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擁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在幾千年的農耕活動中,農耕技術得以不斷提升。灌溉是農業生產活中重要的環節,長期以來,人們不斷改進灌溉技術,力求灌溉范圍更為廣泛,灌溉效率更為有效。隨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觀念的不斷深化,對灌溉的可持續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態建設中,灌區的建設工作對生態破壞最為明顯,并且不容易修復。因此要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灌區建設的關系,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出發,指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對灌區建設的意義,分析傳統灌區建設的弊端以及歸納總結現代灌區建設的模式,指出生態灌區的建設原則以及意見,從而為更好地提高灌區作用于農業生產的水平與能力服務。
關鍵詞:灌區建設;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44(2018)29-0167-02
引 言
灌溉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對灌區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的灌區雖然滿足了農作物對水資源的需求,但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周邊的生態環境,破壞著生物多樣性、水質以及地質環境。因此需要改善灌區的建設,推進生態灌區建設,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同時追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是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比較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進而指出現代農業模式的可行性與必要性,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1 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灌區建設中的意義
1.1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最初形成于18、19世紀德國的伐木業。面對森林植被被大規模地砍伐,人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便提出了這一概念,要求堅持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保障森林資源的可持續供應。現在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高效、農民增收的農業發展新格局[1]。
1.2 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灌區建設中的意義
可持續性發展對灌區建設具有指導作用,傳統的灌區追求農業產量的同時也危害著附近的水質以及生態環境,隨著可持續性農業的進一步深化,對灌區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指導下,現代化的灌區建設不斷興起,以期達到農業豐收與生態保護的雙重效益。
2 傳統灌區建設與現代灌區建設
2.1 傳統灌區建設的方式及危害
作為一種較大的工程,傳統灌區的建設最關注的是怎樣利用水源來灌溉最廣的農田,進而保障農作物最大的產量,而并沒有充分的關注灌區附近的生態建設。這種傳統的灌區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農田充足的水資源,保障作物的豐收。但是,也存在危害,需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傳統灌區建設會破壞生物多樣性。灌區建設會大量消耗水資源,使附近的動植物失去原有的生長環境,造成生物多樣化的消失。②傳統灌區建設會破壞地質條件。植物因為水資源的減少而無法存活,會導致土地的沙化,如遇強暴雨,可能引發山洪或者泥石流現象,進而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③傳統灌區會污染水質。灌區的水資源里會含有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農藥與化肥殘渣,會污染地下水,進而破壞附近的水質。傳統的灌區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相悖的建設方式,應大力提倡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灌區建設。
2.2 現代灌區建設模式及作用
面對水資源的現狀,為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相關部門全力建設具有生態良好、設施完善、惠及民生、流域和諧和管理一流的現代化灌區。通過梳理數據,現代化的灌區建設主要有以下特色:①科學謀劃工程建設。加強工程建設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制定工程建設、維修養護、安全運行制度措施、完善灌區渠系沿線保護體,并開展灌區渠系沿線生產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②加強灌區的信息化建設。優化灌區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灌區信息化系統對農的公信力,實現實時監控、準確調節、精確計量,達到了信息高度整合、資源深度利用、業務管理平臺化、灌溉調度智能化。并且規范數據的校驗程序,實現實時口岸流量狀態查詢便捷,水務動態信息更新及時,水利政策法規宣傳到位[2]。③加快灌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用流量數據采集傳輸系統,配套完善輸水、配水等工程設施,精確完善灌區灌溉試驗建設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全面校核匹配設備參數,提高灌區輸配水效率和灌溉保證率。④優化灌區的管理體制,推動規范管理。健全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制度完善、服務到位的灌區管理隊伍是管理處長期以來所堅持的目標,同時,持續加大職工集中學習教育力度,扎實安排教育學習內容,明確重點知識,規劃時間節點,促使職工學習有目標,教育有重點,考評有依據,進一步優化了管理環境。圖1展示的是現代化灌區建設的模式,表1展示的是傳統灌區建設與現代灌區建設的比較。
