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網站9月10日題為“日本為電子戰做好準備”的報道透露,日本正計劃發展針對別國的電子戰手段,促進自衛隊內部的電子信息共享和分析。這些情報將被收集并保存在“日本空天防御地面站”網絡,這是一個自動化的報警和防空指揮控制系統,可幫助自衛隊更有效地應對敵人的電子攻擊。
報道稱,日本擁有約200架F-15戰斗機,但它們沒有隱形能力,日本計劃在2019財政年度改進這些F-15戰機,以減少它們的雷達信號特征,使它們能對敵方雷達進行干擾并防御電子攻擊。此外,日本正在考慮采購先進電子攻擊機,后者可以擾亂和摧毀數百公里范圍內的敵方防空和指揮系統。主力候選型號是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它能發射高功率無線電脈沖以阻塞雷達和通信系統,還可攜帶反輻射導彈摧毀雷達設施。
美媒認為,先進的電子戰能力將提升日本版“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旨在“遏制中國海空軍對日本的干預”。最重要的是,增強的電子戰能力使對手的“成本效益計算”復雜化,這有助于阻止對手的先發制人行為,并通過拒止能力加強威懾力。
報道稱,日本發展電子戰系統的主要目標是中國。“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是由遠程導彈、飛機、艦艇和潛艇組成的分層防御系統,旨在防止美軍干預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特定區域。為找到目標并協調攻擊,所有解放軍系統都依賴于在電磁頻譜中運行的傳感器和通信系統”。報道同時提到,解放軍也對電子戰飛機非常重視,“中國正在開發殲-10D等電子戰飛機,并于2018年6月在南海測試了電子戰裝備。”
中國專家認為,對于日本在電子戰領域的投入,中國決不能掉以輕心。《外交學者》的報道有意忽略了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部分電子戰平臺。美國《防務新聞》10日就提到,航空自衛隊目前裝備13架E-2C和4架E-767預警機,并且簽訂了4架E-2D預警機的合同。報道提到,美國已批準向日本出口多達9架E-2D。這些預警機以及日本國產的P-1反潛巡邏機都攜帶有先進的電子偵察系統,可監測別國的雷達信號。另外,日本自衛隊開始裝備的F-35A整合有很強的電子進攻能力。
(摘自《環球時報》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