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垃圾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和多量化趨勢。與此相適應,國家的垃圾處理工作也越來越繁瑣沉重,垃圾回收廠和處理廠也供不應求,也有越來越多的發展趨勢。而由此帶來的是垃圾場環境的逐漸下降,甚至破壞,垃圾場環境的生物也不堪重負及其周圍環境也連帶受到不良影響,垃圾場環境的修復就成了大家研究的一個新的課題。目前,垃圾場環境保護工程設施也越來越多樣化,具體化,有針對性的解決各種垃圾問題,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綠色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垃圾場環境;現狀;保護工程及設施;效果評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各個方面的消費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面臨著垃圾難處理問題,除了繁瑣的垃圾分類工作,還有不可缺少的垃圾回收和處理,垃圾場環境保護等多樣化問題。因此,為了不僅綠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自然生態的生活方式,垃圾場的環境修復時不可待。
一、垃圾場環境改善的原因
通過清潔工,垃圾搬運工等工作人員把垃圾回收到垃圾場后,現在的垃圾處理方式包括火燒,填埋等措施,垃圾火燒可以為人類提供電力,供人們生活工作使用;而重點的垃圾填埋措施,垃圾在填埋場的許多步驟的相繼處理,無機物質的回收和有機物質的腐爛和微生物分解,這些必然會隨著微生物種類的不同,而釋放出不同的氣體。像廁所的菌類會釋放甲烷,二氧化硫,氨氣等有臭味氣體。這些不僅對空氣質量有極大的損害,而且,連帶的會是人們的呼吸困難或者有毒氣體在體內的大量積累,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除了氣體,微生物還會釋放酸等易造成富營養化的物質,使水和土地均受到污染,從而生物圈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資源的急劇下降等,垃圾環境修繕問題必須要收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垃圾環境惡化的因素:
(一)地表污水下滲污染 由于輸水管道的失于監督和修繕,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發生滲漏,由于污水來源多樣,水里面的物質成分眾多,滲透到土地中,時間一長導致土壤施肥,不堪重負。土壤中微生物動物受到水體中重金屬離子毒害,不利于物種本身的生長發育,而逐漸在突然中消亡,最終導致土壤生物系統紊亂失調。
(二)有毒氣體污染 氣體對于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各種生物的生長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造成動物產生呼吸毒害,二氧化碳過低,植物光合作用降低,光合產物合成量減少,營養供給不足,也會造成生態系統崩潰。再者,大氣層中臭氧層的破壞,太陽紫外線在地表輻射增多,殺傷植物,使動物造成各種紫外敏感病,直接破壞蛋白質,從而危及微生物的生命。
(三)工業雜音污染 由于垃圾問題日益突出,工廠處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工廠長時間工作造成的噪音污染,破壞人類的生物鐘,導致作息時間紊亂,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四)環境污染 垃圾場處理工程的建立由于選地可能會破壞大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同時,施工過程中,挖土覆土反復工作,土壤結構破壞,引起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植物減少,太陽光能的吸收率下降,造成大量光能的浪費;太陽直接照射,造成地表溫度增高,有毒氣體適當速度快,空氣污染嚴重。
三、垃圾場環境保護工程設施
(一)垃圾處理場的選址。合適的垃圾處理需要遠離人群居住地,并且方便工作人員的運輸,在各個城市交集處,應該設置不同的垃圾處理廠,例如,水污染處理,固體污染處理,廢棄食物或者糞便處理等各個方面分類處理,同時,可以建立能量供應站,通過垃圾燃燒等措施提供部分能源供應。
(二)針對垃圾污染環境的原因,同時需要建立填埋池、攔截污水的工程、防止污水費氣滲漏系統、接著滲濾液總得回收和消化分解站。現在生物技術的大力發展,不僅可以根據當地的環境情況選擇適當的微生物,處理污水,減少水資源中富營養化的基質;植物合理根據種植制度種植吸收污染土地有害離子
(三)在垃圾處理過程中,通過微生物的生理活動釋放的各種有毒有味兒氣體的排氣裝置,工人垃圾運輸道路的建立,實現快捷高效的輸送方式。此外,必要的垃圾處理廠整個工程的電,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還有工人工作休息區域等。
(四)人民群眾的垃圾分類和保護環境的宣傳的不可懈怠。垃圾分類合理規劃就能夠有效率的避免大量資源的流失,減少由于人們垃圾不會分類而混雜在一起造成的垃圾化學反應,減少土地污染面積和垃圾場處理的瑣碎步驟。
四、效果評價
垃圾處理廠周圍的環境通過一整套系統全面的污染物處理,實現了效率與質量并存。通過合理的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化學藥品的添加處理垃圾填埋過程中與微生物活動產物的反應,減少化學損害,生物生態的處理,比如把污水通過微生物活性泥有效諒解富營養化蛋白質等有機物,把大的物質吸收下來,質量小的物質被微生物植物吸收轉化,垃圾場環境的修復拭目以待。
五、結語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垃圾生產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增多,同樣的就應該有著同樣先進水平的垃圾處理方式和垃圾場環境保護措施,使城市生活人前人后均為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近幾年的修繕工程設施逐漸實現高效和可持續,但環境的保護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責任,我們應隨手做起,養成習慣,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云,張勝,劉長禮,肖宇,殷密英,張鳳娥,葉浩,侯宏冰,楊麗娟,宋淑紅.垃圾場環境中的微生態效應初探[J].地球學報,2004(06):671-676.
[2]趙穎.淺談城市垃圾場的環境工程地質勘察[J].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1998(02):64-65.
[3]周志杰,魏文新,杜景傳.西安垃圾場地分布特征及環境地質條件[J].陜西地質,1990(02):20-32.
[4]胡瑩.淺議城市垃圾場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環境管理叢書,2011(03):27-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