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灌區河湖水生態、水環境健康發展,嚴格落實河長制,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重點,建立沿河鄉鎮、部門、村組相結合的網格化河湖管護機制,針對存在的問題,創造了河道整治點、線、面管理的新經驗。實踐表明,落實\"河長制\"是促進河道環境整治、水環境改善、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且十分有效的社會管理形式,并值得繼續深化創新管理模式。
【關鍵詞】落實;河長制;實踐;啟示
一、灌區河道基本情況
金羊灌區位于石羊河東岸一線、涼州區城北部,轄金羊、金沙、中壩、羊下壩、下雙、九墩六個鄉鎮和九墩灘生態建設指揮部,有59個村民委員會,48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8萬人。 灌區河道有石羊河干流及其支流小沙河、白塔河、紅水河4條河流,管理的河道總長95公里,流經金沙、金羊、中壩等7個鄉鎮39個行政村。石羊河干流,從松濤寺測流站至民勤蔡旗斷面,長49.55公里,流經金羊、中壩、羊下壩、下雙、九墩5個鄉鎮17個村;小沙河,從金武高速公路橋止金羊鎮孟家柳灣段匯入石羊河干流,長10.77公里,流經金沙、金羊2個鄉鎮8個村;白塔河,從下雙鎮蓄水橋止九墩鄉小泉石羊河干流,長19.86公里,經流下雙、九墩2個鄉鎮8個村;紅水河,從九墩灘黃花村至石羊河干流匯入,長19.86公里,流經九墩灘、九墩2個鄉鎮6個村。灌區境內的小沙河、白塔河、紅水河最終均匯入石羊河干流,流向民勤縣蔡旗斷面。
二、河道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河道沿線群眾傾倒垃圾污染嚴重。灌區境內的小沙河上游是西營河,白塔河上游是雜木河,石羊河干流上游是金塔河、雜木河,是主要行洪泄水河道,上游河道泄洪時,垃圾隨水流涌向灌區境的河道內,其次河道沿線群眾向河道內傾倒垃圾嚴重,導致河道水環境污染嚴重,污穢熏天,使群眾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
2、河道管理界線不清。灌區河道確權劃界屬上世紀80-90年代,受技術限制,確權劃界較為粗略,沒有明確的參照物。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河系的變遷,部分河段管理界線不清,造成河段管理缺失,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
3、河道保護范圍內亂占亂建嚴重。灌區城郊鄉鎮人口眾多,居住區為密集,不少居民在河道旁自建廁所,隨意向河道內排放污水,同時有不少經營戶未經水行政部門許可和批準,傾占河道亂建養殖廠,并將養殖糞便直排入河,對河道內水環境及水質污染嚴重。
4、部分河段圍墾造田嚴重。白塔河是雜木河下游的行洪泄水河道,由于雜木河間歇性泄水,每年只在汛期7-9月行水,其余時段河道干涸,河道兩岸群眾惡意圍墾,人為束窄河床,且時常有生活、生產垃圾圍堵,每年給河道行洪帶來嚴重隱患。
5、新型社區及個體企業排污口私設。隨著新農村建設發展,灌區各鄉鎮均建有農村新型社區,城郊鄉鎮的社區入住率達到85%以上,社區建設未經水行政許可,私自留有向河道內排污的管道;其次還有不少私營小作坊、小企業也將排污口設在河道內,向河道內進行直排。
三、落實“河長制”采取的主要措施
為扎實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擴大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成果,強化水生態、水環境健康發展,灌區按照涼州區落實河長制工作部署,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嚴格水資源管理,強化河流水域岸線管理、規范河道采砂管理、加強水污染綜合防治、實現水環境治理、推進水生態修復為重點,嚴厲整治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非法傾倒廢棄物等破壞河流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改善河湖生態環境。
