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施工企業轉型做BT工程的原因,提出了施工總承包中面臨的各種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和BT模式下的特殊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BT工程;施工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1、問題提出
由于目前的BT項目大多是和政府合作,所以政府的信用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的成功與否。那政府信用到底好不好呢?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不夠好: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夠好。因為投資人可以在特許經營期內通過運營項目收回成本和利潤。但若是遇到一些不適宜非政府企業運營的項目,也可采用BT模式。
2、在目前的形勢下面,企業轉型做BT有三個原因
2.1 BT模式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各級政府都有投資基礎設施領域的需求,但是政府目前資金缺乏,這就需要非政府資金進行投資支持。大型施工企業因為具有施工管理、專業技術以及資金方面的多重優勢,所以轉型BT投資基礎設施領域,更能贏得政府的信任。
2.2 BT模式能夠更好地發揮大型施工企業優勢
轉型BT可以將企業業務的觸角延伸到還未完全飽和的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領域,從而避開和中小企業慘烈的價格競爭。另外,大型施工企業具有更強的融資能力,可以更好地整合金融資源、設計資源,通過轉型BT也可充分發揮大企業的優勢,培養一批懂融資、懂設計:懂項目管理和運營的優秀人才。
2.3 BT模式有其獨特優越性
統籌來看,BT=融資+工程總承包。其中工程總承包又可分為設計和施工兩部分。設計部分可以分包給設計院,也可以由施工企業并購設計院來完成,目前部分有實力的大型施工企業已擁有自己的設計院。施工方面,因為項目可以由施工企業主導,便可改革原先的承包制模式,嘗試更合適的內部經營模式,增強企業對項目的風險管控,提高項目利潤。
2.4 BT模式擁有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優勢
BT模式不必擔心后期的銷售問題,政府簽了BT協議,就必須要在建成后把項目買回去:與轉型綜合服務商相比,BT模式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施工企業在建設期間的身份是建設單位.享受的是投資商的待遇、甲方的待遇,這就為企業自己從事設計施工一體化、進入某一細分領域市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施工企業在轉型做BT的時候也要注意“適度”。BT模式下項目的運作風險也相應地體現為兩方面:一類是傳統的工程建設項目都會遇到的風險:另類是BT模式下項目運作的特有風險。
3、施工總承包下常見的法律風險仍需防范
3.1應收賬款存在的巨大法律風險
應收賬款的風險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卻也是很多企業無法繞過的。每當年關臨近,施工企業家就開始關心應收賬款是否能及時到位,能到位多少,如果到位得太少或不及時,擺在施工企業家面前的一大難題就是:付款難,年難過。
應收賬款的風險看起來是收款時才發現的,但這個風險絕對不是一時產生的,所以,要解決也必須從源頭解決.篩選合適的項目、進行簽約和履約的把關,通過設置和執行系統的風險防控措施,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少應收賬款風險。
3.2 項目經理承包制帶來的法律風險
傳統施工總承包模式下,國內施工企業更多地采用項目經理承包制,這一制度曾經充分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也為施工企業做大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項目經理承包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盈利時多是項目部賺大、企業只分很小一杯羹,而虧損時,卻因表見代理認定從寬的司法現狀導致企業幾乎承擔了所有的風險。項目公司乃至分公司、子公司各個諸侯國過于獨立.法律意識良莠不齊,很多項目部重關系輕法律,即使明知建設單位資金緊缺,依舊敢在各種霸王條款上大筆一揮簽下大名,等到窟窿太大做不下去的時候,便一走了之,丟給施工企業一個債務纏身、官司纏身的爛攤子。
3.3 簽證管理不當導致的利潤虧損法律風險
對長期從事工程建設的施工企業而言.簽證索賠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字眼。在BT模式項目運作下.簽證問題依然存在,且出于BT甲方是政府或政府授權單位這一特殊主體固有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將使得BT模式下的簽證問題難度加大。防范這一風險,就要求BT投資人在投資前,須對項目做充分預估.并且按照BT投資協議的約定,履行簽證等手續。對于有些BT投資協議中,約定施工企業的簽證不僅要向建設單位提起,也要向政府提起的,應遵循合同約定,做好簽證管理,針對拖延結算的情形.要制定相應的制約措施預先防控。
4、BT模式下的特殊法律風險
4.1 項目融資不到位的法律風險
BT項目金額巨大,少則幾個億,多則幾十億上百億,無法像施工總承包那樣完全靠自有資金來完成.大量的資金缺口就需要靠融資來彌補。若是出現融資問題,可能會直接導致項目無法推進,后果非常嚴重。
4.2 設計缺陷的法律風險
在BT模式下,無論是自有隊伍完成設計,還是外聘設計院完成,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如果設計,出現差錯.作為建設單位的BT投資人必然要承擔法律責任。一則,因設計存在缺陷而引發的損失只能由企業自己買單,而不能向政府主張補償;二則,一旦因設計缺陷發生樓倒倒、橋塌塌事件,其對建設施工企業的品牌和信譽亦將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4.3 BT合同無效的法律風險
目前很多企業與政府簽訂的BT項目融資建設協議,都沒有經過招投標程序.而是直接通過和政府磋商洽談簽訂的。從法律層面分析,這樣的方式亦存在風險。BT項目是否適用《政府采購法》、《招標投標法》及《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如果出現合同無效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都是建筑企業在承接BT項目時應重點考慮的。
4.4 政府回購的法律風險
BT項目從立項審批到投資建設再加上回購,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以上。一些地區對BT項目的立項、審批、資金使用以及運作風險等各個環節尚未形成規范完整的監管體系,在BT模式還沒有明確立法的情況下,政府換屆、審批程序瑕疵、優惠政策的落實都有可能影響政府的回購,其中更是涉及一系列的法律風險。
作者簡介:金哲浩(1966-),男,高級工程師,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