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用水大戶,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農業節水工作的“牛鼻子”,事關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家水安全。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緩解日益尖銳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任務是,推行農業用水自治,創新農業用水管理體制;加強工程設施改造,完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深化農業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制度。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16〕2號文件的要求,全國用10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
【關鍵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模式
引言
隨著農業水價改革試點在全國范圍內的展開,合理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已經建立,農業用水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也初步形成,農業水價改革初步取得成效,但是農業水價改革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水價與成本之間的矛盾、農業用水戶協會的不完善以及補貼機制的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依然存在,嚴重阻礙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推進。因此,我們必須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對策,以全面推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使農業水價改革進入新階段,從而形成一種節水、高效的農業用水程序,建立一個節水型社會。
1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義
長期以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運行維護經費不足,農業用水管理不到位,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健全,價格水平總體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環境成本,價格杠桿對促進節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不僅造成農業用水方式粗放,而且難以保障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為了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緊緊扭住農業節水工作的“牛鼻子”,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1月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6]2號),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改革任務、保障措施提出了指導意見。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隨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又于2017年6月印發了“關于扎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通知”(發改價格[2017]1080號),就推進農業水價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可以說,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時代新起點,緊緊圍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決策部署的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對于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農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協調推進模式分析
2.1財政主導型投資推進模式
第一階段是投資籌集、分配和項目落實階段,完成投資分析和信息采集任務,形成的主要內容有:投資政策規定、工程設施布局、投資進度安排、財政資金來源、分項投資規模、責任主體落實、實施監督流程等。
第二階段是協調推進的改革要素整合,根據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要素結構,先期導入計量設施建設及其布局、水價機制及其定額考核、精準補貼及其獎勵方法三個核心要素內容;在完成制度設計的前提下,隨著工程設施建設任務的完成,相應地導入小農水產權改革、長效管護責任機制建設、高效節水與績效考核三個支撐要素內容。
第三階段是管理監督和績效考核,首先是導入多元化的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核心要素內容,通過任務分解和職責協調,完成管理和運行的機制建設;其次是過渡導入主管部門分級責任和行政監管措施落實等內容,以進一步明確鄉鎮、村組責任,通過行政監管和考核,反饋和兌現精準補貼及其節水獎勵資金。
2.2行政主導型約束定價推進模式
第一階段是成本結構與價格水平分析,依據定價制度和定價程序,明確農業水價定價關系,通過成本調查,按水源工程和渠系工程類型分類確定供水成本,并對產生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進行成本單元界定,晰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分析水價與成本的匹配度。
第二階段是水價制定與運行機制分析,從成本監審和價格認定方法角度,明確農業水價審批程序,規范農業水價調整的申請、受理、成本認定等行政手續,在此基礎上選擇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農業水價管理方式。
第三階段是財政精準補貼和補償制度分析,立足制度建設,出臺精準補貼資金籌集、使用和管理辦法,對年度補償水平、對象、環節、方法等內容作出規定;結合小農水工程績效考核、水價執行效果評估,明確農業水價調整方向和提價對象,形成“成本—水價—補貼—提價”四位一體的運行機制。
2.3自律協調型責任管護推進模式
(1)供水體系基本上是“一站一控”的灌溉區,且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符合高標準節水灌溉條件。
(2)免收水利工程水費,財政支付能力強,且管護標準高,管護經費到位,形成滿足管理要求的管護機制。
(3)土地流轉比重大,種植結構相對單一,如稻麥兩季種植,且種植結構相對穩定。
(4)水資源相對豐沛,水量型節水和水質型節水壓力均不太大,且水污染治理能力強,水量調配能力滿足農業用水需求。
2.4責任考核型體系統籌推進模式
責任考核型體系統籌推進模式以責任體系建設為推進手段,將獎補資金及落實、水權定額及分配、水價制定及機制、取水許可及實施、管護責任及績效、供水效率及保證、水費收繳及時效、政策落實及效果等改革內容統籌形成責任目標,適應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的優勢地區。這一模式對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現狀水價、計量設施、在建項目等沒有嚴格的要求;實施程序按“明確責任—指標考核—獎補支付”流程推進,在推進中針對問題,進行單指標調整和措施落實。從這個角度分析,責任考核型體系統籌推進模式又適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基礎條件一般的區域,通過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等核心制度的建立,逐步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整體任務。
結語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直接的目的是促進農業節水和保障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本文研究了水價綜合協調推進的幾種模式,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6〕2號)[R].2016.
[2]張允良,等.試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宿豫的探索[J].中國水利,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