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教書匠”——教育的目的是依靠教學作為謀生的手段,教學主體是教師,教學的對象處于從屈的地位,從事重復性教學工作,是生產力尚不發達時的產物:而“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教學的規律,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從事創造性教學工作,是生產力髙度發達下產生的“名詞” 。
【關鍵詞】匠心;教書匠;教育家;傳道;授業;解惑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21
新時代的教師要知法、守法、執法。其次,新時代的教師能正確認識自我,理性接受自我,科學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教書匠”對教師的各方面素質結構的要求相比較而言都是非常低的,而“教育家”對教師素質結構的要求卻不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身——高尚的師德
“師”者和“匠”者在立身方面是有不同的。“師”者為教育家,他們把工作當成事業,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有方向,有目標,有理想、有動力,有追求,工作上努力進取創新,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遇到困難時也不退縮,越挫越勇,具有“不拋棄、不放棄”的“匠心精神”。
而“匠”者——教書匠,容易把工作當成一種只為賺錢的職業,他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目光經常只盯著眼前的收益,容易陷入斤斤計較的怪圈里。純靠手工體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機器般做著重復的工作,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一邊又不愿意對比著收入比付出,老是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教師的師德對于學校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高尚的師德包括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強烈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強烈的責任感和對學生的尊重、關心和愛護;處處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同時師德中師愛是核心,師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能夠提高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職業選擇和人生道路的轉變。當今社會,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規范、人們的楷模,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能產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師的師德也是教師的自身魅力,這對年輕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道德理論和任何的獎懲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
二、傳道——科學的教育理念
“師”者以傳道為己任,教育家鼓勵學生去學習與模仿,卻又不局限于書本與成見;他們鼓勵學生自我創新,尊重學生個人獨特的見解;他們知識淵博愛好廣泛,不會獨斷專橫,并且能夠打破“門戶界限”,樂于看到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的場景;同時又真誠希望學生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教師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道路上非常重要,“傳道”要求教育家有科學的教育理念。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持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不僅直接關系著教師的教育行為,而且還間接地影響著未來教育的性質與發展。
在《不做教書匠》這本書中我找到了方向。管建剛老師整本書給我們新教師提出了幾個目標,分別是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奮斗感、專業感、親和感、智慧感這幾個方面。
三、授業、解惑——相當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教育家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能促進教育的良好發展。在對待學生時,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懂得因材施教,對學生區別對待;不過于看重學生一時成績的高低,而是更注重其長遠的發展及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成長規律,在授業解惑后有“靜待花開”的信心與耐心,學生也因此能夠學得開心且各有所長。
教書匠對學生要求嚴格且“一視同仁”,不注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凡事愛“一刀切”,他們把教育當成了標準化的“工業”,把學生當成了流水線上的工業產品,追求速度與效率,以致于培養出來的學生千篇一律,培育出來的學生缺乏積極性與創造性。
(一)授業
一般地說,作為一名專業教育家的知識結構包括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三方面的內容。普通文化知識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養人文素質的內在價值,它能豐富人的文化底蘊,使人性更加完滿,專業的教育家對普通文化知識的掌握不僅要淵博,而且要精深,要內化到個體知識結構中去。其次,還要經常動手動腦,研究、分析,腳踏實地的實踐,有規律性地工作,把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有兩句常用的話要用大腦工作,“開動機器,就是動腦筋”;不要“土地爺拍螞蚱”(指瞎忙)蜻蜓點水。要事先分析,要善于總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工作,經常在觀察、思考中實踐。第三,還要能寫出自己的成果,提高寫作能力。當代社會把寫作看作是信息的書面儲存。我們總結經驗教訓,是為了克服缺點,少走彎路,鞏固成果與發展成果。如果不能寫作,便不能及時把信息儲存起來,不便于提取應用,也難于發展,更不便于交流、傳播。
(二)解惑
教育家在授業解惑時善于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注重鼓勵與點撥,愛采用啟發式的提問方法,著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視學生之“惑”為學生進步的突破口,鼓勵學生自己動腦,樂于為學生解惑,而不是視“惑”為麻煩。教書匠則崇拜標準答案,用“一個框框套百樣”,習慣了照本宣科,動輒會對學生進行呵斥、苛責,怪學生“朽木不可雕也”,令學生們普遍不敢質疑也不敢發問;他們對學生之“惑”很不耐煩不愿解答,覺得那純粹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
四、結束語
為教育家或為教書匠,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受環境、機遇、精力、學識等客觀條件的影響,我們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最主要與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的思想指導了我們的選擇,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所走的道路,我很感謝《不做教書匠》這本書,它給我的教育生涯點亮了指路明燈,并長遠地影響了我教師生涯的發展。它在不知不覺間一點一點地拉開了我與“教書匠”們的差距,走哪一條路,走多遠,怎樣面對路上的岔道口……選擇的權利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既然選擇了教師的道路,我一定會執著地走下去,保持一顆童心、愛心和耐心,跟著時代的腳步前進,樹立正確的“匠心精神”,不只做“教書匠”!
參考文獻
[1]管建剛.不做教書匠[M].
[2]談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D].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N].
[4]陳海霞.老師——學生養成教育的引領者[J].
[5]孔子.論語[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