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學學習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數學課堂是師生交流數學思維的主陣地,教師要利用好數字化學習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數學課堂成為思維對話的場所。
關鍵詞:智慧校園;數學課堂;思維對話
波利亞曾經說過:教會思考意味著數學教師不僅僅應該傳授知識,而且也應當去發展學生運用所傳授的知識的能力。
數學學習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迫使師生陷入大規模的題海訓練之中,因為這樣做可以“拔苗助長”,在短暫的時間內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如果我們要立足長遠,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讓學生在看似平凡,但是孕育奇跡的題目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本質,追溯其原型,探究其流向,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火花。課堂是師生互動的主陣地,教師應該做好引導,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的樂園。下面,筆者以一道調研試題的探究課為例,以饗讀者。
題目如圖1,在C城周邊已有兩條公路l1,l2在點O處交會。已知OC=(√2+√6)km,∠AOB =75°,∠AOC= 45°。現規劃在公路l1.l2上分別選擇A,B兩處為交會點(異于點O)直接修建一條公路通過C城,設OA=akm. OB=bkm。
(1)求b關于a的函數關系式,并指出它的定義域;
(2)試確定點A,B的位置,使△OAB的面積最小。
一、課前準備
1.調查與診斷
通過統計分析測試結果發現,班級共46名學生,有24名學生完整做對題目,22名學生幾乎一分沒得。錯誤原因主要分為兩種,其中有13名學生運用余弦定理,但是計算不下去或者計算錯誤,另外還有9名學生建立直角坐標系,但是因為運算煩瑣導致最后結果錯誤。
2.歸因與反思
(1)思維定勢。學生看到此題條件為兩邊夾一角便,慣性思維使用余弦定理解答,思維沒能拓展開來,導致解題錯誤。
(2)運算不過關。從方法上說,以上兩種做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得出正確的結果,需要學生有很強的運算能力,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
(3)缺乏聯系,缺乏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數學各部分之間的知識都是相通的,由于學生日常做題中缺乏對問題的深層次反思,只是滿足于做題,因此需要教師多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方法與措施
試卷批改后第一時間發給學生,安排學生訂正此題,嘗試給出多種解法,并充分利用電子閱覽室等數字化校園資源探究此題的源與流,并進行整理。通過對此題的探究,讓學生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課堂教學片斷實錄及意圖
1.試題還原與追溯
師:為了尋找此題的解題方法,我們能否找出此題的源頭?
生1:把△AOB改成直角,就和我們以前做過的一道題目類似了。
師:恩,有道理,我們現在來把那道題找出來。
此時,筆者打開教室電腦,進入學校資源庫,輸入關鍵字“過定點,求三角形面積最小值”進行搜索,電腦上立即顯示一道題目:過點P(2,3)的直線與x軸、y軸的正半軸分別相交于點A,B,求△ABO的面積最小值,以及此時所對應的直線方程。
師:太好了,這道題還有哪些做法?
師:生3關注到面積變化是由直線變化引起的,因此先用直線過定點的特征設出此條直線,再通過坐標運算方式建立面積S關于k的函數關系式,最后求出其最值。
此時,生4坐不住了,立刻舉手示意。
生4:剛才動直線是繞著定點在轉動的過程中引起面積的變化,所以我引入角度,設∠BAO=θ,然后將面積表示成關于θ的函數,再求解。
生,:我覺得也可以用直線的截距式來設直線,因為所求面積正好與縱、橫截距有關。
筆者運用電腦通過學校數字學習港平臺進入資源庫,展示各種解法,并簡要點評。
【設計意圖】轉化與化歸思想貫穿數學學習的始終。當學生遇到新的、不熟悉的問題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形成轉化意識,將不熟悉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再通過類比、歸納,嘗試解決新問題。
師:能否用這些方法解決此節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結合之前的思考展示你的認識。
此時,筆者幫助學生做好投影準備。
2.解法探究與展示
生6:考試時我是運用建立坐標系這種方法,但是沒有做到底,我現在終于做出正確的結果了。
師:在考試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也許只想到一種方法,此時就需要學生堅定必勝的信念,看似笨拙的方法中會有更深刻的感悟和體會,因此“最笨”的方法恰是“最好”的方法。
【設計意圖】以上解答過程看似煩瑣,但卻是學生最容易想到,又最容易放棄的方法,此時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不畏艱難,敢做敢算。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放棄鍛煉與感悟計算的機會實在可惜,在解題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
生7提出了另外一個種解法。
師: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做法,兼顧到問題的特征,將原分式函數問題轉化成整式函數問題來處理。能否給出具有什么特征的函數可以這樣轉化呢?
生8:只要分式函數,分子、分母都是關于變量的二次式,其中分子、分母有一個是關于變元的完全平方的,都可以這樣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化歸意識,對學生發現的新方法進行適當的歸納與總結,并且嘗試把探究發現的機會留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研究的主陣地。
生9又提出了一種解法。
解法4:(利用平面幾何知識)如圖3,過點C作CE∥OB交OA于點E,過點C作CD∥OA交OB于點D。在△OCD中,∠COD=30°, ∠OCD=45°, ∠ODC=105°。
以下求解面積的方法與上述方法一樣,具體證明過程略。
師:你是怎么想到這種方法的呢?
