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長制是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實踐,也是實行科學化以及系統化社會治理的窗口,有助于地方政府轉變職能,消除地方政府部門之間的藩籬,構建共同協助的治理體系。本文通過實踐工作經驗,對于河長制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并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夠推動我國和河長制的發展以及實踐研究工作。
【關鍵詞】河長制;發展實踐;推進研究
1、前言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社會治理總體布局之中,實現五位一體的戰略化總布局,對于中國的環境改革是一針強心劑。中國環境管理制度改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必須要破除部門藩籬,打破壁壘,實現政府的職能轉型。河長制就是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窗口,本文主要對于在工作實踐河長制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獨到的分析,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策略。
2、河長制暴露出來的問題
從江蘇省無錫市推向全國的河長制,在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實踐之后,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得到了諸多寶貴的經驗,但是在應用實踐中仍就出現了諸多的問題,下面就總結分析這些出現的問題。
2.1 職責不明晰
河長制最突出的制度弱點就是職責沒有法定的形式,因此導致河長制職責并不清晰,這也是圍繞河長制到底是人治還是法治的最突出矛盾點。在我國,目前地方政府只有少數頒布了關于河長制的法定職責,比如江蘇無錫市以及云南昆明市,這些城市以立法的形式對于河長的職責進行了規定,但是對于大多數地區來說,河長的職責仍然沒有得到法定的規范。因此許多城市都認為河長制只是一項行政命令,是一項運動性質的工作,不具有長效性,只是臨時性的突擊活動,這就導致河長制在這些地方難以有內生的發展力,最終只能是曇花一現的政策。
2.2 河長制制度中的職責與權利并不相等
在目前我國的河長制制度中,由縣委一把手作為河長的還不多,一般擔任河長的是黨政機關的副職領導或者是街道辦事處的以及鄉鎮上的領導,有些河長制的領導還包括村委會干部,因此,從推進力度上來看,擔任河長的領導干部無法做到統一領導,有時候關于河長制制度的協調和推進能力不足,特別是關于人事管理以及資源分配這些核心問題上,河長由于自身政治地位的原因,往往力不從心,無法達到和展示應有的效果。
2.3 協調機制難以發揮作用
河長制最初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破除九龍治水的弊端,塑造出全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參與河道治理的相關氛圍,但是由于河長制將河道治理過分條塊割據化,有時候會造成以鄰為壑的復雜局面,因此管理缺位這些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樣原先設立的河長制協調機制就容易失靈,無法發揮相對應的作用。有些城市在進行河道治理的專項整治工作中,政府在積極的進行清淤工作,但是周圍的居民還在不斷的向河道扔垃圾,因此這些專項治理工作就變成了運動式的以及短期性的政績工程,無法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確保河道的環境。
2.4 還沒有明確的考核制度
河長制的科學考核制度還比較欠缺,主要以結果作為導向,以水質改善作為最終的目標。但是我們知道,河道的水質改善并非朝夕之事,因此需要合理的確定考核的條件,這樣才能夠正確激發河長的積極性,同時還需要考慮地區資源之間的差異,努力做到合理行政。
3、相關建議
對于未來的和長治發展之路,本文作者認為還是從政府職能部門推進轉型做起,確立整體的政府治理河道的觀念,并且搭建社會治理的平臺,推動社會共同治理河道。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河長制的建設
3.1 完善法律法規,解決河長制遺留問題
解決目前河長制出現的問題,需要將原先職能部門負責轉向黨政一把手負責,這樣形成部門之間共同聯動,區域之間共同治理的格局。這種模式有助于調動黨委機關的積極性,統籌推進河道的治理工作。同時需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完善,對于河長制賦予的權利要進行法定,同時需要確立各級黨政機關以及職能部門在河道治理中的地方責任以及本身享有的權利,這樣才能夠推動河道治理的跨區域進行,保障和長治的協調機制順暢運行。
3.2 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樹立公平公正的意識。
對于河長制制度的考核制度需要進行綜合的考量,對于考核的對象要進行明確。同時在進行績效考核時,要明確差異化的考核體系,同時還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于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并且自身并無作為的河長要進行終身的追究責任制度。這就要求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在進行中經濟建設時,同時還要抓住生態環境建設,做好河道的保護工作,否則,一旦對于河道環境造成破壞,就會追究其生態責任。河長制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需要總結相關的經驗教訓,把握好治理的尺度,落實自身責任,公平合理的進行考核。
3.3 強化公眾參與的力度
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破解政府治理失效的重要解決途徑。因此我們需要廣泛發動群眾,在群眾中進行宣傳河道治理的意義,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河道治理工作。要鼓勵群眾對于河道治理建言獻策。同時,還要鼓勵群眾對于政府的河道治理工作進行監督。這些廣泛參與的公眾工作是政府了解民意的橋梁,能夠有效的彌補政府施政的不足,加強政府施政行為的監督性,推進社會治理工作的開展。各級黨政機關要加強信息公開制度,公布河長的名單以及管理的區段,使得每一個河長都能夠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通過借助社會的監督力量來彌補政府監管的缺位以及錯位的情況,努力構建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共同治理的河道整治格局,這種模式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河長制所面臨的困難。
4、結束語
我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地方政府在執行河長制時,需要妥善處理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那是沒有質量的發展。各級政府部門需要落實好河長制的協調以及監督管理的機制,以河長制為突破口探尋社會治理的新的發展方向,推動我國社會治理事業的不斷推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敏.“河長制”: 一個中國政府流域治理跨部門協同的樣本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3):27-27
[2]陶長生.“河長制”: 河湖長效管理的抓手[J].中國水利,2014(6):20.
[3]李苑. 江蘇遴選環保組織 全過程監督河道環境綜合整治[N].中國環境報,201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