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保護生態環境,推進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營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國家開始強化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各類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工作被擺在了一個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依托西雙版納州轄區內的水功能區水質監測情況,從監測斷面布設合理性、評價方法確定、評價指標選取等幾個方面,對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結合轄區內典型水功能區的一些特點,來探討一個相對完整、全面、科學、合理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考核制度體系建立問題,為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科學進行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考核奠定基礎及提供技術支撐和依據。
關鍵詞: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水功能區;達標考核;制度探討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44(2018)35-0167-02
前 言
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水資源管理形勢日趨嚴峻,強化水資源管理緊迫而顯要。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提出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來強化推進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了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三條紅線”要求,并將建立實施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四項制度”,構筑起了水資源管理更加科學嚴密的制度體系。而黨的十八大也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強調和明確,對新時期新形勢下治水管水提出了更高更嚴思路和要求。
2014年12月,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制定出臺了《西雙版納州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暫行辦法》,初步建立了全州一市兩縣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考核機制。該考核辦法明確自2015年起,對全州18個水功能區、22個水源地及6條重要河流共37個水質代表斷面開始實施年度考核。而水質狀況作為“三條紅線”約束機制落實情況考核的一個綜合性指標,37個水質代表斷面的質量狀況及變化情況,直接反映了全州一市兩縣各級政府部門水資源管理力度和水平,相應的水質達標考核機制建立就顯得更加緊迫和重要。
1 水功能區考核方案要求
根據《云南省水功能區劃》(2014年),西雙版納州共劃分為18個水功能區,目前納入考核的水功能區共有17個(不重復統計),占全州18個功能區的94.4%,僅有瀾滄江云龍-景洪保留區1個水功能區尚未列入年度達標考核范圍。而州內所劃分水功能區中,有些涉及到兩個縣市,相關縣市均各自劃分考核水質斷面參與達標考核。此次列入西雙版納州水功能區達標考核的斷面共有19個,其中景洪市8個,勐海縣5個,勐臘縣6個,這19個水質代表斷面,將依據《云南省水功能區劃》劃定的各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進行年度達標考核。
2 目前西雙版納州水功能區監測概況
2.1 水功能區分布及構成
根據《云南省水功能區劃》(2014年),西雙版納州水功能區劃分為18個,分布于州內瀾滄江干流及其一級支流上,其中一級區11個,二級區7個。一級區中有保護區4個,保留區7個,無省界緩沖區;,二級區中有飲用水源區1個,工業用水區1個,農業用水區2個,景觀娛樂用水區2個,過渡區1個,無漁業用水區和排污控制區。18個水功能區評價總河長為1121.9km。
按照《西雙版納州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規定和要求,自2015年起,西雙版納州17個國家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14個省級考核水功能區,3個州級考核水功能區)、22個飲用水源地(4個省級考核水源地,18個州級考核水源地)以及6條重要河流水質代表斷面開始推進實施達標考核。
2.2 水功能區監測情況
2015年,西雙版納州已對18個水功能區的22個水功能區水質代表斷面實施監測,水功能區監測覆蓋率占規劃水功能區的100%,除瀾滄江云龍-景洪保留區未納入考核外,其余17個水功能區均列入2015年度考核水功能區。
從當前情況來看,西雙版納州內18個省級水功能區水質監測方式仍較為落后單一,主要是通過水功能區水質代表斷面的設置,結合水量、水情狀況來確定監測頻次,按季、月等頻次定時定點瞬時實施采樣并作室內分析。分析評價項目主要包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所羅列涵蓋的理化指標、有機污染綜合指標、無機陰離子、金屬及其化合物等地表水基本評價項和集中供水水源地補充項目指標,監測指標相對偏少,特別是監測頻次偏少,監測能力明顯不足。州內18個功能區22個水質代表斷面中僅有8個斷面的年監測頻次大于6次,其余14個水質代表斷面年監測頻次僅為2~3次,直接影響水功能區的達標評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3 當前水功能區評價存在的問題
3.1 監測位置代表性不足