由上可知,傳統灌區建設對水資源的利用量大,對水質的污染嚴重,導致生態多樣性的消失以及地質條件的惡化,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相矛盾,現代化灌區建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相契合,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還能夠對水質起到凈化作用。因此,應大力推進現代化的灌區建設,節約水資源以及保證優良的水質條件,保障動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進而追求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相一致,全面促進生態可持續化建設。
3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灌區建設
生態灌區指的是在整個灌區范圍內,以農業生產和人居環境質量為導向,以農業生物為主的各種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人工—自然—社會”的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生態系統、溝渠與河湖生態系統、林草生態系統。以農副產品的產量來促進生態經濟的蓬勃發展,是傳統灌區經營的目標,在農產品生產中,搶奪水資源,不顧任何代價來增產農副產品,這是在人力物力資源上不適用的,在經濟方面也是得不償失的。從長遠方向考慮,需要正確建設生態灌溉區,才能保持長遠發展。只有保持正確的經營管理理念與方法,我們才能和自然充分融合,還能帶動生態經濟的發展提升。建立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不僅遵循社會穩步發展的自然規律,還能加快物質循環,這種循環和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才能使灌溉區服務于大眾,滿足大眾的需求,從而增加農產品產量,這種增產還不會給生態帶來不好的影響,這樣還能產生長遠的經濟利益,這種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態灌溉區,才是對自然生態,對農產品增量,對人們的需求有著真正的意義。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灌區對生態系統產生很大的危害,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既能保護生態系統,有能滿足人們的灌溉需求,需要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生態灌區的建設。
3.1 生態灌區的建設原則
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生態灌區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生態與社會的可持續,社會持續發展要追求經濟、自然、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與健康發展。
要堅持系統自我凈化原則。優化灌區的溝渠與濕地系統,以期達到消化污染的目的,還可以運用現代化技術增強自我凈化的水平,進而降低污染,促進灌區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要堅持水量水質統一管理原則。灌區建設不僅要追求水量,還應該追求水質的優化。要建立健全灌區的水資源管理,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2 大力發展節水型灌區
我國不僅飲用水短缺,農業用水也面臨著更大的短缺,這種形式還很嚴峻。因此國家大力推行合理灌溉,節約用水。這是21世紀為了保障糧食的增產和農副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中節約資源的首位就是水資源。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也明確強調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因此在農業灌溉中節約用水就必須引起重視。灌區建設的終極目的就是灌溉農作物,如果對節水灌溉足夠重視并能很好的完成,那就不僅能節約水資源,還能減少對當地水文生態系統的破壞。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
節水灌溉能使得生態灌區更能滿足人們各方面需求,效果也更加好。而且,建設生態灌區后,對于農作物使用的灌溉水肯定會減少,生態系統也得到充分保護。如果不進行生態灌區建設,不實行合理灌溉,節水灌溉,反而使用最傳統的漫灌方式,那農業用水必然是不夠的,無法滿足農業用水需求,對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也又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灌區建設要從長遠利益出發,相關部門應加大灌區建設的投資力度,大力實施節水型灌溉工程建設。
4 結 語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灌區建設關系著農業生產的產量與效益,在農業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應大力推進現代化的生態灌區建設,追求效益的同時保障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正確建設生態灌溉區,保持正確的經營管理理念與方法,要堅持灌區系統的自我凈化原則與水量水質統一管理原則,建立健全灌區的水資源管理,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生態灌區服務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海龍,馮 超,苗志民.淺談灌區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0).
[2]康建坤.為灌區供水服務插上“智慧”的翅膀——甘肅省疏勒河灌區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紀實[J].河北水利,2017(11):27.
收稿日期:2018-9-7
作者簡介:張學恒(1992-),男,助理工程師,本科,從事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