1、建立三級制“雙河長”工作機制,明確管理職責。涼州區成立了落實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區級河長制辦公室,在河長制辦公室的統一部署下,灌區根據境內河道屬性,流經鄉鎮,分級設立河長,劃分責任,建立三級制“雙河長”工作機制,在區級設立總河長和區級河長(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負責全區河長制工作,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綜合整治河湖管理保護范圍內的違法違規行為,對鄉鎮河長履職情況進行監督和考核,協調解決重點難點等問題;在河道流經的鄉鎮作為責任單位設立鄉鎮級河長(由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湖的日常監管、巡查保潔、疏浚清障、河岸保護等工作;在河道流經的村作為責任單位設立村級河長(由村委員書記、主任擔任河長),負責村級范圍內的河湖整治,督促巡查員、保潔員開展對所轄河段的巡查和保潔等工作;下級河長對上級河長負責,上級河長對下級河長進行指導、監督、考核。
2、落實“點、線、面”網格化管理工作機制。灌區對境內河道建立河長制工作責任網格化管理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明確劃分沿河鄉鎮、村組河道地段,建立權屬清晰、責任落實的河道岸線管理責任體系。統籌河道上下游、左右岸,建立健全源頭治理,與行業部門、鄉鎮村組共同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河長制責任體系(即:“點”的管理,由水務、環保等行業主管部門,對破壞生態河道環境的行為,依法實施管理;“線”的管理,即由灌區對境內的主河道的巡查管理,從上游到下游,由各鄉鎮水管站分段實施巡查;“面”的管理,即由鄉鎮、村組按屬地化原則進行管理)。構建“河長負責、鄉鎮為主、部門共制”的河長制責任體系,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發展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 有效遏制河湖亂占亂建、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倒亂排等建法違規現象。
3、實地走訪調查,全面排查隱患。灌區在全面落實境內河道全“線”的監督巡查機制,會同河道流經鄉鎮河長、村級河長,對灌區境內的河道進行實地走訪調查核實,拍照取證,標注河道具體分界線位置(經緯度),明確河道責任區域上下游、左右岸界限,并登記造冊,與鄉鎮河長與村級河長簽字蓋章確認,共同完成鄉鎮、村組河道管理移交工作。同時全面排查重點傾倒垃圾、亂建亂占等地段的隱患和監管工作。
4、建立河長制公示牌,公示監督電話。根據河道屬性、重點地段分別設立區級、鄉鎮級公示牌,向社會公告河長姓名和電話,明確河長監管職責,河湖概況,管護目標,對發現的問題便于群眾及時舉報,接受社會監督。
5、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措施。灌區實行河道從上游到下游、左岸到右岸的全程“線”的監管,實行周二巡查、周五整改制度,建立河道巡查臺帳,疏理巡查問題,及時通知鄉鎮處理,對不能處置的疑難問題上報區級河長制辦公室,并與沿河鄉鎮和村組積極配合,共同協商解決方案,同時加強對整改問題的跟蹤督查,完成一件消號一件,對整改不徹底的,嚴肅責任追究。
6、強化監督巡查,實行聯合執法機制。灌區在加大日常巡查監督的基礎上,與國土、環保、鄉鎮派出所等執法部門聯合執法檢查,堅持部門共治,形成工作合力,集中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在河道內垃圾傾倒,棄置禽畜排泄物與尸體,排污口封堵,養殖場遷移等違規違法行為,確保灌區河湖環境和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7、封堵排污口,建立排污臺帳。對灌區境內河道沿線的新型社區、小作坊、小企業等排污口進行逐一核查和監管,并采取必要的封堵,建立向污水處理廠定期拉運臺帳,對污水廠處理后的回水進行定期核查。
8、搬遷河道沿線養殖場。對河道沿線養殖場進行逐個排查,登記,實行重點監管和責令搬遷。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1、弄清了河道基本情況。自落實“河長制”以后,區級河長、鄉鎮河長、村級河長及灌區主要負責人親臨現場,對境內河道開展了調查研究,全面掌握河道的基本狀況、水環境與水生態情況等,分別以文字、表格、圖片等形式建立檔案,形成了“一河一檔”;通過調查,摸清了灌區河道的起、止點,流經各鄉鎮、村組的長度、寬度、左右岸的權屬、水深、水質、污染程度等自然現狀。
2、加大重點排查:一是查出河道沿岸的養殖場5家,食品加工作坊2 家,廢品收購站1家,露天廁所糞坑3處,清理水面漂浮物120m3、清除滯留死樹枯枝35處。 二是查出河道排污口12個,封堵11個(1個符合排放標準);三是全面掌握4條河道的重點淤積地段,為制訂灌區河道“一河一策”整改措施和綜合治理提供了依據。
