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一個有關于城鄉建設、土地用途的重要綱領,它是我國進行相關土地管理的基礎和依據。對于可持續發展來說,不單單維持生態平衡,更主要的是對資源做好充分的使用。由于土地作為重要的資源之一,對土地是否可以實現科學利用,是值得相關人員深思的話題。本文淺析新形勢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變革。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問題剖析;變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F30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44(2018)35-0282-01
引 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簡稱“土地規劃”)是指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引導城鄉建設的重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輪土地規劃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層次分明、制度健全的規劃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空間規劃之一,為我國的耕地保護和快速城鎮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重要性
開展村土地利用規劃,加強農村土地利用供給的精細化管理,統籌合理安排農村各項土地利用活動,優化農村用地結構和布局,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為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規劃,規劃比例尺較大,導致作為最小行政單位的村級缺乏詳細的規劃指導。同時,隨著增量空間的逐步減少,如何充分利用村莊的存量空間,整合農村零星分散的宅基地,盤活低效用地,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2月,原國土資源部《關于有序開展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要求在全國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根據部署,要按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以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統籌考慮村莊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等相關規劃,整體推進山水林田湖村路綜合整治,發揮綜合效益,保障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各類用地,支持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土地利用規劃是農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依據,需根據村莊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和村民意愿,綜合研究確定土地利用目標,統籌安排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耕地保護、村莊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環境整治以及文化傳承等各項用地,在村域空間內統籌安排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從土地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在此過程中需要解決農村土地利用結構,農村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土地重點保障方面等問題,對農村土地利用規劃中的發展方向、利用方向等制定正確的引導方案,這種方式能夠將土地規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農村土地是農村發展的主要生命線,因此,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和規劃,能夠對農村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同時還能對其中的農村土地利用等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勢下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對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2 土地規劃如何變革
2.1 構建“國土規劃+空間規劃+功能區規劃”三層次土地規劃編制體系
處理好與城鄉規劃的關系,土地規劃應弱化建設用地布局,強化土地用途管制,通過用途管制,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研究提出建立“國土規劃+空間規劃+功能區規劃”的層次分明、傳導清晰的土地規劃編制體系,國家層面編制國土規劃,省、市級層面編制空間規劃,縣、鄉級層面編制土地利用功能區規劃。國土規劃以政策性、宏觀性為主,重在對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保障體系建設等做出總體部署與統籌安排,確定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國土開發強度等主要指標。空間規劃統籌各類規劃,明確城鎮、農業、生態空間,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即“三區三線”)。省級空間規劃落實全國國土規劃分解的主要指標,統籌協調市級空間規劃。市級空間規劃與省級空間規劃聯動編制,重在落實省級空間規劃分解的主要指標,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確定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縣、鄉級土地利用功能區規劃深化落實市級空間規劃“三區三線”,統籌銜接相關規劃,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區,引導各項建設活動和產業發展向對應的功能區聚集。功能區實行建設項目準入和功能區兼容性管理。
2.2 讓公眾參與到規劃的整個運行過程之中
各級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實行和監管之中,從而為政府的規劃增加了一個思考維度,有助于實現科學決策,并且這也順應民主發展潮流,讓民眾意見和建議能夠有效的表達和傳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此外,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身的來講,公眾參與也有助于其自身的地位的穩固和提升。
2.3 明確不同層級規劃編制深度,加強強制性內容傳導
不同層級的規劃定位、不同的比例尺決定了規劃編制深度不一樣。其中省、市級規劃均涉及劃定“三區三線”,但劃定的深度有所差異,省級空間規劃主要是明確劃定的技術標準,制定“三線”管理規定,在省域層面做好統籌,確保市級空間規劃匯總后“三區三線”結構合理性;市級空間規劃固化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和基本農田紅線。區級規劃劃定一級功能區,鄉級規劃在一級功能區基礎上劃定二級功能區。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總規模、國土開發強度、生態用地比例等作為約束性指標逐級傳導至區級規劃;基本農田、城鎮用地、生態空間面積、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作為鄉級規劃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由各級規劃根據需要自行確定。
3 結 語
總之,規劃不是在紙上隨意的勾畫,也不是只在墻上掛著,規劃要具有未來導向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能有效解決市場中的各種問題,是以后進行土地利用實踐的基礎;因此,一定要樹立科學的規劃理念,全面提高規劃的實用性,加強土地監管,確保各項規劃都能執行到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江 維.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公眾參與中的政府角色[J].安徽農業科學,2015.
[2]宗積章,姚靜林.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5.
[3]單 美,王 靜,王 訓,馬 平.新農村建設村土地利用規劃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5,27(02):76~79.
收稿日期:20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