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語文是學生眾多學習課程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學生通過對語文這門課程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綜合語文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模仿科學家研究科研項目過程的學習方法。這種新形式的學習方法可以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念——知行合一,因此將語文研究性學習投入到中學的語文教學應用中成為了必然的趨勢。本文主要淺析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以及該學習方法的踐行。
【關鍵詞】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24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事業愈發關注,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人們在教育事業中的關注重點。語文的學習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影響。“萬丈高樓平地起”,學好語文就相當于幫助學生建立了實現良好發展的“地基”。因此只有不斷探究新的學習方式——比如研究性學習,才能保證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師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導致無法保證學生的語文教學質量。比如學生的閱讀內容單一,寫作練習的時間少等等因素,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印象停留在從背誦到抄寫,從抄寫再到背誦的輪回反復中。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保障語文的教學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出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來響應國家號召,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與文化教育并行的教學方針。
研究性學習是通過模仿科學家的科研研究過程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試驗,實踐等多個形式學習知識,得到學生自己想學習的知識。這一學習方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更樂于去發現,去探索,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貫徹執行這一學習方法能夠培養學生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都是有巨大的幫助的。
二、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教育事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孔子,還是近代極為有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他們的教育觀點都為中學語文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完整的理論依據。
首先是教學方法。毫無疑問,學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對象,是知識的接收者。在知識從教師到學生的運輸過程中,教學方法很重要。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情境化教學,是生活化教學。教師通過指引學生到生活中尋求知識,找到答案,讓學生一直對生活懷揣著好奇心,培養其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正如“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區別。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導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只有在生活中實踐探究才能學到知識,再將學習到的知識投入實際運用中,才能讓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靠。
其次是教學對象。知識的接受者是學生。因此要保證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無論是單一的閱讀內容,還是重復性的背誦寫作練習,從實際意義上說,都過于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成長。而研究性學習就是模仿科學家提出科學課題,設定方案,模擬試驗等科學探究過程而提出的新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主張發揮學生主動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特質,這與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的教育觀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有著相似之處。
三、研究性學習在語文學習中的實踐
研究性學習是根據我國孔子,陶行知等教育學家的教學觀點以及當前的教育形式提出來的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通過模仿科學家的科學試驗過程提出的學習方法。以下是研究性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一)閱讀理解,提出問題
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貫徹研究性學習方法,保證語文的教學效果,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學會提問存疑,這對閱讀效果會有極大的提升。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學會提問,只有對文章存有疑問,才能保證閱讀的效果。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將課堂時間都用來閱讀以保證閱讀的質量并不合理。所以學生對文章的閱讀以三遍為佳。這種閱讀方法學生也可以運用在課外閱讀上。第一遍略讀:縱觀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知道文章的體裁形式,文章的描寫對象和文章的主旨,提出一些小問題。第二遍細讀:對第一遍閱讀中產生的問題在第二遍閱讀中尋求答案,學生對文章產生進一步的思考理解。第三遍精讀:對文章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后,提出自己仍然存疑的問題。
(二)小組討論,作出假設
學生通過閱讀,對于課文有一定認知,并且多多少少存留一些疑竇。教師通過鼓勵學生發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將擁有相同看法和問題的學生合理地進行分組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小組討論后,教師邀請各小組代表提出各小組對于問題的看法,以及對問題作出假設性的回答。教師在此過程中需對學生進行鼓勵,促使學生更加踴躍發言。這一實踐過程可以加強課堂活動的互動性,使課堂氣氛更加輕松愉悅。從而實現教學主體發生改變——教師輔助引導學生學習,達到教學合一。這一措施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勤學思考,積極創新的精神。
(三)制定方案,實施計劃
在學生提出假設性的答案后,學生還需要制定方案,并實施計劃,通過論證,反證等形式證明答案的正確性。這一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去進行,達到有效利用空余時間進行學習的目的。而且以這種形式的課后作業并不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不易引起學生厭學的心理。教師可以開放學校的圖書館,計算機教室,活動室等有助于學生搜集資料,試驗探究的場所。在教師的陪同下,合理地設定方案并且有序地將計劃實施。該項實踐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鍛煉學生思維的縝密性,還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得出結論,反思總結
有句諺語叫做“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正常情況下都能夠得到自己問題的正確答案。若存在特殊情況,比如問題超出了學生的知識儲備范圍,教師可以運用其自身的知識儲備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解釋,并鼓勵學生在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的時候再次進行研究性學習。“科學實驗”的最后需要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出結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取小組代表在講臺上進行研究性學習匯報,用這種方式使學生內心充溢著成就感,讓其對學習的過程充滿信心,培養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實現良性循環。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對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細節部分進行反思總結:哪些方面做得很滿意,在下次研究性學習中繼續保持;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在下次研究性學習中改正。語文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和寫作,因此教師可以提倡學生將此研究性學習過程以記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總結反思,也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四、結束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是基于我國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經驗總結,其教學效果也在當代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總而言之,“語文”課程學習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個人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中學的語文教育質量,保證素質教育和文化教育并行,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大力提倡研究性學習方法。讓學生擁有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大膽假設,勇于創新的科研精神,這些都是對學生個人的學習發展有極大好處的。
參考文獻
[1]宗俊. 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5.
[2]李海英. 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理論與實踐[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五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4.
[3]石丹. 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5.
[4]呂文洲. 中學語文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