2、集中整治力度。通過發揮“河長”的協調督促作用,灌區群眾與 “河長”的共同努力,完成海藏河、石羊河干流、白塔河共計1.2萬 m3的清淤工作,并拆遷灌區河道范圍內的畜禽養殖場1家,重點監管河岸線1公里范圍內養殖場4家。同時區上加大河道保潔硬件設施投入,目前灌區境內河岸線共設有垃圾池28個、垃圾填埋場2個、道路沿線設立垃圾桶485個,達到了垃圾組收集、村運轉、鄉填埋的要求,累計清理河道沿岸垃圾3.5噸,安裝防護圍欄21km。
3、落實長效管理機制。一是涼州區河長辦給予灌區大力支持,將河湖整治工作經費列入區級財政預算,對鄉鎮、灌區及行政村的河道管護經費給予補助;二是落實長效管理隊伍和職責。灌區沿河七個鄉鎮共組建了260人組成的保潔員隊伍,配備了垃圾清理車7 輛,為河長制長效管理落到實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是落實河長制巡查制度,實行一周兩次河道巡查頻次,周二巡查發現問題,函告沿河鄉鎮,實行周五復巡消號制度,建立河道巡查臺帳;四是強化了行政督查與社會監督。在灌區重點地段共埋置警示牌6塊,“河長制”公示牌7塊,公示區級、鄉鎮、村組河長及電話,不僅建立了上級部門行政督查機制,而且完善了社會監督機制。
4、改善了水質水環境。2016年12月環保部門監測民勤縣蔡旗斷面總磷濃度超標。自推行“河長制”以來,加大了河道整治力度,使河道的水質環境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改變。2017年12月民勤縣蔡旗斷面總磷指標下降,滿足達標要求,河道水環境呈現出改善的趨勢。灌區群眾反映,實施“河長制”以來,一些多年未能整治且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情況得到了整治,河道整體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眾多河流生態得到恢復,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進。
五、幾點啟示
“河長制”的逐步建立和推行給河湖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灌區的實踐看,有以下幾點啟示。
1、“河長制”是新時期加強河湖管理的一項新舉措,應不斷深化管理。我們面樹立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新理念,全面加強灌區河道管理與保護,促進水環境的顯著改善和持續改善,是新時期水利事業發展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從灌區的實踐看,“河長制”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一是明晰了河湖管理與保護的層次性。通過建立三級“河長制”,把河湖管理與保護提到了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并且納入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考核目標,使河湖管理與保護的重視程度和領導層次顯著提高。二是強化了河湖管理與保護的協調性。通過建立“河長制”,把河湖管理與保護所涉及的區、部門、鄉鎮和灌區力量整合起來,協調一致,形成合力,較好地解決了相互推諉、扯皮的問題,提高了河湖管理與保護的效率和效益。三是增強了河湖管理與保護的顯效性。通過建立“河長制”,一些問題嚴重的河道,在短時間內能夠得到綜合整治,面貌一新,成效非常顯著。
2、與各鄉鎮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履行好管理職責。落實“河長制”,并利于基層河道管理單位,在切實履行好河道主管機關職能的同時,與各級鎮緊密配合,通力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在河道管護工作中更加積極、主動、大膽地作為,真正把河道管理與保護的各項職落到實處,抓出實效。
3、“河長制”還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完善。從灌區情況看,建立和推行“河長制”都時間只有1年,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河長制”建立以后,如何健全日常管理巡查,向前沿長一公里監管,進一步落實長效管護機制,促進灌區“河長制”工作實現程序化和合法化,還有許多管理體制和機制需要探討和研究;如何更好地發揮群眾和社會監督機制,如何進一步理順投資渠道,切實增加對河道整治的管護資金等等,都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探討和豐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