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新課程標準人教版教材在二年級上冊安排了表內乘法,表內乘法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生在三四年級轉型階段對乘法的意義產生模糊和偏差,導致“兩位數的乘法”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學習上有困難。本文對上述現象進行了原因分析,對表內乘法內容進行重組,教學也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表內乘法;內容編排;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71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的數學內容必須是有挑戰性的,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材把表內乘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乘法算理理解以及2~6的乘法口訣,第二部分是7~9的乘法口訣,這樣的編排不利于學生的思維連續性。有必要對表內乘法進行改進。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特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和補充,積極探索。
一、大膽整合內容,算理融入生活
(一)強化縱向聯系,滲透轉化思想
利用生活實際中的情景讓學生去嘗試計算,通過已有知識計算復雜與現實產生矛盾,從而獲得乘法學習的必要。
1.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創設一個現實情境,請同學們去逛我們每天上學的校園,有哪些東西數量很多,去數一數,算一算。
2.歸納整理,產生矛盾。
調查后,出現了很多加數是相同的加法算式,比較極端的算式,比如9個2相加,8個4……,學生發現問題,算式太麻煩。引入乘法的時機到了,通過已學與現實產生矛盾,提示學生,解決此類問題,我們需要有另一種算式來代表這樣的加法算式。
(二)開發教學資源,算理向算法自然過渡
1.乘法到加法的再回首。
通過摸索創造出乘法算式,去找生活當中哪些事物可用乘法算式表示,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理解乘法是由加法轉變而來,乘法表示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由形象轉為抽象,寫出怎樣的加法可以轉化為乘法,乘法可以轉化為哪些加法。正逆向操練理解乘法算理,在乘和加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2.運用有效方法,銜接算理和算法。
處理算理與算法的關系注意:一是算理與算法是計算教學中有機統一的整體,算理和算法并重;二是算理教學需借助直觀,引導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充分感悟的過程,要把握好算法提煉的時機和教學的“度”;三要防止算理與算法間出現斷痕或硬性對接,必要時進行指導。
二、大膽改進教學方法,自主創編
(一)拋棄教師灌輸模式,把學習轉化為內需
學生主動學好乘法,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乘法口訣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場景,如數試卷、作業本數、清點人數等等。讓學生有迫切學習乘法口訣的欲望,更樂于背誦乘法口訣。
(二)改變新知出現方式,自主創編口訣,開發創造能力
表內乘法的教學中,普遍教法是:根據乘法算式,把乘法口訣編寫出來,再讓學生反復讀。換一種思路,讓學生來編寫乘法口訣表,我們的老師要做的是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把他們領進門,后面就由他們自己去做吧!
1.啟發式創編。
學生自主探究出口訣的形成模型即“因數 因數 積”。從實質上揭示編口訣的規律。把乘法算式意義與編口訣規律有機結合,利于口訣的記憶和運用。
2.自由式創編。
學生編寫出口訣后,教師幫助學生進行整理,有順序、規律的編排,學生會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和強烈的滿足感。
三、摒棄背誦常規,解決數學難題
1.手指教學。
背誦9的口訣:把你的雙手舉起來,你的10個手指從左到右代表數字1到10,彎下左起第4指,表示4x 9,彎下手指的左邊每個手指代表10,計:10,20,30,彎下手指的右邊每個手指代表1,計:1,2,3,4,5,6(或計:31,32,33,34,35,36)
2.鐘表教學。
鐘表上兩個數字之間表示五分鐘,那么就可以用來背誦和5有關的口訣,比如看到數字4,很容易想起四五二十,因為4在鐘表上可以表示20分鐘,利用生活經驗,把口訣讀出。
3.故事中的乘法。
唐僧歷盡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有八九七十二變,太上老君煉仙丹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讓學生去找找我們的一些故事中乘法口訣。
四、增加背誦方法內容,乘除法輕松銜接
(一)拐彎背誦法
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小九九”乘法口訣表時,還可以拐彎讀。如,一五得五,……五九四十五。這樣,當學生再遇到“45÷5=?”的時候,當他念到“五五二十五”發現不夠45,就會按照拐彎讀的方法,繼續讀出:五六三十,……五九四十五!進而聯想到得數是9。
(二)大九九乘法表的回歸
有余力的還可以背誦一下“大九九”,背誦“大九九”乘法口訣表很好的彌補“小九九”試商困難的缺陷,為除法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無定法,學無定式。在實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教材賦予教師更多靈活施教的空間,教師應該深層次的去研究教材,挖掘素材,拓寬思路。既要傳承傳統的精華,也要吸納新的思想。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活動,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運用一些巧妙的、有趣的、實用的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也能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切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夏德琰.乘法口訣的記憶與運用有巧法.《江西教育雜志》,1992,11期:33-34. (引自期刊)
[2]明啟文.抓好由加到乘的過渡 教好“表內乘法”.《云南教育》,1999,Z2期:15-16. (引自期刊)