生9:題目本身已知的角度與邊是分散的,我想把這些量都向某一個三角形中轉化,再結合正、余弦定理建立等量關系。
【設計意圖】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多引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多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方法的來源、本質進行總結與歸納,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中逐步引導,讓學生發現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通過對此問題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產生“我要學”的沖動。
師:向量是數與形溝通的橋梁,能否從向量的角度來思考此題。
生10。的解法如下。
解法5:(向量法)記向量OA方向上的單位向量為i,向量OB方向上的單位向量為j,則OA= ai,OB= bj。
由OC=(√2+√6),∠AOB =75°,∠AOC =45°,
以下解題步驟略。
師:生10通過聯想構造向量,將問題轉化成向量中的問題,給出了解答,實屬不易,生10實質上說出了坐標的本質是向量的分解。
生11的解法如下。
解法6:如圖4,不妨設CB= CA,假設A'Br是過點C的異于AB的線段,若CB’
師:太好了,生n拋開題目形式化的內容,從形的特征人手,先猜后證,揭示了此問題的本質,給人以“原來如此”之感。
【設計意圖】數學不僅是形式的演繹,更需要學生能夠從本質上認識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這樣的思維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本質。
3.我來編題
生12:變換條件,將試題中的線段AB過“定點”改成“定長”。
師:具體說說?
生12:如圖5,已知∠A為定角,點P,Q在∠A的兩邊上,且PQ為定長,當點P,Q處于什么位置時,△APQ的面積最大?
師: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在日常的學習中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
生13:變換結論,也可以嘗試求原試題中△APQ的周長。
師:太聰明了!
【設計意圖】教師讓學生編題可以使學生跳出現有的角度認識題目,更容易激發學生對問題本質的把握和認知,從數學研究者的角度來學習數學。這種在課堂上讓學生獨立嘗試編題的方式,可以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使整個課堂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下課鈴聲響了,學生的思維卻并沒有下課。此時,筆者趁勢而上,將剛才學生提出的問題稍作調整,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思考題:過點P(m,n)(mgt;n)的直線l分別交x軸,y軸的正半軸于A,B兩點,求|OA|+|OB|-|AB|的取值范圍。
三、對案例的一些思考
1.真正實現學生自主的課堂
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學生要創造性地學。其中教師創造性地教是主要的,只有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教師創造性地教,就不僅要研究學生的學,更要研究數學,把握教材。
2.恰當留白,讓學生的思維“拖堂”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教師仍然霸占學生的時間,下課的時候拖幾分鐘再下課,但是殊不知學生的心早就下課了。筆者認為,這種耗時低效的做法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可取。一位成功教師在課堂上一定是高效的,學生樂意參與他的課堂活動,學生的思維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即使下課學生的思維仍然在高速運轉。優秀的教師絕不拖堂,智慧的教師會對自己上課的內容恰當留白,留給學生思考的機會。雖然下課了,但是樂于學習、樂于鉆研的學生根本就沒有下課,有的學生在靜靜的思考,有的學生湊到一起為一個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
3.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科學探究精神
數學學習更重要的是基本方法和通性、通法,并不是刻意追求巧思妙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滲透更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學生想到思路而沒有進行下去的一些解題方法。當學生在引導下獲得來之不易的成功時,其會收獲的更多,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鉆研精神。
4.樹立并堅持正確的數學教育觀
數學學習的關鍵不是知識的本身,而是通過數學學習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具體體現為發展人的認識力,即思維力、判斷力、洞察力、鑒別力、鑒賞力、辨析力、預見力,等等。每節課上完,教師都需要反問自己,在上述這些方面對學生的發展有無貢獻,有無推動?認識力需要以知識作為載體,離開知識發展不了認識力。實際上,學生在長大以后,學過的東西很多都忘掉了,但是那些知識卻最終都發展成為了學生的認識力。
5.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促進發展
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好數字化校園的學習平臺,提高教學質量,是當今數學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先進的教育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應該重視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利用好網絡等信息化資源。整合的原則應該是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恰當選擇和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斷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并引導學生自主地借助數字化學習資源探索和學習有關的數學內容,以更好地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本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甚至引導學生研究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6.注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
運算能力作為四大數學能力之一,如何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教師常常把學生運算能力差歸結于學生害怕運算、題目做的少等原因,實際上并非如此,教師更應該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運算的時間和空間,敢于放手讓學生計算。運算能力不僅局限于一些復雜數字的計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算理。筆者認為,運算能力實質上也是思維能力,關鍵是學會分析、預測和估計運算的過程,進而選擇合適的運算路徑,并在運算過程中實時調控,注意轉化與化歸思想的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研究、數學學習的好習慣。
7.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主體作用體現為另一個主體——學生的“向導”。如今的課堂里有許多教學向導,教師是向導,教材是向導,網路資源是向導,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為向導,但是所有教學向導中的主角是教師,教師要充分發動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對話、交流、討論、爭辯,每個人都必須參與其中,數學學習更要如此。而且要強調獨立思考,不是所謂的熱熱鬧鬧的課堂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效果,相反,需要學生靜心思考。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科不同,時刻離不開獨立思考。數學是抽象的,它需要獨立思考,別人的思考代替不了你的思考,別人的探究也不能代替你的探究。學數學要做探究,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只有大腦內部有激烈的思想活動才有意義。
基金項目:淮安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課程整合視閾下高中數學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2015-168)。
參考文獻:
[1]喬治-波利亞,數學的發現[M].劉景麟,曹之江,鄒清蓮,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黃曉學,讓鮮活的思想在數學課堂中流淌[J].數學教育學報,2005(1).
[3]涂榮豹,數學教學認識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布蘭斯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楊騫,數學教學耦動論[M].大連:中國教育出版社.2004.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