目前西雙版納州內規劃的18個水功能區主要局限于瀾滄江干流及其一級支流城市重點河段、飲用水源區、重點湖庫,對河流二、三級支流、縣界以及入河排污口的排污控制區監測較少,監測覆蓋率較低。且現已開展水質監測的水功能區中,大多僅布設一個監測斷面,目前僅有5個功能區布設有2個代表斷面,其余13個水功能區均只有1個監測斷面。部分監測斷面處于水功能區分界點,有些監測斷面在水功能區劃分前就已存在,劃分水功能區后,原有監測斷面只能代表所處功能區水質。而且還存在評價河段很長卻僅用一個下游斷面水質來代表全功能區水質狀況情況,水質評價過于粗泛。如州內補遠江寧洱-勐臘保留區,評價河長為150km,在這功能區里僅有一個位于河流下段的水質監測斷面,諸如此類的功能區還有南拉河瀾滄-勐海保留區,該區評價河長100km,也是僅有一個監測斷面,因此水功能區代表性不足是對功能區達標評價科學性、合理性的較為突出影響因素之一。
3.2 監測時間靈活性不足
水質監測有常規監測、動態監測等多種方式,就西雙版納州內情況來看,水量水質代表斷面難統一,多數缺乏水量斷面,而且由于未具備開展在線連續監測的水質自動監測站,所以全部站點均只能采用常規采樣監測方式進行。
常規監測是一種定時定點的監測行為。即按每月或每季等時間安排監測1次。每次監測的時間間隔大體相同,這種方式無法對水功能區水質狀況進行時時、不間斷的、動態監測。時常會發生采樣水質不能如實反應被測水功能區水質狀況脫節偏離情況,特別是入河排污口的污染控制區,這也是會對水功能區的達標評價造成直接影響的突出因素之一。
3.3 達標評價方法的選擇(雙指標、全指標)
目前對水功能區采用2種方法進行達標評價和達標率的統計,一種方法是采用單因子指數法(最差項目賦全權評價法),又叫全指標評價法,即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列出的24個項目做為功能區評價指標對功能區進行達標評價,水源地又加測5個補充項目,共29項。另外一種方法是采用雙指標評價法,即采用氨氮、高錳酸鹽指數2個項目進行功能區達標評價法。在水期或年度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中,按評價資料統計并計算達標頻次。達標頻次大于或等于80%的水功能區水期或年度達標水功能區為達標。但是所有水功能區均選用同一個標準進行評價,雖然較為省事,但飲用水源區和景觀用水區或工業用水區,僅從功能區類別上就知道其對水資源的用途千差萬別,功能用途差異很大,那用一樣的標準去評價功能區達標就顯得過于刻板,評價準確度和合理性也就可能大打折扣。
4 建議探討
4.1 增加部分功能區斷面,使功能區代表斷面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評價一個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的依據主要來源于該水功能區水質代表斷面和采樣點的水質監測數據,所以這就要求功能區水質代表斷面和采要點必須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依據《水環境監測規范》(SL219-2013)進行斷面布設,可是針對西雙版納州目前已設置的功能區斷面,我們只有在保持原有斷面的基礎上,依據監測規范的要求在功能區的評價河段上增加一些水質代表斷面,力求能夠較為全面地、真實和客觀地反映功能區的水質自然變化趨勢與人類活動對水環境質量的影響狀況。對不同水體采用固定一致的布點方法是不夠科學合理的,應該依據規范要求,按照布點的原則進行功能區斷面的增設。如上游行政區的出境考核斷面即為下游行政區的入境斷面,因此,監測斷面應布設在水功能區上、下游跨界處。河段內有較大支流匯入時,在匯入點支流上游及充分混合后的干流下游處分別布設監測斷面等。
4.2 增加水功能區代表斷面的監測頻次,使監測結果更能反映水體的水質狀況
鑒于目前的監測能力狀況,為了彌補監測時間靈活性不足的情況,只能對同一水功能區水質代表斷面增加監測頻次,使每個斷面的年監測頻次不低于6次,滿足《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395-2007)對水功能區達標評價的要求,盡可能的使監測成果更具代表性,更能較為準確的反映評價河流的水質狀況。
4.3 評價指標的確定
在對水功能區進行達標考核時應充分結合規劃水功能區的主導功能來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如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飲用水源區等各功能區對水質的要求各不相同,可以對不同的功能區選擇不一樣的指標時行達標評價,而不局限于用全指標或雙指標的方式來對各功能區進行簡單的一刀切。
5 結 語
河流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指標較多,但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是最能直接體現指標之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是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的重要決策依據,推進實施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考核作為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一項具體強化舉措,應不斷完善水功能區監測體系,優化站網面布設,豐富監測內容,積極探索,為地方政府部門開展實施水資源保護、管理及合理有序開發利用做好更加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和支撐。
參考文獻
[1]《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S].
[2]曾金鳳.贛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考核體系初探[J].人民珠江,2013(6):94~96.
[3]羅海江,朱建平,蔣火華.我國河流水質評價污染因子選擇方案探討[J].中國環境監測,2002,18(4):51~55.
收稿日期:2018-11-8
作者簡介:黃啟勝(1975-),男,漢族,云南普洱景東人,工程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監測、水質分析評價、水資源保護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