目的;分析建筑材料生產和運行期消耗的能源,綜合對比能耗和能效,在保證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使用能耗低的材料;借鑒橋梁、機場、高樓建設及設計經驗,研究選擇低碳、可再生、可循環、可生物分解材料用于水利工程設計中。
3.4建立生態系統補償機制
之所以倡導建立生態系統補償機制,主要是因為此類補償機制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和減輕整個水利工程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降低其實際破壞程度。所以,工作人員必須要根據水利工程的實際建設情況,建立起最合適、最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眾所周知,每一項水利工程建設,必然會大動草木,當地政府也會因此而加大對水利工程的經濟投入。建設水利工程對周邊的經濟和當地生態環境都會造成很大影響,如果當地的環境和經濟發展遭受到嚴重破壞,一時之間找不到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單單依靠該地區的自身能力不足以使經濟得到復蘇、環境得到防治。基于此,我們就必須要積極建立起生態系統補償機制,在施行生態系統補償機制時,必須堅持“誰損害,誰賠償”的原則 ,即誰破壞了生態環境,誰就要承擔起補償責任。這樣一來,生態補償機制中的主體部分就能得到更加清楚的劃分。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處理水資源利用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水資源科學利用,水利工程合理發展,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邢艷霞,于萍,劉新顏.水利工程措施對環境危害的探討[J].地下水,2008,(06):74-75.
[2]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J].劉春福.河南科技,2017(17).
[3]芻議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蔣為洲,肖清平.建筑知識,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